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6章 兵持遼西去帝號 華為夏首定國姓
順安31年秋八月,漢軍又平定幽州,偽燕殘部逃遁遼東,公孫霸原本起自遼東,後入主中原,以心腹宗族將領公孫武為代方郡守,為己留守遼東,遼東地接連東胡諸夷,民風尚武,公孫武在遼東有精兵三萬餘人,以彈壓東胡各部。時公孫霸失去天下,逃至遼東老巢,又帶來精銳三萬騎,以及燕軍數萬,財寶金銀無數。於是燕軍在遼東複又強盛,公孫霸進駐玄菟郡,在遼西郡駐重兵防守,以圖割據遼東自守。
公孫霸在玄菟郡會集偽燕群臣商議道:“大燕疆土盡喪,朕不得已退回遼東。今若漢中偽王再舉大軍前來,朕該如何應對之?卿等有何對策?”
皇甫照遂奏道:“陛下如今失去中土,偏居於遼東一隅,漢中偽王若大舉前來,遼東斷難相敵。以老臣觀之,漢中偽王已經得取天下,其不過是欲安定四海,今天下初定,漢中偽王雖然兵強,然一時尚不能製衡遼東。臣建議陛下可去尊位降為燕王,與漢中偽王講和,則可安居遼東也。”
公孫霸聞言怫然道:“漢中偽王與朕勢不兩立,朕豈能與之講和?即便一時講和,也遲早必然發兵攻遼東也。朕既然已經稱尊,今又去帝號,不便再與漢中偽王相抗。此議不適,還請丞相另議。”
皇甫照道:“如陛下不欲與漢中偽王講和,便隻有整備遼東之軍,抗衡漢中偽王。以此圖存也。至於如何抗衡,臣一時尚未有對策。”遂默然而退。
聞人亮遂進言道:“漢中偽王不可講和。陛下雖然退居遼東,然尚有實力。遼東為陛下起兵之地,陛下雖然失去中國,然尚可以在遼東立國。今不如連結東胡諸夷,以為我用。如漢中偽王前來相攻,陛下仍可以據地利之便相戰之。萬一不能勝,還可以東走高句麗,扶餘等地。漢中偽王豈能剿滅?”
禦史大夫汪謙奮然出奏道:“司徒之言差矣!陛下雖然起自遼東,然尚是華夏支脈。遼東雖然遠離中原,然尚是華夏邊疆,我等亦中原人士。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司徒豈可勸陛下再棄遼東走東胡諸夷之地?如此則根本盡喪矣。司徒之言甚為荒謬,陛下萬萬不可聽之。”
聞人亮聞言大怒,叱汪謙道:“誤陛下大事者,皆禦史大夫之輩也!今屢次相勸陛下與漢中偽王決戰,遂使至此,今又要勸陛下與仇敵講和,是要讓陛下不戰而為漢中偽王所執嗎?大燕有禦史大夫這類大臣幹預朝政,真是大燕之福!”
