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5章 遼東局勢複迷離
甘安在幽州與其父縱橫相見團聚,尋祖問根,祭祀先人,完畢之後,便與父母辭別,從幽州返回長安而來,縱橫與趙如霜親自送出薊城。
??縱橫見甘安遠去,心中若有所失,對其妻趙如霜道:“吾師顧使君善於相人,曾預言我與前妻甘蘭婚姻不得長久,後果然隻有三年緣分。今吾與吾子甘安,難道也是父子緣分淺薄嗎?”
??趙如霜便勸慰縱橫道:“安兒乃忠孝道德之人,必然記得父母,至於緣分,則不是能強求來的。夫君且寬心,安兒必定再會回來與我們相聚。”縱橫心中悵惘,遂回薊城。
??靖治年間,孝正帝用潛龍丞相治理天下,息兵掩武,勸課農桑,又商旅大興,經濟便迅速恢複,於是四海清平,人民安居樂業,匪盜絕跡。
??潛龍丞相又推行文治,詔令各州,舉薦儒生,於是寒門之士,便有上進之路,學而優則仕,凡是精通四書五經等飽學之士,朝廷皆有任用。於是儒學興起,文教漸盛。
??縱橫坐鎮幽州,東夷皆畏服,數年兵甲不用,刀槍以致生鏽。幽州十萬軍馬,朝廷曾下屯墾令,縱橫便命一半軍馬屯墾,以自給軍糧。但也並沒有廢武事,軍馬還是日日訓練,各地緊要之處,皆有重兵把守,太平之時,還需得居安思危。
??靖治三年夏,東夷高句麗發生內亂,前番高句麗已經歸降漢朝,但高句麗國主昏庸不明,本欲傳國於其世子李秀,卻又聽信屬下讒言,言李秀當年在漢軍前來之時,曾率眾投降,貽誤國家,當有大罪,不能繼承王位。高句麗國主年老昏暗,聽信其言,便廢掉世子李秀,重立其幼子李發。
??李發為人桀驁不馴,為麾下黨羽所蠱惑,恐其父反悔,盡然發動兵變,率眾逼宮,高句麗國主無奈之下,隻好讓位,於是李發即位為高句麗國主,大肆鎮壓清除異己。
??李秀恐自己呆在國內會遭遇大禍,於是便出逃烏桓觸,高句麗聞知,便令烏桓觸不得收留李秀,烏桓觸首領恐高句麗前來侵犯,便對李秀道:“何不求助於漢?”
??李秀尋思前番於漢有功,於是便通過烏桓觸向漢軍求助,以為護佑。
??駐守遼西、右北平漢將北澤聞知,便將此情上報給縱橫,縱橫聞知此信,與幽州眾文武官員商議道:“東夷諸胡內部紛爭,漢一般不便幹預,然今高句麗李秀來投,昔日曾有功勞於漢軍,今不可不納之。”
??於是便命北澤,接納李秀,且護送其來薊城居住,漢軍為其提供庇護。
??李秀遂來到幽州薊城,拜見縱橫,感謝救護。縱橫便在薊城拔出土地,建造客館數十間,供李秀以及其部下居住,供給費用,並增派百餘兵丁為其護衛。
??未幾,高句麗國主病死,李發便再無顧忌,見李秀逃遁幽州,於是先遣使者向縱橫索要,縱橫不與,李秀便發怒道:“漢倚仗其強,欺負我等太甚!曾與我等盟誓,不幹預我等國內之事,今收納我國反叛,是何道理!”便有不遵漢朝之心。
??李發為人輕率狂妄,自不量力,取得高句麗王位之後,野心更加膨脹,於是整練兵馬,即位兩年,便訓練得兵馬四五萬人。侵略威逼遼東諸夷,逼迫其割讓土地,進貢財物。烏桓觸、扶餘、獩貘皆不敢與其爭鋒,隻好從其欲,委曲求全。
??而漢朝正息兵掩武,發展經濟,不願再輕動幹戈,高句麗雖有侵略他國之行徑,東胡被高句麗所侵犯諸國求漢主持公道,漢朝還是以大局為重,撫慰被侵犯諸國,息事寧人,並未見責高句麗。
??李發見漢朝並不追究自己侵犯他國之事,愈加膽大。又與東瀛扶桑國連結,暗地結成同盟,準備以此對抗漢朝。
??扶桑國處在距離遼東千餘裏海上,為島國,其國之人,身材短小,所以漢又稱其為倭人。武帝時候曾遣使至漢,其國王曾受漢朝敕封為漢倭奴國王。
??扶桑國境內也分為十餘小國,彼此互相攻伐,戰敗者失去立足之地,隻好渡海遠遁,來到遼東,夷州,南陽以及中國等處。
??偽燕海師將軍雲出日勝,便是東瀛扶桑國人,其在國內戰敗,逃至海上為盜,後才投奔偽燕的。
