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三國之重振北疆> 第一百六十一章 小技巧蘊含大智慧

第一百六十一章 小技巧蘊含大智慧

  童遠和張既對如何安置百姓、保證生產發展和四海商幫對新形勢的應對都細致商量以後,看看窗外,已經是黎明破曉,一天已然就此過去。


  疲勞肯定有,但人生這樣充實才會有趣吧。


  童遠最後問道:“德容,你的家鄉高陵那邊,有沒有什麽問題啊?”


  張既笑了笑:“千餘畝地肯定還是要料理的,不過商業上的事情,除了部分站點和轉入商幫以外,大部分早就轉移到了夏陽、頜陽。相信不久後很多人都會往這個方向來吧。”


  ……


  十日後,一批批難民從戰場地域的池陽、安陵、陽陵等縣逃了出來,甚至稍遠的長安、高陵、萬年等地都有上千規模的居民不得不背井離鄉。


  曆史上,他們首選的是相對較近,也比較繁榮的荊州和漢中,其次是遙遠的揚州和巴蜀,最後也有人反著遷往西域。以至於幾十年後,長安到涼州武威這一段胡人比例,反高於武威至敦煌那段更遙遠的區域。


  不過現在,士族們首選的雖然是荊州不變,但一些困苦的難民卻有讚譽的夏陽等三縣,以及河東郡而來。


  前前後後一共五萬人湧入,後續估計還有數萬人陸續到來。


  在童遠的主導,張既的具體安排下,將兩年前給他們幫過忙的壯丁和他們的家屬,一共五千餘人有序的安排進三縣的民屯。


  這些人已經淪為難民,入了民屯就不再是原來地方的人。配給上也直接是壯勞力每月一石,老弱婦孺隻要能參與勞動的,百斤到兩百斤。這也是對他們當年提供幫助的回報。


  其餘的四萬多人,有一半背井離鄉,自身的土地早已被西涼軍或者士族們“買”走,自身又太過羸弱,在軍閥、士族、豪強的層層篩選之下,慘遭遺棄。


  他們實在是無法在故土生存。這些人全都自願留下,有近萬難民乞求董白、童遠給他們一條生路,哪怕去給大戶做奴仆也心甘情願。


  童遠讓軍屯對他們進行一輪篩選,其中各家有壯勞力,或是有親屬在三縣及河東的,挑選出來,準備派遣到河東諸縣,由那邊的民屯吸納。


  經過此前初步計算,河東諸縣地廣人稀,有的縣才剛剛超過千人,如果填充屯民,估計可以吸納三萬有餘。


  可是,這些難民實在遭受太多是困苦與折磨,再稍微嚴格的標準下,一共隻有九千餘人達到童遠安排到河東民屯的條件,其餘三萬人真的是餓到皮包骨頭,淪落到饑寒落魄的地步。


  張既作為並州治中,對此也有預案。他派軍屯吏員屯戶,在難民中廣泛宣傳,如果願意跟隨新西涼軍收複並州,以後以北邊的上郡地域為家,那也能留下,並給予飲食土地。


  如果隻是暫時在此避難,不願加入屯田,那問題也不大,就暫時在軍屯的管理之下,於洛水南岸暫時安頓。


  糧食會以往年夏季的價格出售,春季按夏季賣,肯定是比較黑心了。不過這年頭,本來也是由有糧的來定價。


  童遠對於這個安排也是略有點忐忑,不知道三縣有無足夠的糧食販賣。


  張既卻是胸有成竹,在他安排之下,洛水北岸瞬間成立了三個巨大的臨時市場。夏陽、郃陽、衙縣三地的百姓經過軍屯審核,就可以進入專門的市場,以不高於規定的最高價格販賣。


  而洛水南岸的難民就可以有序過河購買,然後在天黑之前,在屯田軍的監視之下返回南岸的難民區。


  如果實在沒錢過不下去了,也可以加入到光複並州的大軍之中,那樣就接往郃陽北部的梁山下,暫時安頓屯種。


  那有沒有足夠的糧食出售呢?當然有,而且比預想得要簡單得多。


  原來童遠這一年多以來,一直給屯民發放充足的糧食配給。雖說極少數家裏不能參與勞動的老人、孩童有一點多,肯定還會緊巴巴的,但多數人已吃飽飯了。


  一些民屯百姓不像軍屯那樣承擔協助作戰、工程建設等任務,過慣了苦日子的他們會有所控製,不會一個月真的吃兩百多斤糧草。


  他們會把一些易於保存的粟米、麥子保存下來,以防有一天遭遇天災變故。現在,他們正好可以大賣一筆,賺些餘財。


  可是有些小農實在沒有辦法,一邊忙於春耕,一邊跑到洛水邊上販賣。自家所囤積的百斤糧食,實在不值當耽誤這個重要生產時節。


