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玄幻奇幻>賢者與少女> 第九十四節:分別

第九十四節:分別

  作為重要陸路關口所在,人來人往的泰州北城門附近如一行人這樣有著不少騎馬武士的陣勢雖然不算多見,但也確實沒有稀少到讓來往路人都停下來觀看的程度。


  攜家帶口出門踏青的平民們自覺地為武士避讓開了道路,多數人都是謙卑地低著頭的,少數年幼不懂事的孩童好奇地抬起臉觀看也很快就會被父母拉扯訓斥。


  “百姓”——這是月之國用來作為平民通稱的一個詞匯。拉曼語當中無法找到完全相同意思的詞匯進行轉譯,即便用長句解釋,也往往適得其反。有的東西出身自其所屬文化體係者一目了然,而外人若是想要了解,則是困難重重。


  百姓一詞指的是平民階級,但又並不僅僅隻是階級上的平民。它還蘊含了人生百態,擁有平民本身的構成成分十分複雜,有著千百種名號,千百種行業的含義。


  若是直接取“一百種姓氏”之類的含義來翻譯,多半帝國人會看得雲裏霧裏,因為大部分的和人百姓其實並不真正擁有姓氏。


  這是一種更加曖昧籠統的概念,與月之國的社會結構一樣,深邃、複雜又多變,外人是難以用一兩天的時間就完全搞懂的。


  而這種多樣性,也正是一行人在步入泰州北城門之後所見的光景。


  即便嚴苛的社會階級規定了平民不可以擁有貴族那般華美的衣著,你卻也仍舊可以從外觀上輕易辨別出富有的商戶與貧窮的農民。


  已然是晚春的這個時間點,今日氣溫又相當之高,午後出行即便有著遮陽的鬥笠也還是燥熱難耐。因而下地幹活的農民穿著打扮很不講究,成年男子往往是一件簡單的兜襠布配上亞麻製成的輕薄短袖寬鬆外套,看起來很不雅觀,圖的就是一個涼快。


  女子因為月之國的矜持文化誠然是裹得更加完整一些,隻是這些衣物多是洗得褪色了的素色棉麻,還常常可以看到大小的異色補丁。


  與之相比,經商且事業小有成就的富裕人家,則自然而然也會在穿著上模仿他們所憧憬的上流社會:男子多穿著與武士相似的服飾,天氣較為寒冷時會在內裏穿棉質貼身衣物,再佐以寬大的外袍與稱之為袴的褲裙。


  這樣的服飾實話說來僅僅適合春秋時節,春末夏至以及隆冬臘月它都不甚合適,盡管外觀上要比起農民連下裝都不穿的粗魯樣子更為雅觀,但保暖性能和透氣性能卻十分差強人意。


  武士一年四季都是類似的穿著打扮,與和人的武侍者階層文化講究忍耐與克製是分不開關係的。一個長久和平,有著眾多以戰鬥為生,自小便開始進行戰鬥訓練卻極少有實戰機會的武者的國家,其統治者階級最不想要的是什麽?

  答案從月之國的現狀便可得知。


  在有著嚴格訓練,自小便遵循各種守則過著一板一眼生活的武士當中,古往今來都仍舊有不少叛逆者抱團成為山賊開始過著以武力掠奪他人的日子。試想一下若是他們沒有精神上一刻未停的自我鍛煉;內心中對於自身傳統的認知,精神上對於自己所在階級的信仰;以及對於主君無可動搖的忠誠,這些久經訓練又無處發揮的武侍者階級,想必是會反過來成為國家的心頭大患吧。


  缺乏信仰與堅定而又統一的目標,隻為了追逐眼下的利益而行動的話,哪怕武藝再高強也始終隻是一名劍客,而非真正的武士。


  “武士”是拉曼人的說法,為了便於帝國內部人員理解,用來與“騎士”對應的存在。而就好像任何的翻譯一樣,它必然是與原本的語境有所區分的。和人的語言當中真正對於這一階級的稱呼其實是侍——武侍者,掌握武力,以武力侍奉皇家與自身國家之人。


  刀、甲胄,乃至於武技等一切其實隻不過是他們的外在,其真正重要的內核是自律的精神與絕對的忠誠。


  若是缺乏了這些,那麽構成這個國家重要結構支撐的武士階級就會淪為濫用武力肆意掠奪的暴徒。而這個統一了數千年的國家也勢必會像是混亂的裏加爾西海岸一樣,群雄割據,互相征討不休。


