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不知幾人稱帝王(上)
交州即平,刺史趙安國上奏朝廷,保奏劉虛為伏波將軍,楚月為樓船將軍,朝廷準奏,下詔安撫。趙充國遂息兵掩武治理交州,與江南諸州互不侵犯。
再說公孫霸,占據中原,經營數年,根基漸穩。又見一時之間,四方未能有變,自己雄兵數十萬,稱霸中原,而位尚隻是幽州刺史,於是示意群下勸進。
順安二十年春,其帳下幽州上將軍公孫虎、冀州上將軍公孫彪、豫州大將公孫豹、青州大將朱玉、兗州大將方龍、帶方郡太守公孫武皆上書請公孫霸登尊位。於是公孫霸在洛陽大會群下,出各方鎮守大將勸進書信,對帳下道:“眾將皆勸吾稱尊位,以號令天下。吾乃遼東一武人也,今皆賴諸君之力,得以擁有中原。稱尊之事,諸公以為可以行之否?”
其治中從事汪謙、河內太守袁鴦、幕賓歸海衛一齊進言道:“今漢室已經日薄西山,四海之內,無論賢愚,皆知其將亡也。主公已據中原,正宜順天應人、早登大位,以天子之威,號令四方,則天下不難歸為一統也。”
公孫霸聞言,道:“吾固然不敢望此。然天下紛亂,若無人收拾亂局,天下蒼生難以解救矣。吾雖欲為此,然未定天下,亦未得上天垂象,不敢僭越也。”
汪謙遂出奏道:“主公之言差矣。昔者光武稱尊之時,其勢力不及主公多矣,曹丕亦不過隻有中原北方,尚可以代漢自立。主公如何不可以呢?為人主者,當以早定大事,方得四方歸心。”
袁鴦即出班奏道:“臣奉命治理洛陽,年前之時,見伊水中有黃龍出現,洛水中有河圖現形,此正是上天垂象,寓意主公登九五也。”
歸海衛又出班奏道:“臣遊曆燕北、冀南、山東等地,觀察天象,見尾、箕二星宿,光芒異常明亮,其正對應幽州分野。臣聞得洛陽童謠道:
順安雙十氣數盡,躍馬洛陽有天下。
雙十者,即順安20年也,言此年漢朝即將亡也。躍馬者,乃公孫也,正寓意主公據洛陽而得天下。”
公孫霸聞言,又道:“童謠之事,未可盡信之也。”
歸海衛遂又奏道:“臣頗知陰陽,亦通讖緯算術,臣曾為主公推演占卜,得其卦象辭爻,其辭道:
玄鳥居暗處,兵戈起北方。
居中得天下,四水上一城。
玄鳥者,燕也,暗處,幽州也。兵戈起北方,正映照主公從北方起兵也,居中得天下,此寓意主公占據中原將得到天下也。四水上一城,即伊、洛、瀍、澗四河,即洛陽也。此三句,合並則為燕字。寓意主公從幽州起兵,當以燕為國號在洛陽稱尊也。漢尚火德,主公居北方,北方者,水德也,正寓意水可克火,主公當代漢也。”
公孫霸聞言,見帳下諸人皆等待其開口應允。公孫霸正欲允諾,又想起軍師皇甫照還沒表態,遂以目視皇甫照,見其麵色嚴肅,似乎有不讚成之意,公孫霸隨即話到嘴邊又咽了回去。於是問皇甫照道:“眾人之言,軍師以為如何?”
皇甫照遂奏道:“眾人雖是好意,然而天象讖緯之言,過於虛幻。以在下觀之,當今天下,漢朝雖然奄奄一息,然而四方諸侯,尚還心向漢朝,依然表麵奉之,而與我為敵。主公若遽然稱帝,則更愈讓天下諸侯與主公為敵。昔者袁術稱帝,遽然滅亡,主公不可圖虛名而處實禍。以在下論之,當前局勢,主公可稱燕王為宜。”
公孫霸雖然是武人,桀驁不馴,然而甚為聽從皇甫照之言。今見其進言,心中斟酌權衡,見其有理。於是便對眾人道:“今漢帝仍在,吾不便稱尊,以樹敵天下。軍師之言,甚為合適。吾便稱燕王可也。”
汪謙等人,本來受公孫霸授意而勸進,今見公孫霸雖然不稱帝,卻也稱燕王。於是都不再爭辯,率眾文武皆一齊跪下,請公孫霸擇日早登燕王之位。
公孫霸即起身相謝,遂定於三日之後,在洛陽城南郊,舉行稱王儀式。
順安20年春正月,幽州刺史公孫霸在洛陽稱燕王,以皇甫照為相國,公孫虎為前將軍、公孫彪為左將軍、公孫豹為右將軍,朱玉為後將軍,馬翁為護國大法師,立其子公孫貴為世子。其餘百官將領,皆有封賞升遷,並上表奏聞長安朝廷,頒布告知天下。
公孫霸在洛陽稱王,天下嘩然。末帝亦柔弱無能,對此束手無策。第五均心中深恨公孫霸,遂授意群下勸進自己。於是薑鎮涼、馬威、畢儒等人,聯合涼州等己方勢力,向末帝陳奏,言公孫霸稱王,大將軍第五均護衛長安有功,當進位為涼王,才得以與公孫霸相抗衡也。末帝隻得加封第五均為涼王。
荊州刺史高涉,見公孫霸、第五均皆稱王,於是與揚州刺史車安發書道:“荊揚也皆可稱王,方能與中原抗衡。今吾先稱楚王,君可響應之。吾請君可據揚州稱吳王。”於是高涉也在荊州稱楚王。
車安接到高涉書信,問劉察道:“荊州刺史欲讓吾稱吳王,君意若何?”
劉察道:“公孫氏僭越稱王,諸侯皆欲效之。然此必將禍亂天下,揚州乃漢朝疆土,主公奉命鎮守,不稱王已示敬奉漢朝。若不得詔命,稱王即為僭越反叛也。荊州稱王,恐難服天下之心,欲要主公為其助聲勢也。願主公明察之,領受揚州刺史為上。”
車安道:“吾意也是如此。”遂回書高涉,拒絕稱王。
高涉稱王數十天,見揚州並不稱王,又接得揚州刺史書信,上言不可僭越不法,雖然稱王,卻不名正言順,揚州刺史拒絕稱王。高涉見之,遂又去掉王號,仍然為荊州刺史。
益州刺史胡統,本不欲稱王,然蜀中各豪強勢力,皆欲加官進爵。對胡統說道:“益州地形,山川險固,本來就獨立成國。今諸侯皆紛紛稱王,主公據有蜀中之地,帶甲十餘萬,進可攻,退可守。如何不能稱王?願主公稱蜀王,以免冷落蜀中人心。”
胡統道:“吾為漢臣,未得天子明詔,此事萬不可也。”
川中文武遂奏道:“主公若不稱王,蜀中將無人再為主公效力。如眾人皆背主公而去,主公還可以安領益州嗎?還望主公三思之!”
胡統年事已高,不得已,遂隻答應稱蜀國公,眾文武皆不答應,逼迫胡統稱王,胡統遂被迫稱王,但誓死不申奏朝廷、頒布天下,隻對內稱之。眾文武見其已經稱王,都能加官進爵,也就同意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