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4.第1444章 山東大旱(十三)
第1444章 山東大旱(十三)
「這種土豆在登州府種植多年,應該能適應丹東的氣候。」一名年輕的官員指著那些裝在桶里的土豆,朝幾個前清國小吏說道:「你們現在就帶人分發下去,交給新來的移民們耕種,放心,具體的你們不用管,都有登州過來的農技人員指導,你們只需配合即可。」
這位官員長著一副古銅膚色,年紀不大,身材不矮,足足超過一米八,在東岸本土也算是「長人」了,這或許和他的基因有關吧。這個在兵團堡學習了十年之久的官員是歸附東岸的特維爾切部落出身,在兵團堡畢業后被分配到了遠東黑水地區為官,也算是出人頭地了,雖然他現在僅僅只是個副科級幹部。
遠東的風物令年輕的學兵官員非常興奮,他已經決定在此安家——唔,應當就是如今已被正式改名為丹東縣的原鎮江堡、九連城一線——與即將到來的三四萬山東災民一起,隨時迎擊任何來自瀋陽方面的清軍反擊。
說到這裡不得不提一下,為了更好地掩護災民們在丹東縣一帶的墾荒,由梁向儉批准、協調,多艘海軍戰艦、炮艇雲集到了渤海灣北部沿線,對錦州、旅順兩個港口進行炮擊,同時派出大量精幹人員於遼西一帶登陸,迷惑、欺騙清軍,使其判斷不出東岸人的目標,無法做出集中兵力東向收復丹東的決定,以給那邊墾荒的災民們爭取更多的時間。
公允地說,海軍的這招目前來看還是管用的,尤其是在滿清國內災荒嚴重,統治面臨危機的時刻。再加上他們部署在東北的兵力本就不多,前些年八旗擴軍時又抽走了一批,如今委實是欲振乏力,想要湊足收復鎮江堡的兵力、糧餉、騾馬、器械都有些困難,因此在鎮江堡失陷了快半個月後,始終沒有做出任何反應,就好像此事壓根沒發生過一樣。
當然了,東岸人也不會將所有希望都寄托在清廷的無所作為身上。在陸軍第七混成營攻陷鎮江堡的消息傳回煙台沒幾天後,從膠州城(非膠州要塞)緊急返回的梁向儉下令,將騎兵聯隊第三大隊2000餘騎集中起來,然後分批運往丹東縣登陸,作為該縣的一支機動力量,防禦清軍可能會有的反擊。
另外,梁某人也正式派出了使者,乘船前往江華島,要求李朝立刻派出一支人數「不少於五千」的御營廳人馬,前往丹東縣外圍的九連城、寬甸,清理當地殘餘清軍(預計不會多於五百人)的同時,也在當地戍守,以拱衛丹東縣的側翼,免得移民們的開荒大業受到不利影響。當然他們戍守期間的一應糧餉開支均由自己承擔,反正江對面就是朝鮮王國的地盤嘛,支應些糧餉算個屁!
而這個使者的任務,除要求朝鮮方面派出兵丁幫助防守外,當然也少不了勒索錢糧了。而恰好這次朝鮮人一個使節團被堵在鎮江堡,可謂是人贓並獲,這也給了東岸人借題發揮的機會,朝鮮王國這次不拿出個三十萬石糧食,怕是過不了關。什麼?你說給了東岸這麼些糧食朝鮮沒吃的了?我管你去死啊,你自己想辦法,我管不著!再說了,馬上就要到夏糧收穫季節了,你朝鮮去歲無病無災,北方不說,南方慶尚、全羅、京畿數道應是收穫了不少糧食,那麼拿出點來給東岸大爺用用又有什麼關係,至於餓死人么?
