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7.循跡
秦嶺巴山之間,蜿蜒的漢水順著河道向前流淌,向著大江奔去。
深秋時節的漢水兩岸,除少數常青樹外,林木樹葉多數正在掉落,山間景色在夕陽下遠看,黃一片、灰一片、綠一片的。
曹操敗於河南一個月之後,距離襄陽西北三四百里遠,屬於漢水中游的寬闊江面上,近千艘船隻聚在一起,飛蝗般浩浩蕩蕩逆流而上。
這是一支由漁船、渡船甚至革船(注1)臨時組成的船隊,每船上載人都有限,但船的數量多了,所載也就可觀。
前行船隊中,一些馬兒在各自呆的船頭不安地打著響鼻,間或發出一兩聲輕嘶鳴叫,明顯都很驚惶,不過除此以外倒也未添亂——從被強拉上船時起,它們看著四周的流水,四蹄便都不敢妄動,只得老老實實呆著。
現在逆風又逆流,行船很是吃力,軍士中會使船槳的輪流著用力,然從順陽到武當縣三天幾百餘里水路行下來,從丹水至漢水,早都疲憊。
船隊正中亦有一艘艨艟,在一眾小船中算得鶴立雞群,在整個航行的大多數時間裡,船艙內劉備都輕輕搓著雙手,孫乾、糜竺、孟建坐在他對面,亦都面色凝重。
關張、陳到、糜芳等武將分在其餘各船彈壓兵士,這船艙內就他們幾位在。
在這種緊張壓抑的氣氛中,船隊沿著水路一直向前,最終行出南陽郡地界,到遇到江中一處沙洲時,便是另一條支流庸水(注2)匯入漢水的入口,到了此地,船隊便轉航到庸水中去。
順著庸水逆流上去,就是上庸。
上庸,既春秋時之庸國,庸人自擾的庸國。
如今的上庸尚屬於漢中治下的縣城,到曹魏時期,才再新分出,劃成上庸郡。
漢中在張魯治下這些年,倒也不是鐵板一塊,作為漢中東屏障的上庸及附近幾縣,就都控制在地方大族申氏手中。
申氏族長申耽,如今名義上從屬張魯,私擁數千兵丁,平日尚聽命令,實際上更似黃祖之於劉表,有很大的自主權,張魯專心教務,只要他聽話就好,並未再多來管束。
其實漢中治所南鄭就在漢水南岸,要從南陽取漢中,沿漢水行水路的話,可以一直逆流而上,直達南鄭,尚有出其不意之效,只是劉備這支船隊並非水軍,若不顧後路冒然輕進,被陷其中,就只剩死路一條。
所以,劉備要取漢中,必先奪上庸。
龐真不甘只做鄧季的藩屬和炮灰,面對袁紹拋來的大好處,立即就靠上去,本不足為奇,非只是他,劉備也不甘心只做炮灰。
正因為此,入主宛城后,劉備才多往來於襄陽而非雒陽,私下結好劉表。
這支浩浩蕩蕩的船隊中的主座船艨艟,就是與荊州交好后,劉表念同宗之誼送給劉備的,方便他往來襄陽。
司州戰敗曹操,劉備自認也有一份功勞,已回報了鄧季收留的恩義,如今該是為自家謀算的時候了。
南陽本為大漢天下第一郡,縣多人口也多,然而劉備所佔地界只有治所宛城並北部二十餘縣,這二十餘縣人口本過百萬,被鄧季一番誘引后,遷往西涼的就有四十萬眾,再加之瘟疫盛行,前後北逃的貧民、南奔的大族,也已經凋敝下來。
就算如此,剩下的四五十萬民眾在這亂世也當得「稠密」二字,宛城亦高雄,可是架不住周邊還有鄧季、曹操、劉表三大強鄰,誰都惹不起,命運難以自主,當不得根基長久之地。
曹操大敗於司州,本可趁虛取其地,潁川、陳留、汝南卻又多空曠,張楊等太守數年下來,各屯田處仿造的塢堡也漸開始成型。
且其等數郡,多一馬平川,易攻難守之地,若自家沒有一處如同袁紹之魏郡、曹操之東郡、孫策之丹陽、劉表之南郡、鄧季之河南這樣紮下根的地方,便得占之也只是一時,早晚又要被人攆走。
如今想起來,前半生中只可惜徐豫二州之地,剛得陳氏、糜氏等襄助,剛才開始紮下根,就被曹操來攆走。
想起訪諸葛孔明時對方給自己的提議,北方暫無可圖之機,似乎也只有漢中易守難攻,若能取之,還能憑藉地利,給他劉備幾年時間,去紮下根來做基業,起家之本。
人人都說劉璋暗弱,不堪為蜀主,若得據漢中,便可取道謀蜀!
漢中乃高祖龍興之地,據此地為基,再取蜀地,或可得循先祖足跡,一步步去稱霸天下,對於大漢皇族來說,誘惑豈小?
