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超級漢朝> 第18章 王師潰敗走潼關 宿將奮威下三河

第18章 王師潰敗走潼關 宿將奮威下三河

  順安9年夏6月,司隸校尉張瑜,以太尉假節都督諸州軍事,領兵十萬,至豫州安城駐紮,以平反叛。


  時逢盛夏,天氣不利作戰,雙方停止攻勢,相持對抗。


  張瑜見齊王屯兵於徐州東莞郡,徐州牧伍文忠堅守下邳,阻止齊軍南下,荊揚二州,亦將楚王、吳王二軍阻止於長江之南。隻是冀州戰況甚為危急,齊王令大將北上支援趙王,冀州已經大部陷落,冀州牧王扶率兵,退守巨鹿郡。齊王又增調幽州兵三萬,前來冀州助陣。


  張瑜見冀州危急,於是趁攻勢稍緩,令後將軍賀武,率兵二萬至巨鹿郡,支援王扶。又上書朝廷,請調涼州、並州軍,以為後備支援,調益州東川江州水軍,出三峽支援荊州。又請求朝廷增運糧秣,暑天軍士多有暑疾,請朝廷撥防治暑熱之物等。張瑜部署停當,於是在安城專等朝廷消息,隻需後援調配停當,糧秣等供應充足,即集中兵力,與齊軍決戰。


  大將軍張莽與大宦官朱糟,二人各有其黨羽勢力,兩黨之間,頗有衝突紛爭。二人原本迫於朝廷局麵,互相利用才結為一黨,起初紛爭還尚能都不做計較,後來二人勢力已經掌控朝政,於是逐漸衝突,裂痕漸顯。張莽以張瑜為太尉平亂,領軍十萬,朱糟恐其勢力增大,超過己方,於是亦令中常侍宦者魚崇為監軍,持詔書前往張瑜軍中奉命監軍。而各州郡守,皆朱糟之勢力為多,奉朱糟之令,於是張瑜雖然假節都督諸州軍事,能調動者,不過三分之一。


  涼州刺史第五均,接到朝廷令,隻派軍三千人前來相助。


  並州刺史封章,方領並州軍駐守上穀、雲中、北地等處,正與胡騎相持,接到詔令,遂抽出一萬步騎,令大將馮麒統領,前往豫州支援。


  益州刺史胡統,令江州都督遣將率水軍三千人,從長江順流而下,與荊州軍匯合,助戰高升。


  其實這幾個州,除開並州因有軍情不能多調以外,涼州有兵八萬人,卻隻派三千人,益州刺史胡統,州中甲士不下十萬,水軍兩萬餘人,亦隻派遣水軍3000人,都隻是以此塞責,實際都是為保存自己實力緣故。


  諸王亦趁此休整時候增調兵力,齊王又令王憲招募新兵數萬人,增補前線,諸王總兵力已經超五十萬,其中齊王兵力三十萬,休戰一月,暑天已退,齊王準備進攻。


  張瑜屯兵安城,見齊王勢大,傳令徐州、冀州,堅守之。自己在安城拒齊王軍,又上書令司隸校尉部,增添兵力,張莽再撥關中三萬軍,前往增援。此時關中守備兵力,尚剩下不到兩萬。


  8月,齊王見徐州下邳城難以攻下,遂留重兵守東莞、琅琊兩郡,以窺徐州,自己領軍十餘萬,麾軍西進,又奪取豫州、司隸數縣,兵臨安城,排開陣勢,致書挑戰。


  張瑜觀其當前形勢,見齊王兵勢正盛,且後麵援軍充足。而己方援軍,遲遲不到,軍資糧草供應皆不齊備,於是令眾將堅守不戰,以扼守安城為上。監軍魚

  崇見之,發書報於朱糟,朱糟以為其膽怯,令其出戰。對張莽說:“張瑜率王師十五萬,坐鎮安城,齊王兵不過十萬。我軍多齊軍三分之一,奈何懼之?如不戰,齊軍氣焰將更甚矣!”張莽亦認為應該出戰,於是下令,詔諭張瑜出戰齊軍。


  張瑜接到詔書,不得已,令先鋒將軍楊於龍,領軍兩萬,出城接戰。


  齊王命孫猛出陣,孫猛手提四十斤水磨鋼鞭,策馬立於陣前,楊於龍正欲出馬迎戰,副將馬成道:“將軍且住,待末將出陣斬之!”


  馬成自持勇力,舞動手中銅錘,拍馬上陣,隻取孫猛。


  孫猛以鞭接之,兩馬相交,戰十餘合,孫猛鞭重力沉,馬成抵擋不住,正欲拍馬回陣,孫猛一鞭揮來,馬成躲避不及,中其背,口吐鮮血,翻身落馬。


  孫猛正欲前來殺馬成,楊於龍見孫猛落馬,立即舞刀上前,隻取孫猛,孫猛遂棄了馬成,又來戰楊於龍。軍士趁機上前,救得馬成回陣。


  孫猛力戰楊於龍,三十合後,楊於龍漸漸不支,張瑜在城上看見,忙令鳴金收兵。楊玉龍遂棄戰而回。齊王見之,隨即下令擂鼓進軍,於是齊王大軍一齊掩殺過來,張瑜在城上急令弓箭手,一起放箭,射向齊軍,以掩護楊玉龍撤退。