至於那些同樣在鎮江堡被抓獲的大量清國、朝鮮商人,東岸人也不為難他們,只要各自的家屬支付贖金(最好是糧食)即可將人領回去,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童叟無欺。當然若是誰倒霉到沒人來替他們支付贖金,那麼對不起了,只能先委屈到千島群島、黑瞎子港一帶捕魚、伐木來創造價值了,總之東岸不會養閑人。
如此幾招組合拳下來,丹東這個新設縣的局面想必很快就能穩定下來,進而慢慢被東岸人消化,從此將這個鴨綠江口的關鍵城市徹底掌握在自己手裡,並作為攻略鴨綠江中上游地區的橋頭堡。相信清廷也能看得出鎮江堡失陷的後果,他們也一定想將這片土地重新從東岸人手裡奪回,無奈他們實力有限,這大概註定只能成為一場奢望了吧。
6月12日,梁向儉本人乘坐「加的斯岩石」號重型戰艦抵達了丹東縣外海,因為河口碼頭規模的原因,這艘強大的戰艦隻能在近海處拋錨碇泊,然後用交通艇將人員與物資送上岸,其中就包括兩百多名騎兵聯隊的官兵。
梁向儉本人一上岸便坐進了原本鎮江參將的官署,然後堂而皇之地召集起來會議,商量該縣下一步的行止,其實主要就是糧食問題和墾荒工作。
「我想你們中的很多人不要過多地將希望寄托在外界之上,我在這裡跟你們交個底,今年的糧食籌集工作可能會很不利。這既有財政方面的因素,同時也與災害的進一步延伸有關,是的,災情擴大了,如今不光清國境內鬧災,明國、順國境內也出現了輕重程度不一的旱災,其中尤以明國為甚。」端起手裡的清茶喝了一口,大馬金刀坐在太師椅上的梁向儉梁大隊長面容嚴肅地說道:「也就是說,我們從外界獲取糧食的能力大大削弱,以至於不得不加大挖掘自身潛力的力度,不然很可能挺不過這場災難哪,天知道這旱災蝗災還要持續多久。」
梁向儉其實這話倒也沒有誑人,因為據魏博秋掌管的情報系統提供的消息看來,今年以來,廣東潮州、惠州兩府多地遭受旱災侵襲,順軍控制下的湖北、湖南部分地區也受到了旱災不同程度的侵擾,一下子就收緊了這兩大勢力的糧食出口,使得東岸人想從他們那邊搞點糧食的想法頓時落了空。要知道,就在去年,兩地才剛剛或捐贈、或出售了數十萬石糧谷給東岸呢,今年卻一下子斷了,讓人好生難受。尤其是順軍一方,他們明確表示,如今多地受災,國中局勢也很有些不穩(李過在長沙病重不起,其義子李來亨已從出鎮的岳陽府帶兵返回),即便東岸人願意大量提供他們急需的軍資,他們也斷不會交易了,一切等形勢明朗后再做決定。
順軍方面如此,李成棟那邊也大差不離。因為今年年初爆發的「贛州之變」,半個贛州府落入了順軍手中,佔據著大半個廣東的李成棟立刻感到了一絲寒意。這次他不用明廷督促,立刻與鄭成功在潮州府議和,然後調集重兵開往韶州、南雄一帶屯駐,穩定廣東門戶的同時,也打算隨時進軍贛州府,與順軍勢力展開一番爭奪。
如此繁重的軍事壓力之下,廣東全省自然沒什麼餘糧出售給東岸人了,更何況他們本身也有部分府縣遭了災呢?要怪,也就只能怪順軍的手太長,居然已經伸到了贛州這邊,全然不把東岸人的警告放在眼裡。已經病故的原南明南贛總兵王得仁若是泉下有知,獲悉自己的幾個兒子為了大位竟然打成眼前這副模樣,一定會氣得再從墳墓里活過來吧!
如今,能夠給東岸人提供糧食的周邊勢力,不算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話,其實也就朝鮮一家了,除非魏博秋再度派人在日本沿海做上那麼幾樁大案。這麼一想起來的話,東岸人這日子可一點也不輕鬆呢,誰讓他們有個「不自量力」的,試圖以一己之力拯救萬千山東災民的梁總司令呢?這大概也算是自己挖坑給自己跳的典型了吧!
