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三章 大陣正麵威脅解除
那屯長得勝回陣,徐晃問道:“你叫什麽名字?是哪裏人啊?”
那人抱拳回道:“稟告徐參軍,末將姓呂名建,是左馮翊郃陽人也,跟隨平北將軍已有兩年多矣。”
“好……賊人休要放箭!”
“鐺!”
徐晃的大斧擋在呂建的背後,剛好防住對麵射出的暗箭。
抬頭望去,隻見匈奴那邊又出來兩名將領,一人持弓放箭,一人手持大斧。那放箭的說道:“哪裏跑!可敢對付我們兩個人嗎?”
他的蹩腳漢語話聲剛落,新西涼軍這邊一陣噓聲。剛才偷偷放暗箭,現在又提出兩個打一個,這太卑劣了吧。
右賢王卻是得意的笑了笑,這兩個人可不是剛才那個百夫長可以比的,一個人是那人的上級千夫長,另一個是他的護衛副頭領,這一戰肯定贏。
他心裏盤算,隻要單挑搬回一場,他就指揮大軍一起衝上去。畢竟,隻要士氣扭轉過來,他這邊的六千多人完全可以席卷圍攻對方。
呂建剛才被徐晃救下,專門拜謝,然後要轉身迎戰。可是徐晃卻道:“這一戰就由我來!”
言罷,他縱馬出陣。匈奴將領看到過來的是對麵的頭目,不敢掉以輕心。那持斧上前迎敵,而那用弓的千夫長專門在他們快要接近時,瞄準徐晃放出一箭。
徐晃在接近對方持斧的護衛時,突然用身體壓住大斧,趴在馬背上避開了對方的暗箭。同時,雙手橫持弓箭,連發兩箭。
第一箭射中正在逼近的匈奴護衛,雕翎直入其胸膛。後麵的千夫長見況大驚,卻不知還有第二支箭朝他射了過來。
“什麽……”
他突然低下頭,看著肥胖的肚腩上沒入了一半的雕翎,隻感到一陣劇痛,在馬匹上坐立不住,跌了下去。
新西涼軍見到徐晃表現再次打出歡呼,全軍士氣高漲。匈奴人這邊卻是瞠目結舌,萬萬沒想到這個家夥竟有如此的箭法。
右賢王計劃破產,他歇斯底裏地指著身邊的幾人叫道:“你,你還有你!你們三個一起上!”
他說完之後,那三個人都低頭找螞蟻,好似螞蟻身上有黃金一般。
他剛要揮舞馬鞭,催促那三個人出陣,徐晃那邊反倒帶著兩千餘兵馬殺了過來。
這些步兵直接向騎兵發起衝鋒,他手中的槍、矛不僅適合防守,同樣可以在密集突擊中發揮威力。
一些基層的百夫長試圖帶領騎兵反衝鋒,可是他們所處的地方位於河岸不遠處,這裏土地泥濘,隊形又比較淩亂,根本衝不起來。
右賢王已經在方才的戰役和單挑中喪膽,他第一個轉身逃跑。他身邊的一眾將領、侍從立刻追隨他的步伐,搶先進入淺灘逃跑。
主帥一跑,其餘士卒更加無心戀戰。離淺灘近的,胡亂擠在一起搶占有限通道。離得遠的,也不甘落後,甚至拿起手中武器,往前麵擋路的自己人身上隨意招呼。
匈奴人對付新西涼軍殺傷有限,可是對付沒有鎧甲,疏於防備的自己人可就方便多了,後排砍前排,那是割草一般容易。前排以為後麵追來的是新西涼軍,更加不敢回身迎戰。
徐晃等人不管對方內訌情況如何,總之秉持著不投降格殺勿論的做法,斬殺了幾百人,逼降了上千人。
那些後排的正在痛殺自己人,看到後麵跪倒了一大片,河灘上堵著無盡的屍首、障礙。潰兵所幸直接砍下同族人的頭顱,作為戰果跪地投誠。
右賢王在這裏的的七千多人,被新西涼軍殺死的不到千人,死在自己人手中,或是因為擁堵而跌倒,被踏為肉泥的,幾乎是新西涼軍戰果的兩倍。
另外他們又有兩千多人投降,不少人自行脫離逃散回家。
右賢王隻剩下一千五百的兵力,而且他們俱是驚魂未定,不專門整頓的話,幾天之內都沒有膽量再去搏殺。
大陣正麵的威脅已經接觸,北麵的情況也在短時間內,完成了逆轉。
接到徐榮的命令以後,黃於、楊奉立刻帶領所部進入預設交戰區域。
這個地方是大陣正北三裏左右,在一片平原之中有一座凸起約十米的小坡。這個坡剛好被黃於、楊奉搶占為作戰陣地。
迂回到大陣北邊的匈奴有四五個實力中等的部族,他們原本聽從右賢王的指揮,打算夾擊大陣。
可是糟糕的指揮係統和貪婪搶功的野心,讓他們混亂一團各自為戰。
之前有數百輕騎向遠方探查,發現了西北方向有四千多敵軍。見到隻是這麽一點兵力,右漸將王等人隻是派出斥候保持警戒,並沒有集中兵力驅逐,或者專門調撥大軍對峙。
當無畏軍行動起來時,他們很輕鬆地消滅了試圖靠近依然的輕騎,輕易地掌握了戰場主動權。
北邊圍攻的諸王大驚,知道這四千多人恐怕來者不善。右漸將王親自率領其餘四王,調集超過一萬輕騎兵專門消滅他們。
所以,自大陣以北的現場情況是,新西涼軍步兵位於南北兩翼。
其中南邊的大陣處於防守姿態,抵擋著七八千騎兵的攻擊。北邊是一萬多騎兵,與無畏軍四千多人展開對攻。
決定北邊局勢的,主要取決於黃於、楊奉,對陣右漸將王等諸人的結果。事後戰役總結時,這場局部作戰被認為是最具有教學意義的組成部分。
“稟告兩位校尉!敵軍萬餘騎兵朝我們過來了。”
黃於說道:“好!這個數量剛好供我們殲滅!”
楊奉也說道:“讓他們看一看無畏軍野戰的實力吧,養兵千日用兵一時,二三子隨我破敵!”
“吼!吼!”
無畏軍列陣於小坡之上,他們麵前是一片泥濘的窪地,嚴重阻礙騎兵的衝擊效果。
這片泥濘區域,是他們精心選擇的戰場。這個時代的汾水水量非常充沛,它剛流出昭餘澤的部分更是如此,往南一大片河灘,都因此濕潤泥濘。
這段河道往南,經過一片寬闊區域,就形成了那段兵馬反複通過,深約三尺,寬七八十步的淺灘。再往南回歸正常河道,周邊的平原才不那麽濕潤泥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