  ——話歸原處。


  富裕的商人盡管出於對上流社會的憧憬而往往會模仿其衣裝,但並未經受武士自律訓練的他們在一些地方最終就會選擇妥協。例如武士所著的馬乘袴是長至腳踝,全尺寸的長下裝,商人在夏季時則多會穿成僅低於膝蓋,類似七分褲的大口半袴。身上的外套也是如此,上下裝都減短了長度並且采用更為輕薄透氣的麵料。


  這種因平民模仿貴族又追求舒適性而誕生的改良服飾,隨著時間推移也開始為上流社會所接受,成為許多武士尤其是年青人在夏季時會采用的便裝。


  當然,在最為正式的場合他們仍舊會穿著整齊完備的傳統服飾,但這種細節卻又是這個國家看似涇渭分明的上下階級其實並未斷絕的交流的證明。


  一行人逆流而上,在走出離北城門有百餘米的距離之後,人流開始逐漸變得稀疏起來。


  清明的假期足有一周,但就好像前麵碰上仍在守門的士兵一樣,不論是吃公家飯的還是個體商戶,都仍舊會有人選擇在假期加班以盡量賺取更多的銀兩。


  盡管與家人一同踏青以及為祖輩掃墓也十分重要,但別家都歇業的話自家的生意也會好上一些,打著這樣主意的商戶不在少數。假期足有一周,也是為了讓他們能錯開時間分別出行。


  正式進入泰州的領土範圍內部以後,商家和工坊鱗次櫛比,更往遠處看去,建立在半山坡上的梯田於燦爛的日光下反射著淩淩波光。


  這裏開始,地勢又重新向著西方變低了。


  作為和人較為富裕者主食的大米於泰州正式開始有所種植,盡管仍舊是與其它作物配合種植的,這裏作為稻米的產地卻並不像身後的北地一般需要依賴貿易,因此價格自然也更為低廉。


  走過了北城門附近的小商家所在,一行人從山脊上平直的道路穿過梯田區域,向下看去時,農民們正在忙著插秧。


  以可活動的木製結構組成的龍骨水車斜著設立在山脊道路的頂端,以人力踩踏的方式令水車運行起來之後,從下方的人工小溪將灌溉用水運到頂部便會自動澆灌在挖好的溝渠之中。


  隨後順著規劃好的溝渠逐漸流淌至每一段梯田。


  在進行過土地的耕耘過後,灌水作業需要在插秧之前便做好。等到耕耘過的田地上灌溉的水沉寂下來變得平靜之後,便將預先培養好的秧苗取出,一株一株地插入水稻田之中。


  從大部分田地尚且空缺以及時間點來判斷,一行人到來之時,顯然正好是早稻剛剛好開始插秧的時間點。


  這是十分壯麗的一幕。


  自腳下所踏的土地往前看去一直到遙遠地平線的另一端為止,山坡上的樹木與灌木被清理幹淨之後人力將山坡理成了一段又一段的梯田。


  山腳下約莫有三米寬的溪流是久遠過去人工開鑿的,直接從永川河流域引水進來之後,每隔一段就設立一台木製人力水車,傾斜著安放在山坡上,通過腳踏將水運往山上。


  水車由一個帶有踏板的轉輪和一條每一節都帶著一個小木桶的傳動帶組成,另一頭安放在水裏。隻要人在這一頭的轉輪上像是走階梯一樣踩踏板,傳動帶便會開始運作,自動地以每一個小桶舀起小溪中的清水並且向著上方運動,在到達頂端之後又因為結構設計而傾斜小桶倒下清水。


  無需人力往複背負,隻需要踩水車就可以源源不斷地將溪水運到山上。之後便隻依賴於自然的重力,水逐漸往低處流溢滿每一段的梯田。


  農人們唯一需要做的,就隻有在溝渠因為雜草而堵塞的時候用草叉清理便可。


  依托於這樣高效率的農用基礎設施,人力和耕作的時間成本被大大地降低了。盡管農民仍舊是社會的底層,但月之國的農民過的日子卻和裏加爾那些時常被領主苛捐雜稅弄得吃了上頓沒下頓的農民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貧窮確實依然是大部分人的常態,但月之國的所謂貧窮,指的是好的東西吃不起,雜糧粗糧可以吃到飽,衣物多半是補了又補的,而不是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那種貧窮。能吃飽,但沒法吃好;有屋住,雖然不算大。每天需要勞作,一年也就隻有清明節這種全國上下的節日可以放鬆一下。


