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鑒寶無雙> 第95章 刻字之謎

第95章 刻字之謎

  這件蒜頭瓶其實是鈞窯常見的形製,羅宇澤說“少見”,隻是因為多了一條盤繞蒜頭瓶肩部的“蜥蜴”。


  等吳奪上前看清之後——當然不是蜥蜴,而是蟠螭。


  蟠螭是龍屬,無角,蛇狀,總體還真是挺像蜥蜴,特別這是瓷塑,相對不那麽具體。不過區別也不難找,細看腦袋就行。


  釉質渾厚,光澤老氣,確然是鈞窯無疑,而且肯定不是現代高仿。


  鈞窯最大的特點就在釉上。


  它是乳濁釉,不像其他的透明釉,往往比較厚。因為它的胎不大行,需要釉來找補。


  因為釉厚,所以不太容易形成開片,釉麵會出現所謂的“蚯蚓走泥紋”,就是比較粗的、不直溜的、像蚯蚓在泥裏爬過的痕跡。不像開片那麽細巧。


  蚯蚓走泥紋隻在宋鈞上有,金元的鈞窯上基本見不到。


  這個特征,在民國的時候,那絕對是鑒定上的金科玉律。因為民國之前,任何的仿品都仿不出宋鈞的蚯蚓走泥紋。


  不過現在不行了,一樣給你搞出來。


  鈞窯的釉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窯變色。


  入窯一色,出窯萬彩。說“萬彩”是誇張了,但幾個顏色還是有的。


  比如這件鈞窯蒜頭瓶上,就有天藍、月白、紫紅三色。


  不過,盧遠方擺出來的這件鈞窯蒜頭瓶,老是老,可具體老到什麽程度,還需要進一步鑒定。


  遠的不說,近的不談,光是宋金元三朝,鈞窯窯係就是一直延續生產的。


  而且宋鈞窯之中,還有官窯鈞窯和民窯鈞窯之分。


  北宋的汝窯隻存在了十幾年,具體停燒原因眾說紛紜,但總之是沒了;那麽,在北宋時期,接替汝窯的主力,就是鈞窯。


  等到北宋滅亡,北方地區被金朝控製之後,官窯鈞窯就沒了。南宋的官窯,它就叫官窯,“汝官哥鈞定”裏頭的那個官窯。


  吳奪這次沒有著急“上手”,他自我考驗了一番眼力。


  首先,這件蒜頭瓶肯定不是宋鈞,因為他的知識儲備裏有宋鈞之紫,彌漫全身。而這這一件釉色上的紫紅,是呈現斑塊狀的。而且,也沒有看到蚯蚓走泥紋。


  這時候,陳永鈞又施展了他慣常的“彈指神通”,聽了聽聲音。


  因為大家都在交流,所以陳永鈞也沒有遮掩,聽後開口道,“聲音不沙啞,釉麵沒什麽棕眼,光澤也不錯,肯定不是元鈞。”


  在一旁的胡允德點點頭,“也不是明代仿鈞,特征明顯不符合······”


  吳奪就在一邊聽著,又跟著學到了。


  如此綜合來看,這一件蟠螭蒜頭瓶,應該就是金代的鈞窯。北方是金朝,南方是南宋;北宋之後,金朝延續了鈞窯的燒製,而且水平並沒有明顯降低。


  同時,金代鈞窯的釉相對偏薄,所以就比宋鈞要亮,玻璃光澤強,也不會出現蚯蚓走泥紋。


  吳奪剛在心裏給定了性,就聽到劉館長開口了,“看這鼻涕釉,那就是金代的嘛!”


  鼻涕釉,確實是鑒定金代鈞窯的一個典型特征,因為整體釉薄,所以更容易垂釉,垂下來的釉在胎釉交接處還是很厚的,而且不整齊,像流下的鼻涕一樣。


  吳奪心說,得,這東西算是跟著上了一堂鑒定課。


  金代鈞窯幾乎就要被所有人定論了,盧遠方自己此時卻又拿起了蒜頭瓶,將足底朝上,穩穩把住,“各位,問題是,一件金代鈞窯上,怎麽底部還刻了一個“九”字?”


  的確,這件蒜頭瓶的底部,是有刻字的,很容易認出是一個“九”。


  要說北宋官鈞,底部刻字很正常,很多北宋官鈞瓷器上都出現過,而且不光是九,一二三四五六七十都有。


  這也是一個重要鑒定特征。


  至於原因,說法很多,爭議很多,卻一直沒有一個定論。


  有人說,從一到十,代表了同一類器型中的大小尺寸,刻一的最大,刻十的最小,結果後來發現後頭的數字有比前頭的數字大的。


  也有人說,一三五七九的單數代表了紅色係為主,二四六八十的雙數代表了藍色係為主(月白就是淡藍,也屬於)。但是這個說法後來也被駁斥了。


  這其實也體現了古玩的魅力,不愛鑽研考證的人,玩不了古。探求,也玩古的樂趣之一。


  雖然具體沒有定論,但可以肯定,這是北宋官鈞的一種特殊標記,起碼能證明是專供的官窯製品。


  官窯瓷器的正式年號落款,自明代永樂始。但是在之前,不少瓷器一樣是有款的,而且不少還是“類官窯”。


  比如唐代邢窯底部刻“盈”字款,代表了“大盈庫”,皇家貢品存放之地;還比如宋代定窯的“官”字款,元代卵白釉瓷器的“樞府”款。


  這北宋官鈞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十”,也是一種形式。


  “據我所知,金代鈞窯底部,確實沒有刻數字款的實物出現過。”章成錦在盧遠方說完之後接了口,“但是,這件蟠螭蒜頭瓶,除了刻字,各個特征卻都符合金代鈞窯。”


  章老說完之後,還有人跟盧遠方開了句玩笑,“盧老板,是不是看到這個‘九’字,還動過官鈞的念頭?”


  元代鈞窯瓷器,價值上那是沒法兒和宋代官鈞相比的。所謂“汝官哥鈞定”,隻有宋代的才最為珍貴,後來朝代的窯口繼續生產的,不在狹義的五大名窯之列。


  盧遠方自嘲“嗯,誰還沒點兒癡心妄想不是?”


  不少人一哄而笑。


  寧元祺在微笑之後接口,“清晚期鈞窯大熱,也出過不少高仿。但當時還仿不出宋鈞的蚯蚓走泥紋。這一件,有沒有可能是當時有人想仿宋鈞,結果沒控製好,仿成了金代鈞窯的效果?但入窯之前,就已經刻字了,所以出現了這麽一件兩不像。”


  的確,清晚期乃至延續到民國,出現了一種對鈞窯大力推崇的熱烈狀態。


  所謂“家財萬貫不如鈞瓷一片”,就是那時候才流行的說法;在此之前,就隻有說“家財萬貫不如汝瓷一片”的。


  寧元祺說完,吳奪略略沉吟,在盧遠方將蒜頭瓶重新放上圓桌之後,第一個拿了起來。    。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