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3章 由來
“上次晚會,我說關於李白的其他事情,可以課上再提問,現在想問的抓緊吧。”
蘇玉清剛說完,站起來一個妹子,問道:“老師,李白是不是富二代啊,感覺整天在浪。”
蘇玉清笑了笑,給了答案。
“確實像你說的,李白基本上每天都在旅遊的路上,據統計,他一生到過18個省,206個州縣,行程超過兩萬五千裏,可是他的錢從哪來的呢?
有這麽幾個說法是比較有可信度的。
第一,李白父親是鹽鐵商人,這個從“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一句詩中可以看出來,一般沒有錢的家裏根本不可能有玉,如果家裏沒錢,李白根本不可能見過白玉盤,可能這句詩會變成“呼作蘿卜片”了。
第二,李白的老婆厲害啊,他一生娶了4個老婆,其中兩個是宰相的孫女,妥妥的富婆,所以錢想咋花就咋花,不夠找自己老婆要就是了。
第三,李白當初從長安城離職,唐玄宗發了500萬兩黃金給他,超級大的一筆遣散費。
第四,李白當時天下聞名,就跟我們現在的頂尖網紅一樣,粉絲特別多,基本上每到一個地方,都會有人請他喝酒吃飯住店的,所以他都不用自己掏錢。
所以啊,不管古代還是現在,隻要你有顏有才有背景,那是根本不用擔心沒錢花的。
你們啊,沒事多背背人家的詩才是正道。
好了,還有別的問題嗎?”
一個男生又站起來,問道:“老師,李白的朋友圈都有誰?”
“這位同學問的好。”蘇玉清又是答到:“說兩個比較著名的吧,一個是李白的鐵哥們孟浩然,一個是李白的迷弟杜甫。
孟浩然呢,大家都知道李白有首詩《送孟浩然之廣陵》,對吧,說說這個人吧,他呢,比李白大12歲,也是一個富二代,家裏很有錢,田地很多,還是書香門第,所以他的生活是非常美滋滋的,40歲之前的生活狀態可以用四個字來形容:寫詩、郊遊,所以他當時也是聞名天下,跟李白、王維二人差不多。
不過他跟他老爸關係處理的不太好,因為他老爸一直希望他能考上進士,起初他也挺聽話好學的,17歲在縣試中嶄露頭角,他老爸非常開心,就等著接下來的府試自己的兒子能金榜題名了。
可是當時發生了一件事情,讓孟浩然果斷放棄了入朝的想法。
就是當時的朝廷發生了動亂,武則天剛讓位給兒子李顯,但是李顯的妻子韋氏想自己稱皇,於是呢,跟女兒聯手殺死了李顯,她們本以為勝券在握,哪想到李顯的弟弟——李旦的三兒子橫插一腳,發動戰爭殺掉韋氏,將李旦推上皇位,也就是唐玄宗李隆基的父親唐睿宗。
所以孟浩然知道這個消息後,認為如此手段得到的朝廷跟政權,不會懂得他的才華的。
所以幹脆一不做二不休,孟浩然選擇了歸隱,寫下了《夜歸鹿門歌》這首詩。
為什麽說跟他父親有矛盾呢,一是孟浩然的隱居山林把他父親氣的不輕,多次規勸孟浩然回家,可孟浩然就是不聽勸啊。
還有一件事,20歲左右年紀的男生正是荷爾蒙分泌旺盛的時候,而也正是這個時間段,孟浩然遇到了他的妻子。
歌女韓襄客,相當於現在音樂平台上數百萬粉絲的原創歌手,傳說這個歌女不僅才貌出眾,而且歌舞也是一絕。
孟浩然作為大才子,是有點不屑的,認為一個歌女在棒能棒到哪去呢?
可是很快,他就被打臉了。
當時,韓襄客所在的酒樓,舉辦了一個宴會,類似於現在的經紀公司給一人舉辦粉絲見麵會的場景,孟浩然被一個朋友拉著去了。
不見還好,一見到這個韓襄客,孟浩然真的理解了什麽叫一眼萬年,一見鍾情!
孟浩然當即決定一定要把這個女子娶回家,當時盡管他跟父親在怎麽僵,婚姻的事情還是要告知父母的。
孟父聽到這個消息,大發雷霆。
狠狠地說了幾句孟浩然,大概意思就是娶一個歌女進門,有損門風的意思,給了孟浩然兩個選擇,要麽退婚,要麽永遠別踏進孟家的門。
孟浩然這家夥是個不怕的主,直接離開家,到了丈母娘家,把婚禮給辦了。
在我們現代人看來,他這種婚姻觀是比較可取的,盡管從古至今有著婚姻大事,父母之言,媒妁之命,但誰不想娶自己喜歡的呢?
這件事情之後,父子倆長時間的“冷戰”,誰都不理誰,不過孟浩然的生活非常不錯,整天除了寫詩,就是陪著妻子嬉戲,後來還得了一個兒子,成功升級當爸。
一個人,不擔心沒錢花,老婆還非常愛他,還有孩子,可以說是人生贏家了。
但事情都是會發生變化的,他26歲那年,他父親終於扛不住了,過世了,孟浩然本以為跟父親的心結能打開,帶著妻子回家,可是孟父的倔強出乎他的想象。
臨死前,孟父告訴家中所有人:一定不能讓那個歌女進門,就算是守孝都不行!
無奈,孟浩然隻好自己回家,當時守孝要守三年,三年之後,他想通了,繼續父親的遺願,再次參加考試。
40歲,他到長安城考進士,可惜,命中注定吧,沒考上,這點跟一個詞人挺像的,那個詞人文學修養也特別高,每次當槍手,都考上了,自己去考,就落榜了,他就是溫庭筠,知道吧?
所以,人各有命這句話說的是有一定道理的。
孟浩然落榜之後,心情很煩躁,當時王維已經在長安城做監察禦史了,這個官,品級雖然最高才7品,但權限非常大,可以監察百官,有單獨的辦公室,他呢,就到王維的辦公室發牢騷、抱怨。
跟王維聊完之後,決定去散散心,從長安出發,一直到了黃鶴樓,然後遇上了李白,李白寫了一首詩,《送孟浩然之廣陵》就這麽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