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輕小說の>與誰同搏> 第四十三章 名門之後

第四十三章 名門之後

  張智的母親是銀城東南街小學一名普通的語文教師,但她的家世可不一般。


  母親名叫楊淑賢,有姐妹五人,除了老二定居在成都,其餘姐妹四個都住在銀城。每年春節回銀城,張智都要和朱墨到三個姨家去拜年。


  跟張智的幾個姨見過幾次麵後,朱墨的腦子裏就老是盤旋著一個疑問。有一次實在忍不住了,她問張智:“你那幾個姨為啥長得不太像親姐妹呢?”


  “是嗎?我怎麽沒看出來。”


  “多明顯啊,看臉型還有身材,我覺得大姨和四姨是一個類型,二姨、小姨還有咱媽是一個類型。”


  張智沒有對朱墨的分析作出回應。朱墨也就悻悻的沒再問過。


  有一年過年,又去大姨家拜年。大姨家住的是平房,因為天冷,兩個老人年紀也大了,大姨的兒子就把一個灶口四周留有寬寬的灶台的大煤爐,搬到了大姨和大姨父的臥室裏,好讓他們一邊取暖,一邊在臥室裏就可以熬點粥什麽的,也不用大冷天的往屋外的廚房裏來回跑。


  朱墨和張智來了,就被大姨和大姨父讓到了臥室裏,四個人圍坐在爐灶旁,伸手烤著火拉著家常。


  大姨說:“年紀大了,覺少了,每天我跟你姨父淩晨兩三點就起床了。”


  張智問:“大姨,那您和姨父這麽早起來都幹點啥呀?”


  大姨說:“我圍著爐子烤火,看著熬點稀飯,你姨父人家每天要忙著寫書呐。”


  張智問:“俺姨父寫的什麽書?”


  大姨說:“紅樓夢。”


  “啊?大姨父,真的嗎?”朱墨睜大眼睛看著姨父。


  大姨父已經七十多歲,清瘦的麵容十分的平靜慈祥,給朱墨一種特別親切的感覺。老人退休前在銀城市文聯一直從事文字工作,他知道朱墨在西城日報當記者,就接著大姨的話說:“我是在寫紅樓夢。要說,這也是老生常談。大家不是都說,紅樓夢的後四十回不是出自曹雪芹之手,而是高鶚續寫的。所以,這些年,我一直在研究前八十回和後四十回到底有什麽不同,時間一長,就想自己試著寫寫後四十回。”


  朱墨登時肅然起敬:“大姨父,原來您是個紅學家呀。”


  “紅學家可談不上,就是喜歡。”說著,大姨父從藤椅上站起身來走到書桌前,拿過一摞稿紙給朱墨看,說是他擬寫的大綱。


  朱墨一邊認真地翻看,一邊聽大姨父講他對後四十回情節和人物的構思和設想。朱墨真是打心裏覺得這個大姨父真的是了不起。


  從大姨家回來,朱墨就和自己的公公婆婆說起了大姨父寫書的事,婆婆一聽,一下就來了興致。


  “幾個姨你都見過了,成都二姨的照片你也看到過,朱墨你發現了沒有,我們姐妹幾個長得不像。”婆婆顯然有許多話終於有了機會跟朱墨講。


  “嗯,好像,是。”朱墨裝作想了一會兒,故意吞吞吐吐地回答。


  “那是因為我們姐妹幾個不是一個媽生的。”婆婆好像沒有想隱瞞什麽。


  聽婆婆說這話,朱墨拿眼瞟了張智一下撇了撇嘴,那意思是說:怪不得那天你不答我話,原來是這種情況啊。


  婆婆接著對朱墨說:“我們楊家祖輩上可是清末的頭品頂戴、兩廣巡撫,我爺爺家的老宅子楊氏莊園就是那時候留下來的府第,現在還保存的好好的,啥時候你們有時間讓張智帶你去看看。”


  婆婆神情飛揚,邊說邊讓小姑子張婧到臥室,把一本銀城市的市誌拿給朱墨看。


  市誌上寫著,楊氏莊園在距銀城市西部二十公裏外的東回村,占地麵積兩萬多平方米,分三區六路二十二個院落,建於清末,布局嚴謹,錯落有致,古樸典雅,雄渾莊重。


  婆婆看朱墨一臉敬重的樣子,就接著說道:“我們楊家的家訓有一條就是,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朱墨對著婆婆笑著點頭道:“有思想,有見識。”


