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公孫回兵救河南
公孫霸大軍已經奪取漢中,便開至劍閣之前。建夏倚仗劍閣雄關山川險峻,斂軍拒守。公孫霸雖然提軍十餘萬,攻打數日,仍然隻能止步關前。
公孫霸與歸海衛,方龍等商議道:“今劍閣地勢甚險,昔日魏將鍾會率軍伐蜀,十二萬大軍至此,不能前進一步。朕之意,今在此以大軍主力牽製漢中偽王軍,然後遣一支奇兵,效法當年鄧艾偷渡陰平之舉,以取成都,然後內外攻擊,漢中偽王必將剿滅。卿等以為此計如何?”
方龍道:“此時局勢,正如當年形勢也。陛下之策,或可一試。”
歸海衛道:“陛下欲效法鄧艾偷渡陰平之舊例,此雖然為奇計。然臣以為,當年鄧艾出奇兵,能取得成都者,乃在於陰平防守空虛,成都不備也。而今日川軍尚有數萬駐守川中險要,陰平等處,必然有軍把守。今番若出奇兵,恐不能成功也。”
公孫霸聞言沉吟,道:“軍師所言甚為有理。然此策不能用,該以何策破敵,促使漢中偽王就範?”
歸海衛道:“陛下此番征伐漢中,提軍二十萬,如今漢中已得。我軍士氣正盛,兵力遠勝漢中偽王,陛下且先駐軍圍困,牽製漢中偽王於劍閣。可另遣兵馬從巴中、閬中等進軍。漢中偽王失去東川,在劍閣被困日久,輜重難以持續,必然士氣衰落,或將退入成都。陛下即麾軍擊之,則可勝也。”
公孫霸便用歸海衛之言,率大軍與建夏相持於劍閣。並遣公孫鴻部騎兵,從巴中而下,襲擊閬中。
正相持間,忽然洛陽留守偽燕太子公孫貴有書信接連傳來,言說荊州軍已經進圍宛城,進入司隸境內,四萬精銳兵鋒隻指洛陽,洛陽守軍皆不敢戰。請公孫霸率軍回援洛陽。
公孫霸接到太子洛陽急報,罵道:“此犬子也!有負朕之重托!”遂對歸海衛道:“朕出師之日,以太子守洛陽。宛城皆留有重兵,且洛陽尚有三萬虎賁勇士,中原各處軍馬,尚有五六萬之眾,如何不能阻擋荊州軍呢?”
歸海衛奏道:“陛下率師親征漢中,則彼荊州之部,必然將北犯以解漢中之勢。陛下所留守軍馬,本足以抵禦荊州軍。不想現今阻敵不住,令荊州軍進至中原。此也出乎臣之預料之外也。”
公孫霸道:“前番數次軍報,言荊州軍北上。朕令朱玉堅守宛城,如何六萬大軍,不能護衛中原?難道荊州軍比朕中原兵馬還勇猛善戰?此番朕必然撤朱玉官職爵位,治其阻敵不力之罪!”
歸海衛奏道:“稟陛下,用兵之勢,雖然以精兵猛將為強,然更在於主帥調用也。荊州軍馬,其戰力不如我軍,然其能突破宛城進入中原者,必然在於指揮得當。臣以為荊州潛龍,前者隻聞說其善能用兵,
未曾實見,今能困朱玉,犯洛陽,可見非等閑之輩。陛下不可小覷荊州軍也。”
公孫霸道:“朕今正統王師,征討漢中偽王,不日將大功告成。如此番撤軍回援洛陽,則將功虧一簣。荊州區區數萬弱旅,就能鯨吞中原乎?傳令太子堅守,令長安、豫州兩處兵馬援助,圍殲荊州賊軍於中原。待朕剿滅了漢中偽王,並取西川之後,即揮師奪取荊州。”
歸海衛奏道:“陛下且容臣直言之罪!朱玉乃陛下所倚仗方麵鎮守大將,今不能敵荊州軍,則中原諸軍,更非荊州潛龍對手。且陛下長安所留守兵馬,不過萬餘人,豫州所部如若調動,又恐揚州賊軍趁虛來犯。若此刻全線開戰,結局尚不可預料,有違陛下並取天下大計。臣以穩健大局為計,還是請援救洛陽為上。”
公孫霸道:“非欲朕率師回援,才能相救洛陽嗎?”
