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棄守長安潼關危
漢中王既然並取東南半壁,勢力倍增。於是勵精圖治,養精蓄銳,待兵力強盛之後,即可行興漢大業。
建夏坐鎮漢中南鄭,主持大局。用潛龍竹廬策略,預定大計,待強盛之後,欲從漢中、襄樊、合肥三路出兵,北伐中原,恢複漢土。建夏問軍師文雄道:“孤已經據有東南,初具規模。今孤鎮漢中以及益州,潛龍治荊州兼顧揚州交州,此孤無憂。孤所憂慮者,公孫氏將並取北方,如其傾中原之軍力,南下侵犯,恐不利於孤也。若如此,該當如何?”
文雄道:“殿下所憂慮極是。今第五均已成強弩之末,已經無力再與公孫氏相爭。以弟預料,第五均若敗,必退歸涼州。公孫霸若進據關中,必然北擊並州,東征徐州,如此公孫霸將完全並取中原,當為殿下之強敵也。殿下如今大局初定,兵力未成,難於相逐鹿中原,唯有以守為主,養精蓄悅數年,方可進取也。”
建夏聞言驚道:“果真如此,則公孫氏將難製也,似此如之奈何?”
文雄道:“殿下當前雖然不能進取,然憑借山河之險,謀臣良將,精銳水師,足以自守。公孫霸縱然帶甲百萬,亦不能越長江一步,殿下可無憂也。而中原尚多有不服公孫氏者,殿下現今可招撫之,必有所助。”
建夏聞言甚喜,道:“孤素知並州刺史顧昭、徐州牧伍文忠皆有向漢之心,與公孫氏為敵,今雖然割據自立,乃局勢所迫也。敵國之仇,亦我之友也。孤今既遣使結好於二諸侯。”
建夏即用文雄之言,密遣使者,致書信於徐州牧伍文忠、並州刺史顧昭,約定結為兄弟,共相呼應,以誅滅公孫氏。並設法暗中致書司隸校尉許昭,勸其歸誠漢中王。
伍文忠得書,見建夏稱呼自己為上將軍九州伯,心中甚喜。於是回書建夏,徐州將於漢中王並肩相戰,若建夏舉兵,徐州將竭力相從之。
顧昭在並州,先得公孫霸招降書信,後又得建夏書,歎道:“漢朝尚有英主。聞知漢中王招納豪傑,一股而下並取東南,天下能與公孫氏相抗衡者,唯有漢中王也。孤為漢朝之臣,豈能從賊乎?”於是斬公孫霸之使者,斷絕與其往來。回書建夏,將以並州從漢中王。
許昭鎮守潼關,接得建夏書信,閱後遂焚燒之,恐第五均有所察覺,未有回建夏書信。然暗中命令一心腹人,扮作販夫走卒,從潼關入西城,然後至漢中傳許昭口信於漢中王,願意從命,答應緊要之時,便從中起事。
建夏聞知中原諸侯皆從命,心中甚喜。於是預作準備,以待到時接應。
公孫霸聞知顧昭斬殺自己使者,斷絕關係,勃然大怒,道:“大膽顧昭老賊,焉敢如此!孤先滅第五老賊,再來滅汝
!親斬顧昭之首,為孤使者祭奠也!”乃提前下令,待攻下並州後,誅滅顧昭九族。
順安25年秋八月,公孫霸調集大軍十五萬,戰將百員,親自統領,準備攻取潼關。護國大法師馬翁,仍帶攻城霹靂車數十輛隨行。出師之日,公孫霸舉酒瀝地,對眾將道:“孤數次攻戰潼關,未能有克。今第五老賊元氣已傷,許昭兵力不足,正是用兵之時。此番如不攻下潼關,誓不回洛陽!”眾皆踴躍歡呼。
許昭領兵三萬,鎮守潼關,聞知公孫霸又率大軍前來,連忙告急朝廷,第五均接報,心中驚懼。乃召畢儒問道:“公孫老賊又來,該當如何?”
畢儒道:“殺人一千,自損八百。主公自與公孫霸兩度交兵後,銼動公孫老賊兵威,然自身折損甚重。公孫老賊兵多地廣,主公隻有一涼州可倚仗也。我今尚未恢複,不可與戰。”#@愛奇文學.
i7wx. !…小說更好更新更快
第五均道:“孤亦此般認為,但如不助之,潼關必為公孫老賊所下,長安則不保也。”
畢儒跪下奏道:“主公今日之勢,難再與公孫霸相爭衡也。以老臣之見,不如棄守長安,退居西涼,主公仍不失為一方霸主也。”
言未畢,涼州諸將皆進入伏地拜見,請命第五均放棄長安,率眾退守涼州。
第五均亦知大勢已去,逐鹿天下無望。無可奈何,然又心有不甘。見舊日部屬皆伏地請願,畢儒又奏道:“願主公體恤涼州將士,數年來征戰,我涼州精兵猛將,皆折損過半。主公如不再體恤之,恐日後將無人再能為主公所用也。”
第五均聞言,心中悲傷,無可奈何,遂同意諸將之請。乃回書許昭,令其堅守,等待來援。卻暗中將長安金銀財物,裝載車中,於夜半運出城外,再運至涼州。共運出數千車,又將涼州精銳兵馬數萬人,聚集待命,若潼關一旦失守,即率部西退涼州。
第五均準備將末帝挾持帶至涼州,畢儒力勸道:“今漢帝於我無用矣。若迎入涼州,天下將與我為敵。”
第五均道:“孤若不迎入涼州,則將漢帝讓於公孫老賊乎?”
畢儒道:“漢帝毫無實權,主公若再迎入涼州,實為累贅。今且棄之,公孫霸若得漢帝,天下將與公孫霸為敵也。”
第五均聞言方才醒悟。於是進宮啟奏末帝道:“臣將巡視西涼,陛下請安坐長安。”並不提棄守長安之事。
公孫霸大軍已經兵臨潼關之下。許昭數次發書告急,皆不見兵馬前來,許昭心中疑惑。忽然心腹人從長安來,報知許昭道:“大將軍已經準備棄守長安,暗中準備退居西涼矣。”許昭聞報大驚道:“若如此,潼關必失!”正在驚疑之間,忽然又接得漢中王細作書信,許昭發書閱之,曰:今聞知第五均將棄
守長安,公孫霸大軍前來,太尉必然不能獨支。太尉可從潼關暫避西城,以作後圖。漢中王已經派人接應太尉。
許昭看畢書信,乃笑道:“潼關三萬餘軍,吾豈能一旦棄之?今若引三萬軍棄關而走,非為將之道。”乃讓細作回報漢中王說,承蒙漢中王好意,但其奉命守關,人在關在,萬不可貪生避死棄關也。許昭將誓死守潼關。
建夏聞報,歎道:“許太尉正忠臣也,隻恐此番凶多吉少,惜哉!”遂問文雄,可以救否?
文雄道:“若第五均西退涼州,潼關今日之勢,殿下縱然盡發漢中之兵救之,恐也難以扭轉局勢也。”
建夏聞言默然,良久,方歎道:“蒼天可容國賊猖獗橫行,奈何不容大漢忠良存身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