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日語
黃怡在很小的時候,她奶奶還活著的時候,經常給她講故事,講小時候的故事,
奶奶上小學的那個時候,還是日偽時期,城裏麵,到處是日一本人,……直到現在,在沈陽的舊城區,還有很多二層的日一本小樓保存下來,都是那時候的日一本移民蓋的,……還有好多是關東軍的家屬,
據說當時日一本人因為害怕被中國人暗殺,所以那些個日一本小樓,全都帶有隱蔽的緊急逃生出口,
奶奶說過,當時城裏麵最好看的房子,就屬那些日一本小樓了,……不過現在裏麵的主人已經大多換成了中國人了,
關於那些日一本樓麽,後來風小葉也有見到過一些,確實很有特點,一種很小巧,很別致的感覺,由其是那屋頂的設計,真的別具一格,……那些個幾十上百年的黃水泥日一本小樓,雖然都看起來破破舊舊的,不過現在住在裏麵的,大多是有錢人,……像別墅一樣的院落了,
……
在當時,經常可以看到穿著和服的日一本女人,一扭一扭的背著孩子在街上走,……因為和服的下擺很小,穿著隻能邁小步,所以走路就是那個姿勢了,
和中國人喜歡在胸前抱著孩子不同,日一本人喜歡把孩子背在後背上,用布帶綁在後背上這麽背著,日一本女人的和服後麵有一個像枕頭一樣的東西,好像也與這個有關,……
奶奶小時候,每每看到有背孩子的日一本女人在街上走,就悄悄的跟在她後麵走,……然後用手掐住小孩的胳膊,使勁一擰,把小孩掐的嗷嗷直哭,然後馬上就跑……
……
日占時期,中國人是不許說自己是中國人的,要說自己是“滿洲人”,上課還要學日語,還要唱日語歌,……每天早上起來還要讀什麽《訓》,什麽“皇帝陛下”什麽什麽的,黃怡還記的奶奶唱過的一句日語歌,什麽“因紐哇,摩勒西裏嘎……”
那個時候,小學生上學要在胸前縫上一個布條,布條上麵要點上黑點兒,一年級的布條上有一個黑點兒,二年級的有兩個黑點兒,依此類推,年級越高黑點越多,是一種學生年級的識別……低年級的學生見到高年級的,必須要鞠躬行禮,而高年級的學生則可以隨便打罵低年級的學生,
當然了,見到日一本教員,也必須得行禮的……這是自然了,
……
後來有這麽天,黃怡在報紙上,不經意的看到了一個故事……寫那個故事的人講,主角是一個當時也隻有十來歲的小男孩,一見到日一本人,就一邊鞠躬一邊說“哇裏哇裏哇,你媽偷地瓜,快快滾出去,撒喲安那拉……”
日一本人還以為是在用日語跟他們說“再見”,還挺高興的,也跟他“撒喲那拉”,……然後一個大一點兒的小女孩就拉住他,說,你這樣做很危險,因為rb人也在學中國話,要是讓他們聽懂了你是在罵他,就糟了……
當時的那個小女孩,就是文章作者的姥姥,……而那個故意把日語和中國話的諧音混在一起說的小男孩,後來成了他的姥爺
……
然後黃怡在看到這個故事的時候,就覺的很吃驚,因為聽她奶奶也提到過,有一個類似的故事,
……大體是說,當時也有一個人,總是故意學日語說,“哇裏哇裏哇,哪裏偷地瓜,一筐一筐往家挎,我都看見啦……”……以前奶奶每次說到這件事兒的時候,大家都發笑,
故事的版本不一樣,但是也很像了,……黃怡就想,這倆個故事,會不會是講的同一件事?兩個故事裏麵提到的那個男孩,會不會是同一個人?
如果是的話,那那個文章作者的姥姥和姥爺,很有可能就是自己奶奶當時認識的人,可能是同學或者同鄉了……
當然了,奶奶已經去世好久了,這種事情,也沒有辦法再求證了,
可是黃怡不知道怎麽想的,就有了這麽個想法,就想要見見那個人……就跟風小葉說了,
當然了,她也就是那麽隨口一說,也沒抱什麽希望……不過風小葉確是留了心了,
這種事兒麽,問別人可能還真不行,不過風小有本事啊……他就去找到了報社,去問了一下,還真就給他查到了作者的信息,打算聯係一下,
……結果大失所望,原來,那個文章的作者是營口那邊兒的,不可能和黃怡的奶奶小時候是同鄉……
不過這倆個故事,相似度確實太高了……
……
(20190603最近一次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