眾人愣愣地聽梁向儉的秘書介紹完情況后,梁向儉又擺了擺手,制止了屋內有些雜亂的聲音,然後說道:「值此艱難困苦之際,我們唯有自力更生,加大墾荒力度,才有可能安然渡過這場劫難。土豆是個好東西啊,廖司令治下的大泊植物園已經給我們送來了很多培育過的土豆品種,都是適應了本地氣候的,種下去應該會有不小的產量。而且,以丹東縣如今的情況,怕是也只適合種些土豆吧,其他作物都已來不及了……」
其實我們從地圖上就能看出,丹東縣附近丘陵綿延不絕,坡地極多,平地反倒不多,因此特別適合豆類、紅薯、土豆、苜蓿等作物的種植與生長。同時由於東岸人佔領這裡的時間點比較尷尬,誤了不少農時,因此只能將希望寄托在諸如土豆這類生長周期較短的作物身上,舍此之外別無他法。
「其實我希望在座諸位明白這麼一個道理,即付出才有收穫,沒有付出就沒有收穫。是,我方此次佔領丹東比較倉促,周邊鄉村或集鎮內可能仍有清軍士卒或心向清國的人存在,野外也有技藝高超的清國獵人在隨時準備獵殺我們的士兵或人民的生命,但這都不是我們干不好工作的理由。」梁向儉端起茶杯喝了一口,然後面色凝重地說道:「丹東縣的墾荒工作關係著整個開拓隊轄區的大局,不得馬虎,也必須做好。我老梁在此保證,誰若是此番工作中表現出色,那麼今後當我們再在附近設立寬甸、鳳凰等縣的時候,他們一定是最優先考慮的人選,這一點不容置疑。」
梁向儉在遠東為官多年,門生故吏眾多,因此他說的話在幹部們中間一向非常管用。加上這次他用官位懸賞督促眾人努力工作,因此一下子就將大夥的心氣給提了起來,台下很多人——尤其是那些出身黑水地區的退役軍官及胸中充滿熱情理想的兵團堡學兵們——的心裡頓時火熱了起來,紛紛開始盤算接下來的工作要怎麼展開,又怎麼才能做出成績,而這顯然也正是他梁某人想要達到的效果。
當然了,梁向儉沒有提到,未來寬甸縣、鳳凰縣的設立,可能要等很長一段時間了,搞不好在他梁某人任期結束前都未必能搞起來呢,因為這其中的牽扯實在太大,一著不慎便要搞個大新聞——一個鎮江堡也許清廷忍就忍了,可若是九連城、寬甸、鳳凰城一帶接連丟失,那麼這可就不是小事了,清廷很可能被迫做出激烈反應,以遏制東岸人越來越可怕的野心。要知道,這些地方可不比寧古塔那些「邊鄙之地」,而是離清廷龍興而起的腹心之地近在咫尺的所在,人煙也更多些,清廷若是不做出些反應那可就真的是死人了,哪怕他們現在的統治重心很明顯已經轉移到了關內。
梁向儉在丹東縣開完工作會議后,沒有再多做逗留,而是在部分騎兵的護衛下,直接渡江到了對岸朝鮮王國境內,徑直將朝鮮義州地區的官員揪了過來,質問他為何借些糧草也百般推託,到底是何居心?說罷,不待朝鮮官員自辯,一千餘如狼似虎的騎兵聯隊官兵便在朝鮮人反應過來之前,迅速湧入了城,將糧倉內的部分存量直接裝車運走去也,只留下了區區幾張廢紙一樣的借條。讓朝鮮官員是欲哭無淚,偏偏又不敢阻止,只能倉皇向漢陽城彙報。
6月20日,就在「加的斯岩石」號重型戰艦剛剛離開鴨綠江口沒多久的時候,一支規模約在兩千人的清軍馬隊從鳳凰城方向殺奔而來,並立刻被警戒的騎兵聯隊第三大隊官兵偵悉,然後一場短促而激烈的騎兵會戰便在丹東縣以西十餘公里處拉開了帷幕。
此戰中,人高馬大、裝備精良且訓練有素的東岸騎兵,以一場酣暢淋漓的正面衝鋒擊潰了「一點不專業」的清軍騎兵(其實滿八旗多為騎馬步兵),殺傷敵軍七百餘人,自身傷亡甚至還不到兩百,可謂是大獲全勝,也凸顯了東、清雙方這些年來在騎兵方面越來越大的差距——這其中,裝具、訓練、士氣和戰馬的因素都有,其實說穿了還是生產力的差距。
而或許是此戰被東岸騎兵打痛了的緣故,清軍在接下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偃旗息鼓了,再無任何動靜,也不知道打的什麼主意。不過東岸人也懶得猜了,他們攜大勝之勢,順勢奪佔了九連城一線,並立刻下令渡江趕來的第一批朝鮮軍士採石燒磚,修繕這些從明中期以來就有些失修的城堡,以作為今後拱衛丹東縣北方的堡壘——九座沿江設置的屯兵堡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