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輕小說の>與誰同搏> 第四十八章 重新規劃

第四十八章 重新規劃

  博士階段的學習開始了。


  張智從來都不是那種走一步看一步的人,在多數事情上,他都會思慮再三,從各種角度去審視一件事情的現在和將來。


  選擇以定向委培的方式攻讀博士,張智和父親最基本的考慮,一是沒有後顧之憂,畢業後可回原單位,不用考慮重新找工作的問題;二是讀博的費用畢業後單位全部承擔。


  但入學後,盡管仍擔任著曙光研究院的相關職務,尤其是仍擔任著中國UPC工業協會秘書長,但日常的學習和生活都在海東,每天接觸的人和事也是另外的一個圈子,隱隱地,張智覺得自己今後可能會與海東的交集越來越多。於是,他之前心裏的許多想法就一點一點地想要修正。


  想法變了,執行力自然也要強化起來。他開始希望盡量在海東多建立一些人際關係。過去的老師和同學自不必說了,現在,他和鄒東明已經是經常見麵的好朋友了。


  張智還出奇地戀家,不過他戀的是他的那個大家。平日裏,張智對朱墨和孩子的工作學習生活幾乎從不過問,可是,他對他那個大家裏的人卻是操碎了心,盡管有時他也做不了什麽。


  妹妹張婧開始讀博士以後,交了她的第一個男朋友,名叫靳小亮。靳小亮已經博士畢業正在做出國準備。


  在父親和哥哥的影響之下,張婧已經決定讀完博士不再回原單位銀城師範學院,但是,已經三十六歲了,這個年齡還沒有成家,畢業後究竟該去哪裏,她和靳小亮都很難決定。


  這個心,張智也一直在操著。他向妹妹建議,如果有機會的話,最好也到國外,做幾年的博士後,之後選擇的餘地就大得多。


  靳小亮在自己出國的事情上,傾向於到歐洲國家,但是,他也需要考慮張婧的想法。而張婧的想法,在某種程度上,是由哥哥的想法來左右的。張婧和靳小亮為此專程從北京來到海東。


  這天中午,張智在海東理工大學南門外的一個專做海東本幫菜的小餐廳裏,接待妹妹和靳小亮。


  張智到海東讀博士,他在曙光院每月的工資雖然照常發放,但根據簽訂的委培合同,發放的隻是固定工資這一塊,這部分工資每月還不到兩千元。在海東這樣的城市,兩千元的生活,肯定是瀟灑不起來的。


  張智和靳小亮是第一次見麵,張智想活躍活躍氣氛,就對靳小亮說:“咱們是三個窮博士,隻能在這裏招待你們了。”


  “又不是外人,大哥不用客氣。”靳小亮個頭不高,但人長得很精神,說話很有分寸,一看就是個懂事的孩子。


  “聽說你托福考了六百多分呢?”張智邊讓菜邊問靳小亮。


  “考前他都沒怎麽準備。”張婧說。


  “小亮,你一直想到歐洲去,我的建議還是申請美國的博士後。我這裏掌握一些情況,你參考參考。”


  張智接著說:“歐洲現在留不住頂尖人才。咱就說你比較看重的德國吧,在這個國家,有七分之一的博士畢業生都前往美國去尋找工作機會,而整個歐盟,現在大約有四十萬的高級人才在美國工作,這些人當中,不是著名專家,就是才能超群的年輕博士後。有一份歐洲的年度科技指標報告中說,在美國工作的歐洲籍高級研究人員,有75%的人選擇留在美國。”


  “為了吸引高級科研人員,歐盟前兩年提出了一個計劃,要求歐盟國家加大科研投入,並且要在歐盟範圍內建立一個統一的標準,對科研人員的能力和成績進行評估,這樣,科研人員在不同國家之間相互流動就更為便利。”靳小亮說。


  “我這幾年到歐洲國家去的機會多一些。”張智正接著靳小亮的話準備說下去,桌上的手機響了。


  張智拿起電話聽了一會兒,說:“那行,你過來吧,我在學校南門這邊。”


  “正好,又來個博士。這個鄒東明是海東高化集團的一個副總,也是我們協會的副理事長,還是海東新區政府的一名經濟顧問,身兼數職,可以聽聽他的意見。”


  大約過了半個小時,鄒東明來電話說已經在校門口了。張智站起身往餐廳門口走去。


  張婧比哥哥張智小六歲,靳小亮比張婧還小三四歲。看到這位未來妻哥的第一眼,靳小亮心裏留下的印象是成熟穩重,是個幹實事的人,但他算算這位妻哥的年齡,應該已經過了四十歲,這個年齡還離職讀博士,讓他既感到讚佩,又感到不理解。


  張智領著鄒東明進來,將雙方相互介紹一番後,鄒東明說:“張秘書長一說這邊的情況,我就想來看看你們這個博士之家,哈哈哈。”


  四個人坐定,張智說:“協會的事咱倆一會兒再說,我妹妹他們等著聽聽你的意見呢。”


  “剛才聽張秘書長簡單說了幾句,你們,想去歐洲?”鄒東明笑眯眯地看著靳小亮問。


  靳小亮笑而未答。


  張婧說:“有這個考慮。”


  “去美國。如果是我,就去美國。”


  鄒東明端起服務員剛給他倒上的茶水喝了一口又說道:“理由是,美國有最好的研究設施,有充足的財政資金支持獨立研究,還有高於歐洲同行的薪水。”


  他把杯子放下:“而且最為關鍵的是,在美國,它是根據你的成就決定你所有問題的解決出路,而不像有些國家,需要熬年頭。”


  “當初你們有沒有想過出去呢?”靳小亮問。


  鄒東明回答:“想啊,怎麽不想,可那時我們的情況和你們現在不同。”


  張智說:“不是有那句話嘛,父母在,不遠遊呀。”


  “是啊是啊,辛辛苦苦地把博士讀下來,誰不想在事業上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呢。”鄒東明的眼神好像回到了當年。


  鄒東明是個健談的人,他接著說:“其實在美國,本土的大學教授隻有不到10%,而在法國,本土的教授大概占了一半,西班牙就是另外一種情況了,他們的本土教授達到95%。這個數字說明什麽呢,說明歐洲國家對外來者是持保守心態的,許多歐洲的研究機構和大學,他們任人唯親,外來研究人員即使你能力很強,也很難獲得重要的學術位置。”


  鄒東明說的這些,靳小亮盡管也大致了解,但他很佩服這個叔叔輩的學長對這些情況掌握得這麽詳細。


  “我剛剛參加過我們海東的一個人才引進工作會議,海東現在人才引進的目標,對歐洲國家的人才是重點引進的對象。歐洲現在大量的博士生,他們不滿自己國家非常教條的晉升機製,因為許多人一等就是多少年。你想想,這種情況下,咱們國內的博士到那裏去,會有怎麽樣的發展呢。”


  “所以呀,小亮、張婧,我這個當哥的希望你們走出去,不管選擇去哪裏,就是不要給自己留下遺憾。”


  張智的這句“不要給自己留下遺憾”,很大程度上也是說給他自己聽的。他在心裏暗自道:“我自己也要好好重新規劃一下了。”


  分手時,靳小亮對張智說:“那我們再到市區轉一轉,晚上就直接坐車回北京了。”


  鄒東明的多重身份,讓他有機會掌握一些不被多數人所了解的信息,因此,他為靳小亮所做的分析,讓靳小亮覺得非常有參考價值。


  送走妹妹他們,張智和鄒東明就順著來路進了學校南門,然後在操場邊上站住說話。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