??靖治三年冬,高句麗國主李發派遣東瀛刺客,潛至幽州薊城李秀客館,前來刺殺李秀,時李秀正在挑燈觀書,刺客從房梁入,躍下,拔刀刺之,李秀大驚,急喚左右,刺客武藝甚高超,格鬥擊傷兩名護衛,舉刀又來刺殺李秀,李秀慌忙提起桌案抵擋,四麵軍士便圍將上來,刺客見事急,便又飛身上得房梁,以暗器擊李秀,中其雙目,護衛救下,刺客逃出。雖然李秀逃得性命,但因此而失明。
??縱橫聞知刺客前來刺殺李秀,便立即下令封鎖薊城四門,連夜城內搜查刺客,刺客藏匿屋頂,天明之時,蹤跡被發現,縱橫部下護衛將軍令狐申率數名軍士圍定刺客,刺客不能逃走,欲要自殺,卻被令狐申一箭射中左腿,跌下房梁,為眾軍所擒,解拿至縱橫麵前。
??縱橫審問刺客,問其是不是高句麗指使?刺客不通漢話,縱橫才得知其是東瀛扶桑人氏,便令薊城中大鴻臚下屬官員前來,為其翻譯,縱橫道:“若從實召來,可赦免性命。”刺客為保命,便招供其是東瀛扶桑國武士,受高句麗國主李發重金相誘,前來刺殺李秀的,又供出同黨二人。
??縱橫便令捉拿其同黨,二黨羽皆指揮刺客行刺幕後之人,見刺客當夜並沒有按照預定時間返回接頭地點,便知道行刺失守,早已經逃之夭夭。
??縱橫尋思,高句麗李發刺殺李秀,為何要用東瀛武士當刺客?這中間當恐有陰謀,於是連夜審問刺客,允諾其能供出詳實幕後之情,不當饒命,還當重賞。
??這東瀛刺客,不過是為金銀賣命而來,見縱橫如此許諾,心有所動,卻不敢相信,縱橫便道:“吾乃漢朝太師,即昔時平定扶餘的奮威將軍,說話自然算數。”
??這刺客聞知縱橫便是當年奮威將軍,才將自己所知道的招供出來,隻是刺客並不知道詳細實情,隻隱約聽聞高句麗國主李秀與東瀛扶桑國人結成聯盟共同抗拒漢朝之密謀。
??縱橫聞知驚訝道:“若如此,恐東夷再度趁機舉事作亂,今不可不詳察之。”便將那刺客先軟禁在薊城,囑咐好飯好酒相待。縱橫傳令駐守帶方、東部都尉度遼將軍習甲,名其派細作入高句麗、扶桑國打探實情。
??習甲奉命,遣兩路細作潛入高句麗、扶桑國,半月之後,得報,此信息為真實,高句麗國主李秀整練國內兵馬,對漢朝多有不滿,且扶桑大和國已經統一扶桑,其首領進位稱天皇,大和國天皇組訓軍隊,約有十餘萬之眾,又大肆建造渡海舟船,有窺伺遼東高句麗之跡象。
??縱橫聞知此報,心下憂慮,對幽州官員道:“此情不可不奏聞朝廷。”於是遣使,飛騎報入長安。
??孝正帝覽縱橫表章,完畢,便遞給潛龍丞相道:“相兄以為該如何處置?”
??潛龍覽表,便奏聞皇帝道:“稟陛下,幽州有王太師十餘萬兵馬駐守,並不擔心遼東諸胡反叛危害國家。但那東瀛扶桑國若厲兵秣馬,入侵遼東,則當為大漢之大患,不可不先為提防。臣以為,高句麗國內奪位紛爭,乃其國內之事,大漢可以坐而視之,不參與其中。但其委派指使東瀛刺客前來幽州行刺,此不可不問罪也。陛下宜下詔,令太師問責高句麗,以武威在後震懾,令其與扶桑國決絕,如其不聽,再以兵擊之。”
??天子沉吟片刻,便道:“今天下安靖,海內清平,朕正欲再現文景之治,不宜再動刀兵。今遼東高句麗、東瀛扶桑國雖有不軌之象,然尚未作亂。就可以丞相之策,漢先以天威示之,警告其安分守己,便可共享太平。如欲作亂,則當年漢朝奮威將軍平定扶餘之事,便是前例。”
??於是便下達旨意,詔令縱橫問責高句麗,並要求其與東瀛扶桑國斷絕往來。
??縱橫奉旨,便親自至東部都尉,派人問責李發,召其來東部都尉問話對質。
??習甲率數萬王師,在遼東境上屯紮,駐守帶方郡度遼將軍習甲,麾下亦有漢軍八千餘人。於是也奉令調集,以示漢朝天威。
??高句麗國主李秀不願前來東部都尉,帳下便勸道:“今主公行刺事敗,已經稍稍惹怒漢朝,如將不前去解釋,恐漢朝愈加發怒。”
??李秀便問左右道:“吾已經得扶桑大和國相助,此時舉兵反漢,可乎?”