汪謙不禁麵紅耳赤,正欲發作。皇甫照遂以目示意,汪謙才止,於是退下亦默然而坐。
公孫霸聽之良久,知燕朝大臣黨爭,然自己還需得倚仗群臣,遂也不能偏袒,隻好圓場道:“卿等不必爭執,失去中原,責任乃在朕也,今
不必再爭論追責之事。且聽歸海司徒主意。”
歸海衛便出奏道:“以臣見之,陛下雖然失去中原,然尚有遼東數郡,精兵近十萬人,足可割據自守。漢中偽王天下初定,此時尚無力發兵取我。陛下隻需以精兵數萬屯駐遼西郡境上,賊軍便可止步遼西郡。然漢中偽王定取天下之後,必然稱尊。為遼東大局計,陛下失去中原,還當去其帝號,如此可示弱於中國,免受中國大軍討伐。二則也便與接連東胡諸夷。東胡諸部素敬畏中原,陛下若不去帝號,恐其難以心服。臣以為陛下宜在遼東稱燕王為便。如此,方可以圖存。”
公孫霸聞言沉吟良久,自知已經難於再奪回中原,唯今之計,隻有自保為上。至於名號等,已經無足輕重。於是便從歸海衛之言,命公孫武、黃梟率精兵數萬屯駐遼西郡境上,然後去帝號,降為燕王,遣使頒布遼東東胡諸部。
東胡扶餘、肅慎、濊貊、高句麗等聞知公孫霸失去中原,敗退遼東,俱各自驚愕。遂各自商議道:“中國紛爭,燕帝公孫霸失利,今又退回遼東。吾等曆來奉中國皇帝為宗,今漢朝又立,吾等可從漢朝。”於是便等待漢朝詔命到達,並不從公孫霸。
公孫霸去帝號之後,遣使與諸胡道:“今大燕皇帝失去中原,退居遼東,已經去其帝號,隻稱燕王,燕王在遼東,從燕王便是從中國也,你等可聽命燕王為便。”
諸胡等待月餘,不見漢使來到。又見公孫霸去帝號,遣使通好,便又商議道:“中國離我甚遠,公孫燕王離我甚近,其又兵強,事遠不如事近也。今公孫燕王既然去帝號,便是中國藩屬,從之便是從中國也,我等可從之。”於是便各自派遣使者,進獻禮物財貨,願以聽命於燕王。
公孫霸退往遼東一月有餘,果然見漢軍止步於遼西郡境上。東胡諸部皆來拜見。於是公孫霸便在遼東穩定局勢,結交諸胡人,遂又逐漸安定。
漢軍進兵至遼西郡境上,見燕軍防守甚嚴,楚月不敢再領軍深入,遂駐兵遼西郡境上,將戰況報與章武。章武接得前線軍報,與縱橫、趙山等商議,章武道:“遼東地處華夏邊緣,諸夷錯雜,形勢犬牙交錯,今公孫霸據此扼守,我若進軍,恐一時難有戰果。”
縱橫道:“吾昔日與扶餘相戰之時,見遼東之地,頗為荒蕪苦寒,其民彪悍。今既然公孫霸已經逃回老巢,遼東公孫武經營此地多年,必有所準備。我軍定取幽州之後,戰士思歸。吾以為如若再進兵,恐畫蛇添足也。”
章武道:“吾亦知遼東不比中原。然若此時吾軍停止攻擊,不除盡禍患,若公孫霸得以喘息,再提軍來犯中原,恐又將勞軍費力數倍也。”
趙山見如此,
遂道:“公孫霸逃遁遼東,尚有實力,遼東地遠,我軍軍心思歸,此時不宜再進。將軍且駐兵在幽州等待,吾料潛龍軍師必有對策。”
不數日,領英果然傳令,說幽州既然恢複,天下便大定,偽燕殘部逃遁遼東,必然負隅頑抗。遼東地遠,形勢複雜,中原一時尚不能製之,待作後圖,且令漢軍停止進兵。
章武、縱橫接得領英軍令,遂停止進軍遼東。
未及,領英又命縱橫留兵駐守幽州,傳令章武班師。封傳車、獨孤虎駐兵钜鹿,見章武已經平定幽州,也奉命班師回洛陽。揚州軍雲迎所部也從幽州班師南返徐州。
縱橫整頓幽州軍馬,並自己所部五萬餘人,約有近十萬大軍,屯駐幽州右北平、遼西郡以及薊城,以防遼東燕軍。趙如霜親至右北平,祭拜其父趙敢並宗族,傷感涕泣,悲痛良久,縱橫遂上表建夏,請追封漢朝前右北平將軍趙敢。縱橫回至漁陽鄉裏故舊住處一行,漁陽鄉鄰裏坊百姓見縱橫今日已經威名海內,為其置酒相迎,縱橫一一謝過,遂至其母墳前祭拜。完畢,令麾下大將北澤、麻準、習甲、張牧等再幽州領軍駐守。以北澤節製諸將,自與趙如霜帶隨身親兵數百騎,馳往長安而來。
章武在幽州留三萬軍,以其子陳業、將軍賀臣統領之,助縱橫軍共同防守幽州。自與趙山等率領諸將班師回朝。