  “你好好聽著。”張智一旁慍怒地看了朱墨一眼。


  “這句話就是說,人不能隻誇誇其談,做事不能虎頭蛇尾。”婆婆又說。


  朱墨在市誌上又看到這樣一句話:一等人忠臣孝子,兩件事讀書耕田。市誌上介紹,這是懸掛於楊氏莊園裏的一幅楹聯。


  “嗬,就看這幅楹聯,就知道你們家可是名門望族啊。”朱墨忍不住誇了婆婆一句。


  “這是教育晚輩百善孝為先。晚輩應竭盡全力孝敬父母、孝順父母,把孝道作為治家之本。”說完這句,婆婆指著公公說,“我說不好,讓你爸說,你爸比我說的全麵。”


  跟婆婆相比,公公家是普通市民出身,可是,他對楊家的家世研究的比老伴還要透。公公早就在旁邊砸吧著嘴等著插話,聽老伴終於把話語權讓給了自己,就接著講道:“這就是教育子孫,務必要做忠孝兩全的一等人。”


  公公說,楊氏家族的子女都恪守家規,市誌裏也可以看到,楊家的長子誠信經營,實業救國;次子是進士出身,曾任翰林院編修;三子種有良田數千畝,完全繼承了耕讀傳家的家道;四子是個名醫,懸壺濟世,妙手回春;唯一的女兒曾參加辛亥革命,還是當時著名的教育家。


  公公這麽一講,朱墨不由得把目光轉向婆婆,仔細觀察,覺得婆婆的那種富態,還真不是憑空就有的。


  “楊家是一個深受傳統文化熏陶的大家族,耕讀治家,詩書傳家,你大姨父要寫紅樓夢後四十回,每天光是聽你大姨講講楊氏莊園裏的事,就有不少能寫的東西,所以說,大姨父寫書,就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公公的話,落腳在了朱墨最初的疑問上。


  公公又說:“楊家的這一係列家訓,在他們那個時代是受整個社會推崇的,但社會已經發展到今天,有些內容不能說它落伍,但的確在現代社會是行不通的。這一點,我這幾十年的經曆就是個驗證。”


  婆婆不滿意了:“你咋能這樣教孩子。”


  公公說:“我說的都是現實社會的實際情況,你不能讓孩子們死搬硬套過去的那些東西,那樣會碰釘子的。”


  婆婆臉色似有不悅,起身到臥室裏拿出了一個筆記本,然後走到朱墨麵前把筆記本翻開遞給朱墨說:“這上麵是我父親給我們姊妹留的一句話,你看看。”


  朱墨沒有見過這種很有年代感的筆記本,封皮和裏麵的紙張都已經泛著暗黃,婆婆翻開的那一頁上麵寫著這麽一段話:有了低處的水,才凸顯出山的雄偉與挺拔。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學習水的精神,壓抑自己的貪欲,要有上善若水任方圓的寬廣胸懷。


  朱墨看完這段話,腦子裏一下就閃現出了張智的QQ賬戶名“若水”二字。看來,張智的行事做人,顯然頗受家庭的影響。


  父母講的這些家族史,張智從小到大已經不知道聽了多少遍。


  他很小的時候就去過母親家鄉的楊氏莊園,莊園雖然已經破敗,但名門望族的遺風猶在。他曾站在莊園前聽母親感慨,當年因為家庭出身的緣故,她連進工廠當一名普通工人的資格都沒有。如今,世事變遷,楊氏莊園已經成了當地知名的旅遊景點。能成為楊家的後人,也已經變成令人豔羨的事情。


  母親曾說,外祖父的最大遺憾,就是他的膝下隻有母親她們這五個女兒。因此,張智的內心深處,便始終有著一種不可推卸的要將楊氏家族發揚光大的使命感。


  每當張智流露出這種心態的時候,朱墨就會開玩笑地冷嘲熱諷:“你家隻有你這一個兒子,可你別忘了,你還有四個姨呢,人家家裏可不缺男孩子。”


  朱墨這話說的沒心沒肺,她不知道,她的這句玩笑話,會一次次勾起張智對她的極度不滿。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