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8章 大興武舉
朱厚照壓住心中怒火問出一句,“朕的江山之所以穩固,難道還要依仗我那幾位皇叔不成”?
他話語之中,怒氣早已暴露出來。
沒有想到那王誌勳竟然仍舊大聲叫道:“不錯!老臣以為……”
你以為?
見他竟敢說出這話,朱厚照當即一聲咆哮:“要是朕的江山全是依靠我的諸位皇叔,那麽朕又要你們這些文武百官有何用處?”
聖怒一出,群臣震蕩,文武百官急忙跪倒在地,不約而同叫出:“臣等有罪!”
“哼!王誌勳你說得對啊!既然連你都認為自己沒用,朕又何必留著你們?”
朱厚照大怒叫道:‘來人,把王誌勳、李成計……拖了出去!朕隻用有才之人,這等廢物,朕養他作甚!’
這個時候,王誌勳才醒悟過來,自己錯了,急忙跪倒求饒。
可是,聖上大怒,何人敢來勸阻,當即從大殿外衝進十幾名禁衛軍,兩人一個,把這五六人架了出去。
等這幫追求平衡術,一心想要自保的老家夥趕出早朝以後,朱厚照雙眼掃視在場百官:“你們之中還有人是和那王誌勳一樣的心思?誰要是覺得他說的有理,主動走出朝堂,朕不養這等吃裏扒外的無用之人!”
看到那王誌勳等人的下場,哪裏還有人敢自找沒趣?
當即一文武百官一個個低下頭來,目視前方,不敢胡亂說話。
此時,朱厚照早已牢牢掌控住京師之地,縱然是被他命人拖出去的王誌勳等人,對於他這位聖上也是抱著百分之百的忠誠度。
隻是,這幫人都是鼠膽!忠誠歸忠誠,卻是成不了什麽大事!
“朕知道那幫老臣也是以朝廷穩定為重,這才高度評價朕的幾位皇叔。隻是,朕要的不是求和的官員,朕要的是能夠為朕分憂解難,開拓疆域的有能之臣!”
見到皇上怒氣逐漸消散,李綱再次說道:“啟奏陛下,老臣以為如今正是大肆招募有能之臣的良機!老臣懇請聖上立刻下令,於我大明疆域之內,不論出身,不論種族,但凡有領軍打仗的才能,都自薦為朝廷效力!”
“嗯,李綱之言,甚合朕意。”朱厚照朗聲說道,“既然李愛卿屢次建議推行武舉,那麽這首任武舉的具體事宜就交由愛卿親自主持。”
雖然說昨晚在禦書房的小型會議之中,聖上已經說出同樣的話語,可是,聽到這話,李綱仍舊萬分激動,急忙叫道:“老臣遵旨!”
要知道,不論文考,還是武舉,最終被選拔出來的人才,幾乎就相當於是主考官的學生。
李綱擔任首任武舉的主考官,這幾乎就把這一屆所有前來應征的人才盡數劃歸到他李綱門下,這又怎麽能夠不叫他激動萬分呐?
皇令一出,莫敢不從!
聖上今日當著滿朝文武百官的麵
上,說出要大興武舉一事,那就證明了武舉的推行,必定立刻就會在整個大明興起。
“朕知道,你們之中,有人仍舊站在那諸王的立場,以為那李誌勳言之有理。”
原本,朱厚照下令推行武舉以後,就要退朝。
沒有想到竟然會跳出王誌勳幾個老頑固來!
更加令他感到詫異的是,王誌勳竟然還能夠獲得朝中不少官員的同情。
“不錯,苗疆之亂,山海關之穩,匈奴之災,全是靠著朕的幾位皇叔鎮壓下來。隻是,這非但不叫朕高興,反倒更加令朕萬分氣氛!”
“諸王擁兵自重,既然有能力抵禦外侮,又為何不能剿滅他們封地內的反賊呐?”
張良出列叫道:“啟奏陛下,下臣以為,這正是諸位王爺的私心!他們抵禦外侮,那隻是因為外侮侵犯到他們的利益。可是,這十八路反賊嘛,嘿嘿,那就不一樣了。”
朱厚照冷笑一聲:“張愛卿言之有理。朕昨夜本打算隻在我大明境內推行武舉,今日一看,就連文臣也是這般愚蠢!”
聽到聖上發怒,諸位文臣不禁嚇得惴惴難安。
他們起初確實沒有仔細考慮過整件事情,現在經過聖上指明,立時就明白了事情真相。
那匈奴之地,接近於唐王和隋王的封地,一旦大批匈奴殺進中原,最先遭到衝擊的,必定是這兩位王爺。
關外之地,那就更不要說了,那是秦王的封地。
女真入關,第一個就要攻打秦王,秦王自然不可能眼睜睜看著女真吞噬掉自己的地盤。
至於苗疆的苗人入侵,最先遭受重創的,那就是漢王和宋王等王爺了。
總之,一句話,這些王爺要想守住自己的封地,就肯定不能叫這些異族殺進中原。
可是,中原內這十八路反軍,那就不一樣了。
隻是在中原內鬧騰,暫時來看,並不會影響到諸位王爺的個人利益,所以,他們自然也就對此袖手旁觀。
“三德子,命人取出我大明疆域圖來!”
三德子急忙抄著小碎步跑出大殿,沒一會功夫,一張碩大的大明地圖就被十幾人高舉著走進大殿。
這十幾人分別扯在地圖的邊角,使得整個地圖能夠樹立在百官麵前。
朱厚照從龍騎站起,伸出一根手指指向地圖說道:“諸位愛卿休要看大明內亂,倘若按照朕的分析,實則也算不上什麽。”
地圖上有被他劃出來的幾塊疆域,他一一講到:“現在十八路反軍,歸根結底說起來,不過僅僅隻是分為四大區域罷了。”
“江南道上,白蓮教、瓦崗寨起兵造反,乃是在四王爺和漢王境內……”
“中原一帶,黃巾軍,二龍山等反賊,是在宋王和唐王的境內……”
隨著朱厚照把整個大明分為中原、江南、西域、雲南、沿海五大區
域,把各路反軍,各自王爺的勢力範圍一一標注出來,那滿朝文武就更加直觀地看清了此時大明的局勢。
除掉東北三省,關外之地以外,幾乎所有的反軍,和所有的王爺全都被他清晰地標注在地圖上。
如此一來,滿朝文武更加了解如今之大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