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超級漢朝> 第178章 兩軍博力鬥智勇

第178章 兩軍博力鬥智勇

  黃倫來至陽平關,至袁布軍中,袁布見是公孫霸詔令,不敢怠慢,於是舉辦軍師上任儀式,又在軍中置酒,迎接款待黃倫。


  黃倫略飲數杯,問袁布道:“將軍奉命駐守陽平關,可知敵軍虛實?”


  袁布道:“賊軍皆在劍閣,見吾軍重兵駐防,不敢前來進犯。”


  黃倫道:“容末將軍前一觀。”遂出席間,來至關上查看,片刻,回到席間,對袁布說道:“陛下大軍正圍襄樊,漢中偽王於劍閣屯兵,恐趁隙來犯。今將軍所部守關將士,皆飲酒作樂,軍容渙散,若敵軍驟然而至,豈能迎擊?願將軍嚴明軍紀,以免被敵所趁。”


  袁布舉杯道:“賊軍龜縮劍閣,陽平關易守難攻,又有方將軍重兵在後,可無憂也。軍士終日守關,無以為樂,權作消遣耳。吾有哨騎隨時探報,若賊軍前來,吾便能提前得知,可做預防,不為晚也。”


  黃倫正色道:“兵者凶器也,戰者危事也。豈能以尋常之事待之?如若輕敵大意,必遭敗績。將軍不可不戒之。”


  袁布心中雖然不樂,但不好不從,於是傳令,自今日起,全軍皆要用心守關,不得再飲酒賭博。黃倫又整頓軍紀,加強關前防守,以防漢軍前來奪關。


  杜融至方龍軍中,方龍出帳迎接,互相問候畢。杜融道:“某奉陛下詔命,前來漢中輔佐將軍。將軍駐防漢中,以防漢中偽王本部,職責不可謂不重也。防守之策乃三軍安危所係,幹係重大,願聞將軍防守之策。”


  方龍道:“漢中軍盡在劍閣。吾以袁布率二萬軍鎮守陽平關,吾率四萬軍屯守南鄭,以為掎角之勢。又在漢中各處險要路口關隘,屯駐軍馬不等。漢中偽王如欲前來,必先經陽平關,從其他路口而來,吾亦有兵馬阻截。漢中關隘路口險要,易守難攻。吾八萬軍,足可以防守抵禦賊軍十餘萬。”


  杜融道:“將軍用兵甚合法度,然亦不可大意。漢中本賊軍巢穴,賊軍諳熟漢中地勢,恐其出奇兵前來突襲。將軍當謹慎設防,並於定軍山、雞頭關等險要處留軍駐守,以為備用。”


  方龍道:“漢中已經在我手,定軍山、雞頭關乃我後方,在後方屯兵駐守,不宜浪費軍力乎?”


  杜融道:“兵法在於未雨綢繆,預備後路,作萬全之策。如若戰局不可控,漢中不可守,我軍還可從險要全身而退。如不提前預留兵馬駐守,若退路為賊軍據斷,則將致全軍於危險之境也。”


  方龍笑道:“軍師多慮耳。吾大軍八萬,即便不能勝漢中偽王,也當保持不敗之勢。以吾觀之,漢中偽王雖然得其人望,然其軍戰力非吾軍敵手。如欲硬戰,吾不懼漢中軍。”


  杜融道:“將軍固然勇猛善戰,然漢中偽王部下


  智勇之士甚多。如其用謀,又借助諳熟漢中地理以算計將軍,恐將不利於將軍也。還望將軍小心從事,謹慎用兵,以不負陛下重托。”


  方龍聞言,才虛心領受,於是抽調軍馬,以一千人守定軍山隘口,兩千人增守雞頭關。又依照杜融建議,將屯守各處險要人馬,再重新調整部署駐防。


  不數日,杜融又對方龍道:“今日聞知哨探軍報,言漢中偽王劍閣人馬有所動靜,又聞知其得川中人馬輜重援助,恐將有進犯陽平關之舉。如賊軍大至,吾以為陽平關守將袁布軍勢力單薄,恐難以抵擋,將軍且宜再遣謹慎之將,率兵前往以助之。”