領英之所以不用章武而用縱橫守幽州者,乃意在縱橫在北方素有威名,其與趙如霜與公孫霸皆有不共戴天之仇,日後平定遼東,徹底剿滅公孫霸者,定當為縱橫也。
趙如霜與縱橫臨行之際,對縱橫道:“今燕賊雖然逃往遼東,然公孫霸尚還未有鏟除,妾與夫君父母宗族之仇,尚還未雪也。公孫霸一日不除,妾心中之恨一日便不解。”
縱橫勸解道:“且先遵漢中王之令,奉命入長安。潛龍軍師以吾留軍守幽州,便是意在日後讓吾領軍再平定遼東也。你無需憂慮此事,公孫霸若不死,數年之內,必將為吾所滅也。”趙如霜才聽從之,於是縱橫便與趙如霜並劉虛先從幽州馳往並州晉陽,安定並州等事宜,遂馳往望長安而來。
天下十三州已定,領英在洛陽見十月已到,遂傳令各方大將回朝,以參與建夏登基大典。領英入駐洛陽已經快一年,整頓中原秩序已定,中原賢達紛紛歸服,領英一一撫慰之,令軍護送中原賢達入長安參見漢中王。建夏禮待之,引為賓客。
卻說吳江之弟吳河,不仕燕朝,見吳江為偽燕助紂為虐,殘害正直之士,遂退於山間避之,自我耕種而食。領英在洛陽聞知吳河名聲,遂親自前往吳河住處相請,吳河隱居鄉下,居於陋室茅屋之中,飲食清淡,麵容枯瘦,然日
讀詩書不輟,自得其樂。見潛龍軍師親自聘其出山,吳河謝道:“在下一介布衣,不願聞達於諸侯。且在下之兄已經得罪天下,令祖宗蒙羞。在下無顏再立於天下士人之前,隻求能潛身藏形,以度餘生。何敢再勞潛龍軍師相顧乎?”
領英遂勸慰道:“一樹之果,有酸有甜,一母之子,有賢有愚。足下之兄相助偽燕逞凶行惡,非關足下之事也。今漢朝已經光複,還請足下出山,輔佐漢中王,顯操守名節於天下。”
吳河聞領英之言,於是感泣,便應允之。隨領英入洛陽,領英敬重其名節,禮待之。上書推薦於建夏,建夏召其入京,一語大悅,遂用其為幕府秘書郎。
建夏命各州有功之將入長安朝賀,揚州水師都督諸葛笑峰、西域長史班錯、蜀郡太守向宗等皆入長安。
十月中旬,前將軍陳章武、左將軍封傳車、後將軍獨孤虎皆至洛陽,領英在洛陽大會諸將,遂將大軍分駐中原各處,命麾下部將各自統領。挑選其中精銳三萬人,帶領章武、封傳車、獨孤虎、武兼文、趙山等諸將一齊前來長安,以會建夏登基大典。武兼文已經在洛陽休養數月,傷情痊愈大半,得以此時同至長安。
相國劉察奉命至京兆,覲見漢中王,建夏遂命其籌備登基事宜。劉察熟悉漢朝典章製度,便率領幕府人員籌備,一切都遵照漢製。立兩漢宗廟,複漢家社稷,整頓官吏製度以及戶籍圖書等,數月,已經齊備。遂定下漢中王登基日期,為順安31年冬十月二十五日。
十月中旬,征北大將軍王騰自並州至長安,漢中王世子劉政亦從益州到達長安。下旬,領英率麾下眾將入長安,漢中王親自率幕府出城迎之,三輔人民夾道相迎,以觀王師威武。
入未央宮,建夏坐定,領英遂率麾下眾將跪請漢中王道:“賴殿下洪福,臣等已經恢複漢朝舊土,偽燕殘餘逃遁遼東,今天下已經光複。四海不可以無主,臣等請殿下承繼大統,以安定天下。”
劉察出奏道:“臣奉命籌備殿下登基事宜,現已經完備,良辰吉日為十月二十五日。已經在長安城南郊安排儀仗,今日已經二十一日,還請殿下欲做準備,以承接天命。”
建夏道:“既然潛龍軍師與眾位將軍皆已到齊,便可聽相國安排行此事。”於是便與群僚商定登基事宜,擬定封賞職位。
建夏自十月中旬便齋戒沐浴,每日帶世子劉政於宗廟焚香祈禱。至二十四日,建夏方在宮中齋戒,忽然近臣來報,說長安城外來一道者,對守門軍士言,欲要恭賀殿下,其人年紀雖高,然身形矯健,道法甚深,軍士奇怪,不敢隱瞞,特來奏聞。
建夏聞言道:“莫非是吾師公孫道長乎?”遂親
自出宮相迎,那道長已經被軍士帶至未央宮外。建夏舉目望之,果然正是公孫範也。
建夏大喜,遂至前,拱手為禮道:“建夏已入長安多時矣,久求先生而不得蹤跡。今先生何來遲也?”
