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八章 姐妹離心
立在旁邊的陳蜜萍,儀態大方的向楚琉光和黎傾琰一福身子,“王爺、王妃慢走,臣女眼下心情不佳,想去別處散散心,便不恭送二位了,臣女先行告退。”
楚琉光淡淡闔首,心裏讚歎著這陳蜜萍看似是個嬌蠻任性的,實際上卻是相當聰明,且懂得張弛有度,拿捏好恰當的分寸。
這樣的女子,正是楚琉光所欣賞的。
楚琉光沒有將鬧事的隋夫人給一同處置了,也是有兩個原因在。其一,隋夫人再怎麽不濟,她的夫君隋將軍也是個握有些許兵權勢力的將軍,讓楚琉光一個王妃來處置,著實不太好聽。
其二,則是楚琉光也想叫張瑛瑛看看,她受隋夫人的唆使鬧出的這場鬧劇,到頭來卻是由她一人接受處罰,隋夫人身為她的親姐姐,又是這事的始作俑者,反倒沒有受到絲毫損傷。
隋夫人這會還想不到第二層用意,隻當是楚琉光對她夫家的地位有些忌憚,但得知張瑛瑛要經受那麽多的痛苦懲罰後,也是頗為心疼。
此刻隋夫人不單是光心疼張瑛瑛,更是心下悲歎著日後在隋府裏,得怕是讓那小妾壓住了她的頭,再也無法重振正室威嚴了。
而且自己母家的妹妹失去了一切得到好姻緣的機會,自然就幫不到母家得權得勢,沒有強大的後盾做以支持,她豈能還抬的起頭來?
“瑛瑛.……你別傷心,一切都會有過去的時候,姐姐肯定會幫著你尋個好歸宿。”
麵對懲罰的時候其實並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在等待著懲罰降臨之前的恐懼與絕望。
張瑛瑛在張府裏也是挨過板子責罰的,她因著貪玩耽誤了女紅,被張夫人恨鐵不成鋼的一氣之下,狠狠的打了幾板子,但那幾板子留下的痛意,卻令張瑛瑛一直記在心間。
如今她要承受的不隻是極板子,而是五十板子,加上又要被下水牢,還要禁足在府內一年,張瑛瑛便覺得今後的人生大概是沒指望了。
耳邊響起隋夫人那不痛不癢的安慰聲,張瑛瑛自是恨的咬牙切齒,憑什麽她要忍受這些苦楚,隋夫人這個幕後主使就能安然無恙?
還說給她找個好歸宿?怎麽楚琉光下令的時候,怎麽不見她這位好姐姐替她開口求情半句?
張瑛瑛徒生憤恨之餘,嘴上倒是什麽也不敢說,因為張瑛瑛清楚一點,即便是隋夫人害她至此,毀掉了她的一生,她也不能讓別人看到自己對親姐姐不敬,而詬病指責她的不是。
張瑛瑛不動聲色的跪在原地,心裏對這個姐姐已然是離了心。
楚琉光根黎傾琰等人到了寒月宮內,正巧聞訊趕來的黎皇和楊妃也剛到。
“皇上駕到!皇貴妃娘娘駕到!”侍奉禦駕的許奉山一甩拂塵,高聲通傳道。
楚琉光和黎傾琰對是了一眼,趕緊躬身行禮,“皇上萬福金安,皇貴妃娘娘萬福金安。”
黎皇大步邁入寒月宮的殿門,出聲詢問道:“快起身來,聽說楚二姑娘落水了,這到底是怎麽回事?”
楊妃亦是麵容上帶著幾分焦急,“這好端端的一個人,怎麽會跌進池塘中,秋季的池水正是冰涼,可別染上了什麽風寒之症才好。”
楚琉光無奈的歎了一聲,“皇上、娘娘莫急,光兒也是才到沒一會,剛處置完那個將星兒推入池中的張瑛瑛,故而尚不清楚太醫的診治結果。”
黎皇聞知皺了皺眉,“張瑛瑛?可是太史令家的女兒?她是有多大的膽子,居然敢去謀害一品中堂的女兒!”
楚琉光微張了下口,最終還是把話咽進了肚子裏,這件事情實在不適合由她口中說出。
一旁的黎夢明白了楚琉光顧慮,於是抬腳走到黎皇跟前,“父皇,女兒知曉此事的一切經過。”
黎皇疑惑的撫著下巴上的胡須道:“那夢兒你說說看,到底發生了什麽?”
黎夢理順了一下思緒方張口,“是那個張瑛瑛自己勾引傾琰表哥不成,被傾琰表哥說了幾句教訓的話,她便胡亂講了一大堆不要臉麵的酸言醋語,還要以死明誌證明她對傾琰表哥是真心一片,然後就一路跑向那個小池塘,打算投池自盡。沒想到光兒表姐的二妹妹星兒姑娘,正巧在池塘邊散步,張瑛瑛一時沒穩住自己的身子,就撞到了星兒姑娘的身上。那張瑛瑛自己投池未果,反將星兒姑娘推了下去,好在光兒表姐身邊的侍女火芙反應夠快,跳下了池塘才把星兒姑娘救了上來。”
敢在拜月宴上大鬧自盡,還把同是高門之女的中堂家的小姐推進池裏,難不成這張瑛瑛是吃了熊心豹子膽了?
黎皇神色不約的板著臉,很顯然黎夢的話成功的讓他厭惡上了這個張瑛瑛。
拜月宴是何等嚴肅、高貴的皇室宴席?它是象征著整個大黎皇室顏麵的最高設宴,而張瑛瑛一個小小女子,竟然這般頭腦糊塗的為了勾引男子,不擇手段的做出此事。
黎皇豈能坐視不理?
這時楚琉光方悠悠開口道:“皇上無需動怒,光兒已是賞了她五十板子做以懲罰,從明日開始行刑,且以後每隔半月讓她下一次水牢,並禁足於府上一年。”
若放在平時,這樣的懲戒絕對足夠了,但如今發生在拜月宴上,恰好黎皇又處在氣頭,當然不會給張瑛瑛任何好果子吃。
“好個為了嫁人都不顧廉恥的女子,既然她這麽迫切的出嫁,朕便將她賜給沿街乞討的乞丐,看她如何還敢在宮中放肆!”
楊妃丹眸一轉,啟唇阻止道:“陛下,且慢,那張太史到底還是個有品有級的文官,祖祖輩輩對朝廷也是勤勤勉勉,您這麽做隻怕是會寒了他張家的心。”
黎皇登時就反應了過來,此刻朝中局勢正為敏感時期,有不少官員都暗自投入黎南謹麾下,若如果現在懲處了張太史的女兒,保不齊他不會煽動太史司內的諸多大臣,轉投效忠別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