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1452.第1452章 河間(十八)

1452.第1452章 河間(十八)

  第1452章 河間(十八) 

  「河間地區各縣、縣代管鄉鎮、地區行署直屬鄉鎮,從1667年1月1日起,統一納入國家統一財政計劃之中,一應規章制度都必須在短時間內完善起來。這是硬杠子、紅線,所有人必須儘快行動起來,不得有任何延誤。」巴拉那河畔的某間辦公室內,來自國家稅務部門的稽查員們趾高氣揚地朝面前一應地方幹部們宣讀上頭的命令。 

  聞聽上頭來的「欽差」這麼說,一干「保義縣籌備委員會」的官員立刻唯唯諾諾,表示一力完成上頭指示,全縣六千五百百姓堅決擁護中央云云,反正是說得天花亂墜——這也難怪,即將在今年年底成立的這個所謂的保義縣,轄下只有保義鎮、光化鄉和保平鄉三個鄉鎮,人口不過六千多,經濟上以水稻種植和柑桔果園為主,目前仍然沒有完全擺脫救濟糧的供應,所謂的地方財政更是一塌糊塗,所以在面對上級時完全骨頭完全硬不起來,只知一力遵從,即便來的是和他們關係不大的國稅部門的官員也一樣。 

  因為某位穿二代縣長(名曰趙科,與陳科僅一字之差,交通部成長起來的官員,目前三十歲出頭的樣子)尚未到職,甚至連一位退伍軍人轉任的副縣長也去本土跑物資了,因此目前縣裡的大小事務由各局行的頭頭腦腦們共同決策,群龍無首之下,自然更是沒什麼主意了,只能上頭安排什麼就是什麼,沒有絲毫的討價還價的餘地。 

  稅務部門的官員在通報完新政策后,留下兩人在本地籌建國稅系統,其餘人等則搭乘一艘簇新的72噸級小火輪,繼續朝上游的保塞港而去。在那裡,他們將分別前往保塞港、寧塞鄉(位於後世瓜萊瓜伊小城附近)、清苑鄉(位於後世羅薩里奧城對面的沼澤地區,以漁業為主,人口稀少)、大寧鄉(位於後世聖佩德羅城對面的沼澤濕地,以漁業為主,人口稀少)和永福鄉(位於後世維多利亞小城附近)五個鄉鎮「傳旨」,同時留下人員籌建國家稅務部門,為以後正式開展工作打好基礎。 

  而說到國稅部門,就不得不提一下目前東岸各地也在慢慢鋪開的地稅部門:隨著華夏東岸共和國第三次稅制改革的順利結束,目前各縣級行政單位也開始正式組建地稅局,以徵收、管理歸屬於地方的稅金,大體上包括地方國企上繳的利潤(如果有的話)、農場林場河湖沼澤租金、罰款規費收入、營業稅和土地出讓金罷了,其中後者還佔了絕對大頭。 

  保義縣即便人口稀少、地方偏遠、環境惡劣(水患較大),但六千多居民每年購地的費用也超過了三萬元,按照最新分配規則,中央和地方對半分,故保義縣每年的土地出讓金收入便達到了一萬五千餘元,佔了縣財政收入的85%以上,比例驚人。 

  而從這個略顯畸形的地方財政系統收入佔比中,我們也可以清晰地看出,在如今的東岸,各地方政府是如何地依賴土地出讓金,說其實「土地財政」都不為過!不過這卻也是難免的,誰讓如今的中央把大部分稅收都攥在自己手裡呢,地方政府這也是被逼得沒辦法了,只能從這上面找補,不然縣政府幹脆解散算了,哪還有錢搞民生建設之類的項目。 

  保義縣其實算是土地收入較少的,曾經有人核算過諸如西湖縣之類的人口稠密的傳統農業縣份,每年能賣出去二萬畝以上的農業用地,且這還是在上頭批下來的公地開發指標有限的情況下達到的數字呢,否則可能還要更多。 

  一畝地的價格,按照最新規定,是十元。那麼二萬畝的農業用地,就賣出去了總共二十萬元,去掉上繳中央的部分,西湖縣還能凈得十萬元,如果再算上其他林林總總的收入,該縣政府一年財政總收入怕不是要破了十五萬元!這可是一筆極為驚人的財政收入了,足以亮瞎很多內陸貧困縣父母官的雙眼,甚至也能讓連十萬英鎊都很難湊出來的英國王室流口水,並不斷懷疑自己國家的體制:東岸人怎麼能那麼輕鬆地收這麼多錢上來,本國的那些闊佬們卻不願意交錢給王室,以至於連海軍軍費都嚴重不足,陸軍更是只能維持五千人規模的樣子,這日子還過個什麼勁,真是人比人氣死人! 

