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4【電視劇原創】
1984年的10月,絕大多數香港人都沉浸在喜悅之中。.
一直徘徊在600點到900點的恒生指數,就如同坐火箭一般飆升,到10月下旬已經突破了1500點。趁著中英草簽協議這一利好消息而投資的股民,再次體驗到幾年前股票飛漲的刺激,就算是後知後覺跟風炒股的人也能賺上不少。
香港的樓市雖然沒有股市恢復得那麼快,但地價和樓價也已經回升到樓市泡沫破裂前3成的水平,可能元旦節以後就能恢復到5成以上。
眼見經濟即將走出低迷期,香港市民自然是一片狂歡,連帶著各大電影院的觀影人數都漲了一大截。
康劍飛低價大肆買地、買樓的行為,現在終於初步取得了成果,他購入的那些地皮和樓盤,到元旦至少能升值3億港幣。
就在康劍飛籌備新片《賭聖》的時候,西德尼?波拉克這個老傢伙動作很快,在得到康劍飛的承諾后,終於說服環球影業投資他的人文紀錄片。
《走出非洲》最終有三家電影公司合資拍攝,其中環球影業投資1000萬美元,康劍飛在美國的皮包公司東方電影公司投資800萬,公司投資500萬美元。
2300萬美元的預算如果不夠的話,波拉克中途只能再申請追加投資,也可以再找其他投資公司入伙。好萊塢許多大導演都有這個毛病,拍戲拍到一半就嚴重超支,最後原投資公司不肯再撒錢,導演只好靠著三寸不爛之舌另找金主入伙。
別看後世的好萊塢巨頭吊炸天,此時也就環球影業和派拉矇混得最好,讓米高梅或者 世紀福克斯拿出1000萬美元來投資紀錄片比登天還難。
70年代的美國電影業還有好萊塢八大巨頭之說,但跨入80年代就變成七大巨頭了。就在三年前,兩家快倒閉的巨頭米高梅和聯美合併,組成「米高梅—聯美」公司,勉強也能算是強強聯合,但這家巨頭在北美佔到的電影市場份額居然只有可憐的6%。
至於跟康劍飛合作愉快的 世紀福克斯,也同樣也在苟延殘喘,即便是有壓箱底的《星球大戰》系列撐著,仍舊擺脫不了瀕臨破產的陰影。
從宏觀上來說,70年代其實是好萊塢的衰敗期,一直到80年代才再次繁榮起來。不過這種繁榮是以新線、卡諾可、三星、城堡岩(《肖申克的救贖》的出品方)等新銳電影公司的快速發展為表現,雖然整體的電影市場迅速繁榮,但曾經的好萊塢八大巨頭有一半都曰子難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