  方龍遂從其言,便令部下穩重之將張厚,率兵一萬前往陽平關相助。


  十月,漢中秋雨時節已經結束,天氣晴朗,道路暢通,正好用兵。


  建夏設大營於劍閣,下令大軍攻取陽平關,各路大軍以此進發,唯有徐道、秦統二將,留軍一萬二千人在劍閣,護衛建夏與軍師文雄。


  封傳車領前部軍三萬人,開至陽平關前,紮營攻打。


  袁布令軍拒戰,黃倫見漢軍勢大,勸袁布堅守,然後將敵情飛報方龍,請其發兵援救。


  不多時,徐然、洪超二將,各率一萬人馬殺至陽平關,圍住用力攻打。張厚一萬軍聞知,倍道而前,行至陽平關,援助袁布,得以稍稍抵禦漢軍攻勢。


  方龍聞知陽平關被漢軍攻打甚急,於是又令部將曹穩領一萬步騎前往支援。忽然又得軍報,漢軍蔣道、冉輝二將,各率兵一萬,從間道而出,欲半路攔截方龍援軍。


  方龍驚到:“若蔣道、冉輝二軍來,曹穩必然不能抵擋,恐其進犯南鄭,吾需親往拒之。”


  於是留軍一萬,請軍師杜融守南鄭,自率萬人精騎,前來迎戰蔣道、冉輝軍。


  方龍剛出城一日,杜融又接到軍報,漢中軍約有萬人,分兩隊從米倉山而來,欲要襲擊南鄭。


  杜融道:“此必然是誘我出城之計,然彼軍萬人到來,不可不拒之。於是分兵五千人。”令將軍柴引統領,出南鄭,於南山口緊要大路阻敵。


  蔣道、冉輝二軍,於間道突出陽平關之後,正遇見曹穩一萬軍,於是合軍攻之,曹穩不敵,慌忙率眾後撤,方龍隨後引軍道,紮住陣腳,敵住蔣道、冉輝軍馬。兩軍交戰,不分勝負,遂紮營對峙。


  柴引帶五千軍,出南鄭,紮營南山口。不多時,李超五千軍至,率軍攻南山口,戰不多時,李遠又領五千軍至,兩軍一齊攻擊,柴引軍將不敵,急忙飛報杜融,杜融又遣三千軍馳援南山口,柴引得以守住南山口險要,天將日暮,李超、李遠遂稍停進攻,列陣南山口下不退,柴引不敢輕心,嚴加守備。


  天色已晚,杜

  融在南鄭城中,隻剩二千軍馬,又接得各處軍報,皆在交戰之中。杜融心中憂慮,心想若再有漢軍來偷襲南鄭,則將無軍可用。便令人報與方龍,可收軍回駐南鄭為上。又將南鄭兩千弱旅,皆不許休息睡眠,徹夜值守。


  至夜半時分,忽然接得軍報,南鄭山下突然出現一支騎兵,正向南鄭襲來。


  杜融大驚,急忙登城視之,果然見南鄭南麵郊外十數裏處,綿延一帶火光,勢如長蛇移動,喊殺聲隱隱傳來,正不知多少兵馬。


  杜融見此,知道敵軍夜半突襲,南鄭將不守,於是傳令二千軍,準備待命撤退,不一刻,火光逼近,隻見來軍人馬甚眾,火把綿延數裏。


  杜融隨即下令撤退,前方方龍軍會合。隨即令軍點燃城前木柴等物,燃起大火,欲阻止來軍。


  來軍正是漢中王麾下大將獨孤虎八千騎兵,獨孤虎自領軍從劍閣出,從間道抄南鄭之後,奔襲數日,繞過緊要隘口燕軍,漢軍皆熟悉山中道路,遂從間道而出,到達南鄭附近。獨孤虎探知得南鄭守軍空虛,於是趁夜便來襲取南鄭。一萬人馬開至南鄭城下,果然守軍已撤,獨孤虎遂命軍救滅了火,帶兵奪回了南鄭城。


  杜融率兩千軍已經逃出,向方龍大軍靠近。於天明時分跟方龍會合,杜融道:“今賊軍勢大,南鄭已經被襲取,我軍腹背受敵。將軍不宜在此相戰,可令各軍撤退定軍山。”


  方龍聞知南鄭被襲取,亦驚道:“賊軍兵力怎會如此之眾?從何而來?”