  因此,土地財政收入如此瘋狂,這就使得地方政府對於擴大移民有了更迫切的需求和衝動,畢竟人一多,他們就有理由向上級政府申請增加公地開荒的指標,而這往往意味著大筆土地出讓金的收入。要知道,如果不是本鄉本土沒有公地分給他們,在故鄉長大的二代國民們又有幾個願意去那些蠻荒原始的邊疆地帶拓荒呢?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啦! 

  保義縣三個鄉鎮的六千五百多居民,大概有兩千人是從國內成熟地帶各縣移居過來的二代青年,基本都是當地公地指標不夠,且要優先分配給新來的移民,因此很多人等不及之下就報名前往各新佔地區拓荒,以獲得一份能夠令自己安家立業的本錢,這在很多傳統明人家庭出身的青年中尤為受看重。 

  更何況,如今本土政務院為了支援河間地區的開發,給予了保義等直轄縣——因為巴拉那河的關鍵地位,沿河的諸多縣份均由中央直管,至此歸屬政務院直轄的縣已達九個,分別是東方、羅洽、青島、越溪、鐵嶺、梅洛、成山、鹽城和保義——非常多的公地開發指標,甚至就連土地林場河湖租賃的審批也一律從速,且租金低廉三分之二以上,為的就是通過政策的調控,吸引更多的人員和資金湧入這些新開發的地區,加速當地經濟的發展,平衡地區間的差異。 

  保義縣今、明兩年貌似都獲得了十萬畝土地開荒指標,一個足以令東方、羅洽、西湖、平安等老牌縣份流口水的超大指標。放他們那,稍稍宣傳、操作一下,即便不能全賣出去,也八九不離十了,這可是接近一百萬元的巨額現金啊,即便讓中央分去一半也有五十萬元,光想想就會令人瘋狂不已了! 

  只可惜,這十萬畝指標放到了保義縣這麼一個河流縱橫、湖泊遍地,時不時還來個水患災害的偏遠地區,真的是白瞎了!很多人預計,即便1667年該縣經濟稍稍有所起色,估計也就只能用掉其十分之一的指標,也就是該縣土地出讓金的總收入撐死了也就五萬元,甚至可能還不夠!與國內那些人口眾多、收入較高的老牌縣份相比,真的是雲泥之別。 

  因此,其實從「屁股」(也就是利益)角度來講,包括保義縣在內的一眾新僻土地,其實對移民是最為渴求的,尤其是那些口袋有倆錢的移民——無論是二代國民還有東方移民——他們能夠以最快速度給地方財政貢獻收入,使得縣鄉兩級政府有更充足的財力建設地方,發展經濟,造福百姓。 

  「這國稅局一立,咱縣裡立刻成清水衙門了,今年差不多能賣三萬元的地,上頭就要收走一半,還剩下一萬五。即便還有其他一些林林總總的收入,也不過三兩千元,成不了氣候,也就是給縣裡發發工資罷了!諸位,一萬五千元,能辦多少事情?」縣財政局長手撫前額,向自己的同僚們苦笑著說道:「碼頭要修建、河道要疏浚、水閘要建設、公路要建設,各類房屋倉庫也得建,當然還有最重要河岸堤壩,這是事關咱們全縣六千五百百姓生死的最重要工程!區區一萬五千元的資金,又能幹幾件事!」 