  齊軍勢大,如排山倒海而來,楊玉龍軍撤退不及,遂被齊軍逼至城邊掩殺,一齊混戰,楊於龍死戰方脫,虧城樓山弓箭手射住齊軍,方將敗軍撤回城內。計點軍士,折兵三千人,傷者無數。馬成被孫猛鋼鞭擊中,震壞內髒肺腑,救回城中,半夜傷重既死。


  張瑜收兵回城,魚崇前來,質問道:“方才交戰時,太尉如何不盡出城中大軍?若如此,齊軍可敗!奈何隻以弓箭手在城上射箭呢?以至於我軍損兵折將。”


  張瑜道:”兵者,詭道也。吾若盡出城中軍,則安城將處於危險之境,如為齊軍所乘,我軍不能還,則將陷於進退無據境地。安城若失,我軍必敗。之所以以弓箭手射住齊軍,是吾預見齊軍背後尚有重兵潛伏也。切不可出戰,堅守為上。”


  魚崇不甚懂軍事,見張瑜如此說,以為是張瑜懼怕齊軍,為自己開脫。也沒看到齊軍背後有重兵。見張瑜不聽自己,於是心中憤恨,暗暗至書與朝廷,言張瑜畏齊兵威,膽小怯戰,首戰即失利。


  於是朱糟與張莽又用天子之名下詔責之,令其在半月之內,出戰破齊軍。


  張瑜接詔,說道:“敵軍兵鋒正旺,我軍士氣尚未養成,軍資糧秣亦不齊全。如何相戰?若戰之,必不勝。”於是上書解釋,剖明原因。


  朱糟隻聽魚崇之言,以為張瑜怯戰。欲不許,張莽說道:“太尉之言,甚亦有其中道理。且寬限之。”於是下詔令,待軍會合齊,一月之內,必須出戰齊軍破之。若違詔命,撤職查辦。


  張瑜接詔書,遂準備備戰。在安城布兵五萬,安城之西麵亦屯兵五萬,剩餘兵力,分布周圍,

  扼守隘口,朝廷援軍亦到,留作機動支援。八月中旬,張瑜還未出戰,朝廷又連下令催戰。


  此時齊王在安城周圍已經部署停當,又調得後援兵力數萬,正在路途中行軍趕來。一場大戰,在所難免。


  八月中旬末,朝廷在此下達催戰詔書,張瑜於是決定與齊軍決戰。


  雙方各領十萬餘重兵,在安城下排開陣勢,兩軍相遇,張瑜數齊王之罪,即便令擂鼓進軍,齊王下令出兵接戰。於是兩軍廝殺,天昏地暗,日月無光,從早晨到傍晚,殺得是屍橫遍野,血流成河,仍然難解難分。


  張瑜在城上坐定,指揮諸將,雙方已經在安城之下廝殺了一天,各自折損萬餘。張瑜見戰況慘烈,甚為震驚。欲速解決戰鬥,遂再抽調駐守城西五萬部隊中三萬人,分成三隊,依次投入戰鬥,而齊王亦投入後備兵力,雙方輪番在安城下廝殺,日夜不停,戰況之激烈,令人聞之驚懼。


  雙方廝殺多時,張瑜雖然折兵數萬,然而齊軍折損亦相當,寸步不能前進。齊王止步安城,正在猶豫之間,齊王援兵數萬人趕到。於是齊王大喜,暗布重兵在後,又繼續攻打安城,然後佯敗而退走。


  張瑜見齊軍與以往有所不同,已經猜知其有援兵到。見齊軍退去,於是下令收兵,堅守安城不戰。魚崇見之;問道:“眼見齊軍將破,太尉如何又收兵不戰?”


  張瑜道:“齊軍援兵已到,若再戰之,我軍將敗也。”


  魚崇道:“一月期限將到,太尉如不能破其軍,如何向朝廷交代?太尉如此畏懼齊軍,則終將難破齊軍也!”於是以監軍令逼令張瑜再戰齊王。


  張瑜不得已,前有朝廷詔書,現有形勢所迫,不得不戰。於是與齊王再戰與安城,混戰多時,齊王後麵精兵數萬,殺入陣中,張瑜軍遂亂,潰退安城,齊王趁勢用大軍攻之,於是安城不敵,陷於敵手。安城周圍部署皆亂,張瑜帶領潰敗之軍,西撤退至洛陽,豫州安城遂為齊王所奪取,中原門戶洞開。齊王再整軍士,乘勝追擊,連下東郡、河內、河南諸君縣,兵臨洛陽,張瑜軍不能抵抗,皆望風而走,張瑜見此形勢,亦知難敵,洛陽四麵無險可守,隻好一敗再敗,又棄洛陽,退守潼關。中原三河地區,遂為齊王占據。


  敗報接連傳來,朝廷恐慌不安,張莽聽得洛陽已經失去,齊王已經占據河南,驚得語無倫次,手足無措,朱糟亦心下驚恐,坐立不安,朝堂之上,兩人互相指責,不知如何處置。


  隻見太常卿和玄出班奏曰:“今勢已危急,臣舉一人,可詔命其替代張瑜,率領王師,戡平叛亂。”


  張莽、朱糟聞言,心神稍安,問太常卿道:“太常卿所舉薦,為何人也?”


  和玄說道:“臣以為,非此人不能抵擋齊王也。臣願以全家為擔保,舉薦此人。”


  後事如何,下回分解。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