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三國之重振北疆> 第二百七十八章 第一次孟津會談

第二百七十八章 第一次孟津會談

  接近孟津會談的日子後,童遠一行沒有選擇在冬季一直順流而下,而是先造訪河東郡治安邑城略微巡查。


  再從中條山以南的大陽縣,搭乘馮濱、周倉等人的船隊,抵達孟津。


  此時孟津港有不少運往仙霞關、宛城的物資。


  他檢視了這一批運往宛城的物資,雖然數量有限,但足以幫助奔波作戰的張繡部過個好年。估計,也能正式將其納入他的體係。


  此時,洛陽城及往西地區,已經被李儒等人控製,所以選擇孟津,剛好對雙方都很方便。


  李儒、楊彪、裴茂三人帶著一應侍從,來到孟津孟津港外。童遠作為會議發起者,自然準備了場地、酒食,一番接觸應酬不在話下。


  這次會談在和諧融洽的氛圍中開始。


  童遠、張錄、衛覬三人雖然明顯比李儒、楊彪、裴茂要年輕,但實力的天平總是那麽真實,所以連楊彪都有些微微緊張。


  衛覬先開始正式的話題,“今鎮東將軍不幸遇難,朝廷少了一位忠心赤膽的名將,朝廷對於張濟和繼承兵馬的張繡,應當有所照拂。”


  楊彪開口道:“此時天子已經知曉,待到明年改元,自然會統一處理。”


  張錄微微坐直,剛剛楊彪的意思是天子要改換年號,這確實是一件大事。張濟的追封在此之後再公布,也並無道理啊。


  童遠嘖了嘖舌頭,這個楊彪不愧是當今士族領袖之一,這樣一句話就把他們開啟議事的道義給搶了過去。看來玩道德製高點,他這邊還嫩得很,幹脆直入主題比較合適。


  童遠開口道:“既然天子已有安排,那我等近期隻想保障我部與張繡之間人員、物資的暢通轉運。”


  李儒說道:“這是理所應當,隻是童將軍也很清楚,今關中二李尚在,郭汜餘部崔勇據聞潛伏於野。他們都有可能繼續李郭的禍事。”


  “而且天子受到不小的驚嚇,物資又很是匱乏。所以我們隻能保障少量人員的通行,大批物資希望有先供給朝廷。”


  楊彪也補充道:“鎮北將軍乃當今英才,能夠收複上郡、西河部分地區,實在是美名傳頌。今天子知曉渭陽君與鎮北將軍頗為殷實,但守衛邊疆消耗巨甚,所以沒有征調物資。”


  “嘖!”


  楊彪的話裏有話,其實是請他珍惜已有的美名,不要一不小心搞得名聲、物資都虧了。


  衛覬解圍道:“即是天子需要接濟,渭陽君、郃陽侯已派遣精通民政的名士王邑馳援弘農,不知可有後續進展啊?”


  衛覬見玩大道理與道德製高點不是對手,還用迂回策略,先把王邑這邊談定再說。


  楊彪說道:“王文都那邊已有結果,隻是同樣等到天子改元以後,再行公布。”


  一直保持安靜,觀察局勢的裴茂開口道:“王文都會擔任大司農一職,更重要的是會負責對接鹽鐵貿易一事。”


  這句話在童遠腦海中轉了幾圈,他才反應過來,這是提醒他們,朝廷想要抓鹽鐵貿易官營的事情。如果真的搞起來,到時候河東諸家與他的手中,就失去了一件厲害的武器。


  想明白這點,他看了看裴家家主裴茂,此人果然厲害,不明顯站隊,但暗中傳遞了重要信息,表明了他的立場。


  張錄說道:“半年來局勢穩定,司隸周邊豪傑全都聽從渭陽君、郃陽侯的指引,隻有長安那邊仍然饑饉,需要朝廷給我等支援,我們才能替天子安定並州與司隸。”


  李儒說道:“這件事我也認同,鎮北將軍的力量確實應該放在北邊與西邊,至於東邊與南邊就交由我等應對比較妥當。”


  童遠哪裏肯放棄,他在弘農以東布置了一整條防線,就是防範那個恐怖的曹操。如果交給朝廷,萬一與曆史一樣,讓曹操唬住董承之流,放他過來,豈不自己白來一趟?

  而且南邊的張繡,是牽製曹操,威懾許昌,介入荊州的關鍵人物,怎麽可能放棄他們呢?


  他堅決道:“遠雖年輕,但知道交情與諾言的可貴,司隸周邊的諸位英雄豪傑都是我的朋友,怎能割舍?”


  “即使是當年素未謀麵的於毒,吾亦要為了他的壯舉而感慨,遭遇劫難必然支援,更何況友人張繡,與剛剛安穩下來的劉辟等諸位好漢呢?”


  楊彪拿出長輩的態度說道:“素聞鎮北將軍忠孝仁義,從行動和語言我看得出來孝、仁、義,不知道排在第一位的忠被放到哪裏了?”


  楊彪的話來者不善,童遠略微惱怒雙目凝視著楊彪,說道:“名滿天下的士族領袖,一個隻會廟堂空談,另一個忙著欺壓義士,果然兩人都是占據廟堂,禍亂天下之徒!”


  童遠這是在諷刺楊彪與袁紹。袁紹之前出混招導致何進之亂,此時正忙著圍攻因為友人而起兵的名士臧洪。


  楊彪當然知道童遠在責罵他與袁紹,不過他也不做怒,反而顯出寬厚長者的樣子教育道:“將軍還是太幼稚了,這樣下去以後一定會吃大虧的。”


  “君子是不會在背後評論他人的,更不要說詆毀指責了。將軍今日這樣評價他人,卻不知有多少您的麾下,正這樣效仿,甚至這樣對您呢。”


  楊彪的話語徹底拿下道德製高點,經驗不足的童遠愈發激奮,幾乎要離席而去。


  衛覬趕忙支援道:“我的主公以弱冠的年紀,就為大漢拯救百姓,撐起邊疆,此可謂不世之忠孝仁義。素聞楊公家世名貫古今,忠義才學當世無雙,不知上萬部曲家丁,又為天子出了多少糧秣?”


  “嘖……”


  一旦離開道德理論,落到實際的內容,楊彪就有些接不住話語。但他是何等家世,自然沒有糾纏於這等微末小事。


  他與衛覬一人討論具體民生,一人高談道德,分不出個高下。


  裴茂本著兩不相幫地態度,沒有開口多話。張錄雖然口才不錯,但是他的言論體係與楊彪差別更大,插話也是風馬牛不相及。


  童遠聽著楊彪的言論愈發憤怒。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