??左右急忙道:“不可也,扶桑大和國遠在海中,雖然為我助,卻一時不能達,若大王驟然舉兵不利的話,則扶桑人可據海而守,大王卻不能守住本國了。況且漢朝奮威將軍今日已經又領太師重職,在幽州駐有重兵,大王非其敵手,今王騰既然前來,大王還是宜前往見之解釋為上。”
??李發不得已,隻好率護衛來到東部都尉,命國中軍馬駐紮境上為之保護。
??李發來到東部都尉,見縱橫,縱橫以言責道:“為何不安分守己,派遣刺客,前來幽州行刺?且李秀乃君之兄也,今以避位在他國,為何還要如此相逼?豈以為大漢兵馬皆屯墾,便不能征戰了嗎?”
??李發隻好認錯賠罪,道:“行刺之事,非吾之意願,乃手下之人背吾行事,吾事後得知,十分震怒,現在已經主謀之人正法問罪。正欲要向太師解釋此事,太師就來召喚敝人了。”
??縱橫道:”吾奉漢朝之命,鎮守幽州,保遼東安寧,誰敢作亂,吾麾下十萬精兵,已經數年未曾用了。”於是指東部都尉關下軍馬,對李發道:“王師威武,大漢不可犯,君不知否?”
??李發便俯身在地道:“敝人自知漢朝威武,高句麗安敢生不軌之心?”
??縱橫便拿出朝廷詔書,宣讀:令高句麗國主李發與東瀛扶桑國斷絕往來,漢朝將派專人前往監督。若不從命,詔令太師兼領幽州刺史王騰便可發王師征討!
??李發聽罷,不禁驚出一身冷汗,又見縱橫身邊,數員猛將侍立,對自己虎視眈眈,關下漢軍,刀槍林立,以為漢軍將擒拿自己,不禁隻覺脊背陣陣發涼,便伏地奏道:“大漢天威,敝人安敢不從之?敝國與東瀛扶桑國,隻是商貿往來,並無謀反叛亂之事。敝人自回國之後,便關閉海禁,禁止往來。還請大漢遣使前往觀之!”
??縱橫便收了詔令,對李發道:“君且放心,吾今日隻傳達漢朝詔令於君,並不會為難於君。君今既然領受大漢詔命,便可回國,關閉海禁,休得遲誤。”
??李發唯唯而已,領命告別而去。縱橫於是令幽州刺史部有司官員,前往高句麗國監督海禁之事。令護衛將軍令狐申率兵千餘,護送前往。自己仍然駐留東部都尉,以待回報。
??李發雖然領命,但內心卻是不服,今日又被漢軍震懾,心中十分憤怒,回到國內,欲要反悔食言,然終究還是畏懼漢軍與縱橫威名,不敢在此時發難。隻好遵照漢朝之令,在漢使的監督之下,下令國中各處海上關口,皆關閉,令國中東瀛人五日內離境,商貿也斷絕。
??漢使駐留高句麗十日,見高句麗奉令,於是便警告李發道:“今既然奉令,便當遵守,如若漢軍走後,又出爾反爾,後果自負。”李發口稱不敢。漢使遂回報縱橫,縱橫即從東部都尉撤回薊城,令各處軍馬,仍駐守各地緊要關口。
??李發雖然心中十分氣憤,然不得不忍下這口氣,自此便更加敵視漢朝。於是又暗中招收智謀之士相助。
??時有遼東玄菟郡術士修魚隱,通漢典,曾周遊華夏,拜隴西陰陽家車離子為師,習得陰陽讖緯之術,其人工心計,又多智謀,見陰陽家公孫範、歸海衛、車離子等人都以陰陽讖緯預言之術博取功名富貴 ,心甚嫉妒羨慕,也欲要進身取富貴,於是便周遊華夏,以陰陽之術遊說各州刺史州牧。
??但華漢已經定天下,各州州牧刺史皆奉漢朝法令,並不再用術士,修魚子時運不濟,首先為涼州刺史顏芝所驅逐,此後又被益州刺史向宗拒絕,再南下交州,欲要遊說交州刺史趙安國,時逢趙安國病卒,繼任交州刺史楚月不喜術士之言,亦驅逐之。豫州牧車靖聞修魚隱虛妄之辭,認為其妖言惑眾,欲要擒拿交付朝廷,修魚子竟然預先預測得知,於是連夜逃跑,在中原、山東皆不能立足,便奔回玄菟老家,盤纏用盡,窮困潦倒,衣食不繼,狼狽不堪。
??未幾,又見東夷諸國可以遊說,於是便在東夷諸國中活動,今番聞知高句麗國主李秀招羅智謀之士,於是前往高句麗,以言辭遊說李發,所言正中李發心中之意,李發甚喜,於是便將其收歸麾下,賞賜金銀馬車,賜給府第,修魚子這才脫離窮困潦倒,出行有車,飲食皆粱肉,得意洋洋。
??時遼東形勢,撲朔迷離,修魚子窺得其中奧秘,便趁此為高句麗國主設謀獻策,又要禍亂遼東。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