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5章 第七場大戰將近
從梓潼、漢中過來的左威衛路途非常遙遠,估計2個月後隻能在戰役的最後階段進駐夏陽。
不過他們過來本身也是穩固長安,支援夏陽的作用,不是戰役中的主要參戰兵馬。
至於荊州的大軍……
黃於、張方統帥的濟遠衛正在打造戰船訓練水戰……耿清、李通統帥的左武衛就在南陽……張繡的精銳屯田軍就在南陽宛城……此外還有文聘、雷同、楊懷等將領駐守江夏、南郡等地。
這些兵馬需要防備東吳魯肅,還能進攻梁縣、伊闕關,從而拿下洛陽斷敵後路。
誰趕過來支援?誰日後進軍梁縣、洛陽?
張繡這位師兄早就能獨當一麵,江夏大戰對孫權也是處於優勢。這次還是讓他負責拿下洛陽?
其實略有不妥,主要是合圍斷敵人後路的兵馬,最好能有一部分是精銳的新西涼軍。
到時候,上黨張燕南下是屯田軍為主,梁縣北上是無畏軍為主,這樣更為合理。
否則洛陽本地糧食補給已經被帶走,兩路全是數量龐大兵馬趕過去,本地不夠吃,後勤壓力太大,別到時候圍殲沒打成反而被抓了漏洞。
剛才考慮夏陽與龍門的援軍,無畏軍實力已經夠強,主要是數量還差不少。
“張繡率南陽屯田軍3萬,進入武關開赴潼關,準備參與龍門夏陽的大戰。黃於、李通率領濟遠衛,準備北上拿下梁縣。”
眾人想了想,這樣往龍門夏陽集結的大軍也超過10萬了,再考慮關中可以征召的屯田軍,兵力不再是最大隱患。
可是,敵人有呂布、高順等久經沙場的名將直撲龍門,主公身邊的將領相對不足……
童遠其實心裏也很清楚,尤其是對方還有司馬懿這種超級LYB,以及徐庶這樣文武異常全能的對手,局麵恐怕比以往要艱難的多。
賈詡說道:“讓弘農郡派人參與吧,也許對付朝廷,他們能發揮奇效。”
童遠當然同意,諸葛亮、張遼、黃月英都是世間少有的大才,羅偉、鮑出與左延年也外派很久,是時候直接參與軍政事務了。
童遠做出大體方向安排,給弘農那邊眾人以因地製宜,發揮自身優勢的空間。
可算來算去,這些大多是敵人包圍以後才能抵達,前期恐怕會非常艱難。
對手實力很強悍啊,但戰略上基本是按照自己事先準備來的……
兩翼非常強大,中路稍微示弱這種布局,很容易看出來,是專門引敵軍上門打包圍戰。
如今他們自己跳進來了……
不是十分愚蠢,就是異常自信!
很顯然是後者,那就看看誰更強吧!
童遠指揮的第七場大戰役就這樣到來,這次也是他來到這個世上,挑戰最大的一次。
……
東吳先鋒韓當等人抵達風陵渡的時候,見到新西涼軍的全部船隊舍棄港口,直接往上遊方向退卻。
吳軍派人上岸征集糧草補給,發現百姓多已轉移,物資是一點也沒有剩下。
朝廷大軍立刻明白,新西涼軍應該做了大規模戰爭動員,靠近大河的區域完成了堅壁清野。
劉協一行進駐風陵渡後,東吳和羽林軍斥候已經探查北岸附近幾十裏,已經沒有任何人煙。南岸雖然有新西涼軍,不過有強大的東吳水師,風陵渡無論如何是安全的。
劉協率眾人登高遠望,隻見周邊田連阡陌,村落山林溪流布置井然有序,從風陵渡通出一條寬闊大路,此路竟然是洛陽主路一樣的石板路。
“這種地方竟能……不知扒了多少民脂民膏……”
久居深宮的劉協,對於如何修建道路、道路對百姓有何幫助知道的很少,隻當是盤剝百姓為其自己軍用。
唐姬卻有巡城監任職的經曆,她一眼就看出新西涼軍治下發展的相當不錯,風陵渡基礎設施對比繁華的洛陽西市有過之而無不及。
可是現在百姓都受戰亂影響,隻得逃亡或者被西涼賊強征入軍……
巡查一番之後,朝廷召開一次戰前布置會議,伏壽、呂玲綺與唐姬等人繼續望遠休憩。
目前風陵渡位於河東郡的西南,沿河推進即將轉向向北,隻要突破蒲阪津下一站就是龍門和夏陽。
但是,繼續深入也處於新西涼軍的戰略包圍之中。
遠方的上黨張燕、南陽張繡不提也罷,就是風陵渡對岸,就能看到巍峨的潼關,關上全是新西涼軍旗幟。
潼關掌握著長安等關中大地的陸路,關內集結了多少兵馬都不得而知,很有可能正在調動大批兵馬。
劉協從洛陽出發時自信滿滿,可真的到了前線卻一頭霧水。
呂布和司馬懿支持這個計劃,他們有把握嗎?
此時司馬懿在王屋山戰鬥,劉協隻得問計於伏完、伏壽和楊修、徐庶等人。
伏完說道:“大規模兵馬出擊,最關鍵的是後勤補給,原本我軍除了後方運輸還有就食於河東晉民的計劃,但是童逆將百姓強行擄走,現在隻能依靠後勤運輸,所以要留水師在大河之上,風陵渡也需要安排駐軍。”
目前糧草主要依賴水運,在大降雨與洪水之下,從揚州到風陵渡航運暢通。
劉協深知這條水路不是自己所創,而是以混沌鍾之力,才按預期降下大雨製造洪水打通此路。如今混沌鍾就跟在自己身邊,有此寶物他才具備自信以禦駕親征。
“國丈認為該留多少兵馬?”
伏完說道:“童遠的船隊已經被一路攆著走,所以東吳水軍隻需要1萬戰兵即可,不過風陵渡需要多一些,最好能有三四萬。”
劉協知道為什麽風陵渡要多,主要是這是河東郡西南區域,童遠盤踞已久,萬一調集兵馬反攻奪回港口,到時候運糧船隊就隻能一直沿河推進,卻不得休整,終究是少了一個關鍵大港口休息。
徐庶說道:“臣附議,尤其是對麵潼關必有敵人兵馬集結,所以留下一支兵馬守衛至關重要。”
楊修等人對軍事並不在行,劉協也不多問他們,同意了這個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