  所以,夏陽過來的多是士族、豪強和大戶,小農要是來人,也是家裏背得動糧食的老人,過來之後在夏陽那邊的市場也競爭不過那些大戶。


  而屯田就不用擔心這個問題了。民屯在張既的管理之下,發動基層吏員的積極性,以屯、隊為單位,組織人手到市場裏售賣,避免了春耕受到影響。


  一隊是二十戶人,一屯有足足百戶,各單位自發的按照各家意願,進行了各種形式的探索。有的是各隊輪流去賣錢,還有的直接換過來牲畜和工具。


  多數屯民都大賺了一筆,連最膽小謹慎的人都通過這次賺了幾個月的錢。畢竟渭陽君和郃陽侯下個月還繼續給他們分那高標準的配給呢。


  比如,有一屯一開始號召眾人拿出一些糧食,由屯裏去賣。各家不敢冒險,隻各出了二三十斤左右。屯裏去賣立刻賺了一大筆,把各家驚喜得趕緊把餘糧擠了出來,最後搞了整整三輛牛車去賣。換回來兩頭牛、十餘件農具、百斤布匹和大批五銖錢。


  畢竟難民原先是三輔的百姓,缺少的是安心耕種的環境,再窮也能以物換物,過這一段兵災的日子。手裏麵要是實在沒東西了,那就參與光複並州啊。不遠處的上郡的大把土地,在朝他們招手呢。


  要是有人聚眾破壞規矩,原西涼軍、白波軍精銳的軍屯分分鍾教做人。結果,一切都在設定好的秩序中推進,該加入的加入,該買糧的買糧,生路隻要給出來了,沒人會願意作亂。


  可是例如夏陽縣令就稍有疑問?既然新西涼軍糧倉裏糧食非常充足,那為什麽不組織軍屯,直接去販賣呢?

  自己的倉儲和百姓,糧食都充足,為什麽組織百姓去賣,而童遠有錢卻不去賺?難道聖母附身了嗎?


  當然不是了,而且這件“小事”裏,蘊藏著大智慧。


  童遠如果去賣了糧食,換回牲畜、工具與錢財,要不要給屯民和百姓呢?

  不給,百姓認為你賺錢不給他們好處,把他們生財的途徑搶走了。


  給,你的百姓、屯民高興了。可是難民還是會抱怨,是童遠將他們的財產拿走分給了別人,後麵參與光複並州的積極性和忠誠度會大幅降低。


  由屯民、百姓來賣糧賺錢就不一樣了,他們不僅賺了這個錢很高興,還會認為童遠分給他們的糧食非常珍貴。畢竟與洛水對岸一對比,印象會很深刻。


  難民們依附童遠光複並州,不會對童遠有怨言,反而更想以後努力幹,要把這些賺了他們的屯民比下去。這個積極性可就強得多了。


  另外,還有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倉儲的糧食是根本,現在換錢未必值得。


  後麵戰亂四起,有兵有糧才能做很多事情。退一步講,後麵拿去賣可能更值錢。


  同等總量下,倉庫裏的糧食發揮的作用可要比屯民手中分散的糧食,能發揮的力量,大得多得多。


  拿糧食來換土地和武裝的事情,是士族、地主們的拿手好戲,可是童遠要是做,他們都要甘拜下風。


  在有序的安排下,這些三輔百姓大多對董白、童遠和新西涼軍感恩戴德。


  同一時間,長安糧食已經賣到天價,穀一斛五十萬,豆麥二十萬,甚至出現恐怖的易子相食。士族和軍閥們才不關心百姓的死活,朝堂權力和自家利益,幾乎成為他們一切行動的出發點。


  長安城中的李儒也在其中,他現在醉心於複仇和權力,要將那些曾經唾棄他的家夥全都搞死。就連李傕、郭汜等人不聽他的建議、安排,甚至與他作對,他也耿耿於懷,睚眥必報。


  他要向世間證明,董卓的失敗是因為不聽他的計策,自己咎由自取。而他李儒,才是這個天下最懂得生存之道的英雄。


  例如,長安及三輔出現大量難民,李傕等軍閥和各大士族一心撈好處,將人口中的精壯全部截胡。漢獻帝苦於現狀,卻又無人出策,隻得問計於新升為國舅的董承。


  這董承是漢靈帝的母親董太後的侄子。董卓進京後,與被何進、何後害死的董太後攀親戚,立董太後撫養的劉協為帝,對原董太後的人也加以平複和任用。


  董承因此輾轉成為西涼軍的一員,與李傕、郭汜等都歸牛輔統轄。後來參與反攻長安,受封為雜號將軍,成為西涼軍中的重要力量之一。


  董承在長安一直與各方和和氣氣,身寬體胖的無害樣子,讓不少人對他留下了不錯的印象。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