公孫範嗬嗬大笑,稽首還禮道:“殿下已定四海,大漢即將複興。吾今番此來,正是欲觀殿下承天受命矣。”
建夏道:“先生三十年前終南山中之言,今全都應驗,漢朝果然能夠複興,先生可謂神人矣。自上次西城相別先生,又十餘年過去。建夏已經年過花甲,唯恐時日不多,幸得先生指教,讓建夏在有生之年,得以重建漢朝,實現心中夙願,建夏不勝感激。今見先生年過七十,尚身體康健,鶴發童顏,令建夏不勝欽羨。”
公孫範嗬嗬笑道:“殿下天之所開,必有群英相扶助,中途雖有阻滯,然終能守得雲開見月明。貧道修習道法,順應天時而行,所以年將八十,尚能雲遊四方。貧道三十年前在終南山對殿下曾言,如三十年後,貧道尚還不死,便在終南山再待殿下。前番貧道方在蒼梧修道,掐指一算,得知殿下即將平定四海,遂又來至終南山。算定殿下必將以明日為登基良辰,所以特今日前來朝賀。”
建夏聞言不禁歎道:“先生真是未卜先知也。”便請入宮中,厚待款留之。
建夏又見公孫範此時至,尋思公孫範其人行蹤莫測,其人一語便能道破天機,可謂身懷通天徹地之術。又想起當年在西城時候,夢遊華山,見九天玄女之事。其“華為夏首,見圖而興”八字,圖者,即潛龍徐圖也,華為夏首,公孫範解釋意為華即華夏也,華便為國姓。而今即將欲要登基,此事不可疏忽。
建夏尋思良久,遂遣人召劉察與領英入宮,建夏對二人備言此事,道:“孤能除賊興漢者,為潛龍先生與眾卿等之力也。明日即將重建漢家社稷,孤以為公孫道長之言,不可不遵之。華為夏首,孤便可以華為國姓也。相國與軍師意下如何?”
劉察道:“高祖姓劉,傳國數百年,天下皆知天子姓劉。此等更改姓氏之舉,事關根本。布衣尚不能輕易更改,何況殿下乎?關係國體天下,殿下應慎重之。臣以為可以他法相解之。”
建夏問道:“相國有何法可以解之?”
劉察道:“殿下夫人,姓氏正是華也。殿下明日稱尊,夫人便是國母。殿下君臨天下,國母則持內以約束殿下,所以可以理解為華為夏首也。”
建夏聞言笑道:“相國此解,倒也能相通,隻是過於牽強。”便問領英是何看法。
領英心中已經有所主意,遂對建夏道:“方士之言,也不可不納。讖緯之辭,亦不能不采。既然公孫道長通徹天地,其言並
非為虛也。然更改姓氏,事關根本。今臣有一兩全之計,殿下不必更改姓氏,明日承天應命之後,可昭告天下,以華為國姓。殿下於天下,可姓華也,於宗廟,仍姓劉也。”
劉察聞言不禁讚道:“軍師所言,正是兩全其美。察曾聞知古人亦有此例,太公望本姓薑,又因祖上封地為呂,便又姓呂。殿下高皇帝子孫,本姓劉,今日重建大漢,大漢者,華夏也,亦可以以華為姓。此議不違漢朝祖製,又合乎古法,願殿下從之。”
建夏聞言大喜,遂從領英之言,姓氏於宗廟為劉,於天下則可稱華。以華為國姓,劉為漢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