  杜融道:“賊軍諳熟漢中地理山勢,從間道繞過我軍防守,半夜突襲南鄭。”


  方龍道:“吾可率軍複奪回南鄭。”


  杜融道:“來敵將近萬人,盡是精銳騎兵,且賊軍數萬已經繞道陽平關進入漢中,即將對我軍形成合圍包抄之勢,將軍不可再複奪南鄭也。”


  方龍歎道:“此番用兵,吾欠深思考慮也。然我軍若撤,陽平關必然不支,袁布等數萬之眾,需得吾前去接應。”


  杜融道:“將軍即可速去接應陽平關,可再從陳倉道撤退。南鄭雖失,我軍尚可以全也。”


  方龍便派人令柴引以及各處關隘守軍且不可戀戰,速撤至定軍山拒守。


  方龍與曹穩帶軍奮力拚殺,戰至日中時分,方殺退蔣道、冉輝二軍。又提軍急忙向陽平關而來。


  柴引所部拒守南山口,與漢軍大戰一日,折損兩千人。天明時分接到撤退命令,柴引便引六千餘眾棄南山口而北走,至於漢水,渡河望定軍山而去。


  漢軍遂奪取了南山口,進至南鄭,李超對李遠道:“今方龍率軍救陽平關,將軍可與獨孤將軍在南鄭駐守,將兵皆交付於吾,吾引軍襲其後,可大勝也。”


  李遠道:“未得軍

  師軍令,不可擅自用兵。如此去折損兵馬,該將如何?”


  李超道:“你將本部軍交與我,此番勝利,功勞一人一半。”


  李遠本不肯,無奈李超一再要求,遂將部下一半軍交付李超,李超會合本部軍,有七千人,於是便開向陽平關來,欲從後襲擊方龍軍。


  方龍殺退蔣道、冉輝,率軍向陽平關挺近。杜融道:“南鄭已經為賊軍襲取,其必有追兵抄我之後,將軍可設伏兵待之。待擊退追兵,我軍可放心而進。”


  方龍依照杜融計策,便再大路兩麵山中密林處,布五千伏兵。領中軍緩緩而行。


  李超率七千人追至密林處,見路上燕軍車撤馬蹄之印猶新。李超命令全軍道:“燕軍此去不遠,前方五十裏,就是陽平關,我可襲其後而擊之。必能建功也。”


  於是帶領七千人進入道中,全軍方進至密林中時,忽然兩邊一齊呐喊,箭如飛蝗,伏兵四起。


  李超命軍抵擋箭矢,穩住軍隊,道:“此處雖然有伏兵,尚不足為懼也。”遂引兵布成陣勢,待箭矢稍停之後,便再向前衝出穀口。


  忽然穀口喊殺聲大震,李超慌忙看時,隻見方龍親自引軍掩殺過來。李超驚到:“此番中計矣。”傳令七千人馬速退,已經不及,兩邊伏兵又一陣箭雨,方龍領軍趁勢衝殺,李超在陣中遇見曹穩,曹穩提刀欲要來殺李超,李超大怒,揮動手中鎏金鏜,一鏜打得曹穩腦漿迸裂,死於馬下。方龍使大刀前來戰李超,李超勃然大怒,又揮鎏金鏜來打方龍,方龍使刀招架,戰不三合,見李超威猛至極,便棄陣便怕馬逃去。李超在陣中奮勇拚殺,殺敵數十,怎乃被伏兵箭矢所中。手下七千人馬,折兵大半,李超身中十餘箭,力竭而亡。蔣道聞知李超軍兵敗,領兵前來接應,李超已經陣亡,隻接應逃出三千餘人。燕軍得勝,便整軍馬向陽平關而來。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