歸海衛奏道:“大燕之軍,二十萬精銳皆在漢中。其他各處軍馬,未能輕動。如陛下不及時率師回援,恐中原無人可勝潛龍。洛陽為大燕都城,萬不可為賊所陷。陛下今攻打劍閣,非數月不能下。唯今之計,臣以為,洛陽為重,剿滅漢中偽王為次。”
公孫霸尚猶豫未決,忽然又接到加急軍報,報說豫州所遣鍾方援軍,被潛龍用計,阻止與豫州地界,揚州軍又列兵豫州境上,準備趁虛擊之。鍾方軍遂不敢輕動,半路折回。現荊州四萬軍,已經進至洛陽百裏之內,旦夕就要發動進攻,如荊州後軍再大舉前來,洛陽必將不守。請陛下率師回援。
公孫霸看畢,仰天歎道:“潛龍果然能用兵如此乎?朕前番輕視了此人。”於是決定班師回援。與歸海衛商議道:“今洛陽危急,非朕回師不能救也。然朕若撤軍漢中,漢中偽王再度反攻,該當如何?”
歸海衛道:“陛下可留一大將鎮守漢中。我軍現尚有十七八萬,陛下隻需率一半回援即可。”
公孫霸即留方龍為大將,留七萬大軍交與其統領,令袁布率軍三萬鎮守陽平關,方龍屯四萬軍在漢中,以為掎角之勢。再召回公孫鴻部兩萬騎兵,令其回兵馳援洛陽。然後自率八萬人,十營將領等,準備班師。
公孫霸問歸海衛道:“漢中偽王西城、上庸之地,朕欲遣軍順便取之。今朕大軍可分兩路,一路從長安,一路走西城,可否?”
歸海衛道:“西城、上庸之地,山勢險阻,道路崎嶇。今雖然兵馬已經調至漢中,然臣預料,潛龍必然安排荊州軍馬防守。陛下若分兵走西城,恐為險阻所遏,費時費力,遷延日月,有誤救援。且從西城、上庸漢水入荊州,需得水師,山地險阻,不利於我軍行軍。如走陳倉道入長安,再到洛陽,不出十日即可至也
。臣以為不宜分兵走西城。”
公孫霸遂采納其言。便不分兵走西城,傳令十營將領等八萬人馬,速速從陳倉道班師,以七日為限,如七日不到洛陽者,斬之。
於是燕軍八萬人馬速速從漢中退去,行至中途,接得探馬來報,荊州潛龍命將領萬餘人馬,已經進駐西城、上庸二郡,憑險拒守,以待燕軍來犯。公孫霸聞報,心中微驚,對歸海衛道:“軍師料敵,可謂如神。”即令全軍馬不停蹄,星夜馳向洛陽。
建夏駐軍劍閣,忽然接得探馬報,公孫霸已經率軍撤退。建夏驚問道:“公孫霸軍皆全退乎?”文雄遂笑道:“公孫霸必然因為洛陽危急,不得不退軍救援也。然其必然不全退,留有大將鎮守漢中。”建夏令探馬在探,得報道:“公孫霸率一半軍班師,留大將方龍、袁布等六七萬之眾,駐守漢中、陽平關等處。”
建夏遂問文雄道:“公孫霸撤軍,軍師可有把握戰敗方龍、袁布,以奪回漢中乎?”