  其實,在水患較大,河汊縱橫的河間南部地區——地理上被稱為河口三角洲副區,就如同北邊的沼澤副區一樣——水庫建設、河道拓寬疏浚、河堤的建設真的是工作中的重點,尤其是最後一項的河堤建設更是重中之重。要知道,雖然巴拉那河東岸的平均地勢要高於西岸,但一旦洪水真的發起來,很多定居點也難免成為水鄉澤國,這從當地居民們的房屋要麼建在高處、要麼底下打著高高的木樁就能看得出來。 

  而且,如果沒有河堤抵擋洪水,那麼一旦河水以不可阻擋之勢進入東岸人的定居點,雖不太會給人員造成多大的傷害,但財產損失卻是不可避免的,比如鬃崗內的魚塘或農作物,比如來不及轉移的牲畜,比如被淹死的果樹,比如因洪水浸泡而受損的倉儲物等等,總之洪水的威脅還是非常大的。 

  更準確地說就是,河間地區——至少是沼澤副區與三角洲副區兩地——要想開發,巴拉那河及其眾多支流的河堤建設,是無論如何提高其重要性也不為過的,各縣鄉絕大部分的資金要投入到這方面的建設中,且內河運輸公司的運力也將更多地傾斜到運輸修建河堤的建築材料上。也只有這樣,東岸人才能在俗稱水鄉澤國的河間南部最終站穩腳跟。 

  好在執委會諸公也認識到了在河間地區站穩腳跟的關鍵,在基本上確認快從西班牙人手裡接管河間后,****戚汪平非常爽快地批准了巴拉那河及支流堤壩的五十年建造計劃,即華夏東岸共和國將在接下來的五十年中,每年投入不低於二十萬的資金到堤壩建設中,總金額超過一千萬元。而如果再算上地方政府的投資及行使的徭役徵發權的話,相信五十年間投入到整個河間地區沿河大堤上的資金將超過一千五百萬元,幾乎堪稱是「世紀工程」,與明帝國那年年撥款年年修(但還是三不五時地泛濫……)的治河工程有得一拼了,當然東岸人至少在資金利用率上面要比明清兩國強上很多,貪污浪費也會少不少。 

  保義縣作為三角洲副區第一個成立的縣級行政單位,從大前年開始就陸續依靠自己的力量修建河堤。當時他們是就地採挖縣內的資源,用當地難得的天然石材加灰漿砌造,大概建了有七八公里的樣子,位於保義河(巴拉那瓜蘇河,巴拉那河下游的汊流之一)左岸,算是舉全縣之力建造百年工程的典範了——值得一提的是,在建設保義河大堤的過程中,全縣百姓非常踴躍,參與度很高,或許是因為他們知道這是遺澤子孫後代的大工程,因此一個個出錢出力,幫政府節省了許多不必要的開支。不然的話,你以為就憑保義縣三個鄉鎮那窮得叮噹響的老底子,又憑什麼能在三年多時間內修建出一條如此高標準的大堤出來? 

  這次在確定即將收取河間地區作為出兵法國的報酬后,保義縣很快便獲得了上頭撥下的超過五萬元的防洪水利設施建設專款——當然這錢縣裡沒法支配,屬於「戴帽子」的錢,專款專用——其中一半資金將用於續建保義河大堤,另外一半將拿來雇傭挖泥船疏浚泄洪河道、依託天然湖泊改造成水庫等等,總之就和歷史上中國開發江南水鄉澤國的招數差不多:修堤、排水、造田,不信整不出又一個魚米之鄉,在盡享大河帶來的便利交通的情況下,盡一切可能避免水患,遺澤子孫後世。 

  當然了,五萬元的建設資金,雖然已佔了政務院投到河間地區的水利建設專款的四分之一,但比起需要修建的漫長堤壩來說,仍然顯得有些杯水車薪,仍然需要地方政府想辦法支應一些,不然這大堤和水庫要修到猴年馬月去?但對於財政困難的這些新設縣份來說,錢又是何其之缺也! 

  「除了水利費用,另外還有衛生疾控費用,移民安置費用,雖說很多是上頭撥款下來,但真的不再需要我們地方政府墊資了嗎?我看不見得吧,很多項目到了最後,最終支出總是會超過預算,還不是要我們地方政府來填坑,無奈得很。」又有人苦笑著插嘴,「可問題是,我們現在怎麼開闢財源呢?」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