  他們是富足的貧窮,盡管一生多半都無法突破自己所在的階級,卻也依然可以安生地過著自己的日子。


  如此獨特的光景,對自裏加爾大陸遠道而來的人而言,當真是難以想象。


  統一而又強大的中央,有力的監管措施避免地方官員對平民剝削嚴重——這是政治結構上的原因,但僅有這一項的話卻也隻是畫餅充饑。


  真正決定了月之國物質文化豐富的,是他們千年和平沒有戰亂破壞累積下來的大量基礎建築設施。眼下一行人即將穿過的水車與梯田,便是這一方麵的縮影。


  不論精神上口號喊得多麽響,倘若物質基礎無法得到滿足,那麽現狀就依然無法改變,或者即便短時間內產生了變化,終歸也還是會重新趨於混亂。


  如果說有信仰的忠誠武侍者階級構成了這個國家的中堅與骨幹,那麽遍布各地井然有序地從事著自己行業的工農百姓,則是這個國家結結實實難以撼動的穩固底子。


  依托於基礎設施,高效率,井然有序的耕作,意味著他們可以擁有更多充沛的時間與精力去做別的事情。


  農人耕田之餘織布與糊紙傘在泰州是十分普遍的,而一行人身後北城門附近的小商行的老板們,也大多樂意於從農戶手中接過他們製作的物品,進行托管售賣。


  阿方索教士看著這一切,結合一路以來的所見所聞,內心中的五味雜陳不足為外人道也。


  這是一個全國上下絕大多數人都滿足於現狀的國度,像是根基穩固又枝繁葉茂的參天大樹。白色教會的現世苦難皆是考驗,來世會有更美好生活的宣傳對於他們絲毫沒有吸引力的事實,越是深入了解這個國家的百姓,他就越是能夠肯定。


  各懷心事,思緒萬千。壯麗而又遼闊的景色和人生百態給予他們的思考並非兩三句話就可以概括,但這類問題可以慢慢思索,眼下他們有更加迫切的事情需要去做。


  物資幾乎消耗殆盡了,他們得想辦法補充。


  而除此之外——亨利與米拉回頭看向了身後打扮與和人平民一般無異的夷人們。


  特木倫等人的共同旅行,到了這裏也算是要正式結束了。


  接下去他們前行的道路上和人的勢力越來越龐大,哪怕有武士們打掩護,對於現階段受到新京追捕的少數民而言,風險也實在太大。


  他們打算進山,前去夷人在群山之中的避難點,而最好的出發時間便是這最近幾天。


  大隱隱於市,五十餘人規模的一支夷人部族若是孤零零地進山,是很難躲過和人設立的一些關口耳目的。


  但如今是全國範圍內的清明假期,上山祭祖踏青的平民多如牛毛。混入其中悄然消失於山野,也不會有誰人能注意得到,這樣一來便不會給和人武士們追蹤自己找到夷人避難點的機會。


  “真、真的不確定跟我們走嗎?”在梯田末端岔道停下來,特木倫對著璐璐開口說出了這句話。


  “.……”夷族少女搖了搖頭,盡管是同族,但她卻並不屬於特木倫的這一支分支。


  前方便是別離之地,亨利一行與武士結伴將走西麵的岔道向著永川河流域附近回歸,而特木倫等人則要取東方的道路,進入群山之中。


  作為離別的贈禮,最後的物資和一些工具被送給了他們以供這一路上使用。


  共同的旅行和之前麵對山賊的並肩作戰使得武士們也消除了隔閡與夷人建立起了些許信賴關係,盡管隻不過是數周的時間,分別之時依然有些令人傷感。


  但人生便是如此。


  走上了岔道的兩方人馬在快要看不見彼此的時候,不約而同地回過了頭,按著頭上鬥笠的邊緣行了一個簡單的禮節。


  “有緣的話,還會在哪裏再相見的。”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