而且曹操新敗,鄧季亦兵疲,劉表忙防孫策,如此天賜良機之時,運作得好,之前結好的鄧季、劉表兩家應該都不會多事,南陽便無兵卒亦能得保住,可以當自家以後進軍中原的出口。
等佔據漢中,自家也要學鄧慕安,大遷南陽民到漢中去。
此後曹操或另外的兗州之主進取宛城,便保不住,也當還有數年空閑,之前能得多征幾年稅賦就好。
所以,這次出兵漢中,劉備乃是傾力而出,從魯陽敗於曹軍后就開始拚命擴軍,到現在,數百艘船隻上運載著近兩萬士卒,三十多萬石軍糧,就是他全部希望所在,宛城只留簡雍領不到三千兵看守。
此番出兵,已是容不得再失敗,故此,沿途劉備君臣都免不得緊張。
還好,沿著漢水逆行而上,直到改航庸水,再前行數十里,全軍下船來整軍,除有幾艘革船漏水沉沒,淹死十幾名軍士外,其餘都無大事。
到熟悉的陸地上,劉備終於不再那麼緊張,遣關羽為前部,尋幾名當地嚮導引路,直撲上庸縣城。
關羽兵至上庸,不一日,劉備大軍亦到,全軍圍城,見劉軍兵勢雄壯,申耽領族出降。
南陽、上庸都是申氏一族的故居,在上庸附近勢力尤大,不得不用,劉備便令申耽之弟申儀領二千軍守上庸,其餘申耽以下入軍中聽令,全軍再起拔往攻漢中治所南鄭。
漢中平原位於秦嶺與大巴山之間,周邊地勢險峻,天水、武都、三輔、蜀中兵欲往攻,都只有數條峽道、棧道通行,道路艱險,且有陽平關等為憑,不難防禦,只東屏障上庸失守,所剩的少數幾個關隘之地因在郡內,往日防備多有不足。
張魯平日耽於教務,軍事上只防蜀中劉璋,劉備大軍來得突然,關隘不幾日盡數失手,過了成固縣,劉軍便入漢中平原,再無險阻。
遣張衛、楊任、楊昂數次出戰,皆敵不過關羽、張飛、陳到,楊任戰亡,只十餘日功夫,劉備大軍已圍南鄭。
局勢危急,閻圃建議求救於鄧季,楊昂阻道:「鄧慕安治雒陽,往求甚遠,使者未至,恐城已陷!且吾等前求合教,太平道已否之,劉玄德本與司州為盟,今又豈應援?劉公素有仁名,系師不如降之,可得保全族,米教亦或可得全!」
張魯尚在猶豫,忽一日,楊昂自獻城門,向劉備求降去了。
張魯無奈,只得領麾下文武出降。
大軍得入城,楊氏雖為漢中大族,為安五斗米教教眾之心,劉備亦怒責楊昂賣主求榮,反令斬殺,楊氏闔族財物充軍,人貶為庶民,又好生安撫張魯,其舊部皆許用。
劉備徵召治下幾乎所有船隻,傾力往攻漢中,如此大事自瞞不住司州探馬,待消息送到雒陽,鄧季大怒:「我送宛城與他,是防曹操、劉表,然其自取漢中,亦如龐雙戟,此後尚肯效死力守土?」
之前恐致龐真完全投袁紹,鄧季不與并州完全交惡,尚使流言招黑山賊南下,作為報復,如今劉備再如此,他又豈甘心只是冷眼旁觀?
龐雙戟身後有袁紹,劉備身後可無人!且漢中是田豐、賈詡、徐庶定下的下一個戰略目標,劉備作死往取,擋住自家入蜀之道,豈能不討?
只恨計劃中的新馬軍、步軍都還未組建起,涼州韓遂未平,留守的蕩寇、威烈二軍傷損又重,一時往攻也不容易。
問計於人時,田豐道:「前吾等借南陽與劉備,因其窮困無依,慕安施恩義也!今玄德既自取漢中,基業已有,正當遣使討還南陽!」
徐庶考慮一會,點頭:「吾等欲取漢中,天水、武都、三輔皆不利大軍出行,劉備既自棄盟,莫如先討歸南陽,日後循劉備出兵道路,省力許多。」
就算平定西涼韓遂,組建起新軍,鄧季要謀奪漢中也很不容易:若自三輔出兵,只有子午道、褒斜道、陳倉道等幾條不利大軍通行的棧道峽谷;自天水(漢陽)郡出兵,需攻險關陽平關;自武都出兵,一樣多險路。
無論從哪裡出兵,損傷都是可以預見的慘重,欲取漢中,傷亡最小的道路就是劉備進入這條,故此田豐、徐庶都建議先討回宛城在手,方便自家日後出兵。
蕩寇、威烈二軍雖受大損,劉備此時也當無力再守南陽,討要不成,硬攻也可,免得世人皆謂司州外取不足,大勝后尚只能自守。
注1:革船,皮筏的古稱。
注2:庸水,今名堵河。(未 完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