文雄道:“燕軍尚有七萬之眾駐守漢中,軍勢仍然強盛。我軍士氣末複,此時不可與戰。待看潛龍在荊州戰況形勢如何,再做進取也。”
建夏以手加額道:“此番若非潛龍率兵分解敵軍之勢,孤恐怕為公孫逆賊所破也。”於是傳令全軍,守住劍閣,趁機會再奪回漢中。
領英統領荊州之師,以章武領三萬軍牽製朱玉,然後令武兼文、展鴻、劉虛、左超等四將率領四萬精銳進擊洛陽,四將會師中原,受武兼文節製,接連擊敗攻取洛陽南邊數縣,兵鋒推進河內郡伊水,距離洛陽僅百裏之遙。領英又率楚月、陳業二將萬餘人,也進入司隸境內,為武兼文四將等援助聲勢。
領英見西城、上庸守將洪超已經率兵入漢中,恐燕軍犯西城,即令水師將軍張寵將水軍萬餘人改做步軍,前往西城、上庸駐守,以防燕軍。燕軍聞知,果然不從西城來。
領英又聞知豫州鍾方所部數萬人向中原增援,於是派數百軍士在豫州境上虛設旗幟,以疑惑鍾方,並前番致書揚州刺史車安,如鍾方所部有動,即用揚州軍趁虛攻擊當塗。揚州刺史車安遂令廬江守將呂亮率二萬軍進攻豫州。鍾方所部行至半途,探聽得豫州境上有軍駐紮,正不知多少兵馬,又接報,揚州軍攻打當塗甚急,鍾方恐當塗有失,豫州將被揚州軍所攻,又回轉兵馬,來守當塗。
朱玉部下寇遁所部,為荊州軍所敗,逼入司隸境內,尚有七千人,寇遁欲要來援救洛陽。領英聞知寇遁軍前來,遂設伏兵於其必經之路,然後領楚月率軍三千人於道路阻截,扮成刀槍不整愕弱旅。寇遁引軍至,領英出馬,羽扇綸巾,軍中樹立漢中王軍師將軍大旗,領英以馬鞭指寇
遁道:“吾乃漢中王麾下潛龍軍師也,你等相助公孫逆賊,早晚將敗滅。今吾憐你勇武,可率部歸降於吾,正所謂棄暗投明也。”
寇遁視之,見其不過兩三千人,且都刀槍不整,人馬也不甚精良。於是暗自囑咐部將道:“此正是荊州潛龍,今率此等兩三千弱旅,竟敢阻我七千人!真是自投羅網。吾先與其答話,你等趁勢一舉拿下此人。交與洛陽,陛下必有重賞!”
於是出馬對領英道:“欲要吾歸降於你,且問你有何能?以吾觀之,你身不滿七尺,力不能縛一雞。帶此兩三千不成體統之烏合之眾,還敢大言,欲要吾歸降乎?”寇遁一邊說話,一邊對部將暗使眼色。
其部將見之,遂帶領部下一起衝向領英攔截之軍,欲要殲滅此軍,活擒潛龍。
領英見之,遂將馬鞭一揮。便調轉馬頭,領三千人一起迅速撤退。寇遁領軍趕來,追趕了數裏,累的氣喘籲籲,隻是追趕不上。領英又回馬笑對寇遁道:“你等腳力甚差,追了數裏,連一手無縛雞之力者皆不能得。”
寇遁又見其軍士,皆大笑挑釁,不禁大怒,又奮勇率兵追來,領英即拔馬而走,又追了數裏,領英見其已經入伏兵陣中,於是駐馬,手搖羽扇笑對寇遁道:“吾今不再走,在此待你,你敢上前嗎?”
寇遁不勝憤怒,見領英在前方不過百餘步遠,正欲親自上前擒拿領英。部將急忙勸到:“將軍不可前去,恐其有詐。”言末畢,隻見領英羽扇一揮,三千人即回轉殺來,十分勇猛,全然不似弱旅,寇遁正驚訝間,忽然左邊路口,喊殺聲大作,一將率領五千人馬殺來,寇遁慌忙令軍抵敵。忽然右邊路口,喊殺聲震天,又有數千人殺至。寇遁七千人,遂被領英萬餘精兵三麵圍攻,交戰數合,即大敗,寇遁連忙收拾敗兵,準備後退奪路而逃。陳業見之,遂領兩千餘人馬,先阻出其退路。寇遁遂不能走脫,交戰不到半個時辰,七千人馬,折損盡半,萬餘人將寇遁剩餘四千餘眾,圍在核心。領英道:“棄械投降者免死。”於是眾軍紛紛棄械投降。寇遁不能阻止,領英道:“投降於吾者,皆可活命!”寇遁尚不願投降,其部將數員,即拋下兵器,投降領英。餘下眾軍,皆棄械,隻剩寇遁一光杆將軍。寇遁見逃不可逃,戰不能戰,遂無奈隻好投降。領英命將其投降所部軍士,編入荊州軍中,將寇遁暫且綁縛,執於軍中,待作處置。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