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穿越時空之抗日獵人> 張學良生平大事

張學良生平大事

  張學良生平大事 

  參與戰役:中東路事件、中原大戰、九一八事變、熱河戰役,直奉一.二戰 

  東北易幟 

  1917年在其父張作霖軍中服役。1919年就讀於東三省陸軍講武堂。一年後畢業,在張作霖手下任職,並迅速得到提升。1928年6月4日,張作霖在皇姑屯被日本關東軍炸死,張學良就任東三省保安總司令,開始統治東北。張作霖被炸死後一星期,以「東北易幟」的果斷行動,宣布服從南京gm政府,同年7月1日,張學良向gm政府發出《絕不妨礙統一電》,促使中國從形式上走向統一。后被gm政府任命為陸海空軍副司令、東北邊防司令長官。 

  中東路事件 

  1929年7月,張學良欲取消蘇聯在東北的特權,查封哈爾濱蘇聯商業機構,開始著手收回中東鐵路。8月14日,斯大林命令蘇聯軍隊沿中東路一線向東北進攻,張學良領導的東北軍敗給蘇軍。張學良被迫在伯力簽訂議定書,恢復甦聯在中東鐵路的特權。 

  九•一八事變 

  在世界經濟危機的環境下,在南滿擁有鐵路特權的日本和長期處於內戰狀態的中國發生衝突的可能性升高了。1931年7月6日,張學良電告東北政務委員會說:「此時如與日本開戰,我方必敗。敗則日方將對我要求割地償款,東北將萬劫不復,亟宜力避衝突,以公理為周旋」。是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發動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駐守北大營的一萬多名東北軍將士因遵循張的嚴令沒有抵抗。蔣介石電令張學良不許抵抗,張要求其率領的東北軍力避衝突、退守錦州,日軍很快便侵佔了東三省全境。 

  日軍為取得更大利益,於當年9月18日突然對東北軍發動攻擊。在不抵抗命令下,東北軍撤出東北,日本策劃的偽滿州國成立,從此東北數千萬民眾開始遭受日本長達14年之久的殘酷統治和掠奪。抗戰勝利后,每年的9月18日都被中國人視為國恥日! 

  附註:「不抵抗政策」的真相 

  九一八事變為蔣介石一貫的「不抵抗政策」所致。近年的研究表明,實際上「不抵抗政策」是張學良和蔣介石在面對日本威脅問題上的共識。張學良之「不抵抗」,是由於東北軍沒有能力單獨抵抗日本的軍事攻擊,日本最希望能夠挑起戰端,所以不斷升級挑釁行為,而張一旦與日本開戰,他也不可能得到任何來自中央政府的支援,結果只會是丟掉東北的領土和損耗自己的軍事實力,所以他嚴格命令軍民百姓「打不還手,罵不還口」,不給日本人挑起戰端的借口;而蔣介石之「不抵抗」,則是為了貫徹他的「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路線。 

  在九一八事發當時,乃是張學良下令撤退,而蔣介石遲至9月19日晚才從上海方面得知「事變」消息。張自己也說,「是我們東北軍自己選擇不抵抗的。我當時判斷日本人不會佔領全中國,我沒認清他們的侵略意圖,所以盡量避免刺激日本人,不給他們擴大戰事的借口。」 

  西安事變(又稱雙十二事變) 

  張學良在東北1934年2月張任豫鄂皖三省剿總副總司令。1935年3月,任武昌行營主任,10月,兼任西北剿總副總司令。此時,日本侵華日亟,gm政府一再妥協,中國gcd中央發表《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簡稱「八一宣言」),全國要求停止內戰實行抗日的呼聲日益高漲。 

  1935年4月,蔣為削弱張學良軍力,命令張學良圍剿紅軍,但卻遭到挫折,逐漸對蔣的調遣有所反感。 

  1936年4月,張與周恩來在膚施(今陝西延安)會談,提出聯蔣抗日,為中國gcd中央所採納,與紅軍達成了「停止內戰、共同抗日」的協議。這時,中國gcd的葉劍英又攜帶雙方停戰計劃及毛、澤、東的約書來西安,張學良拿出巨額私款,贈送紅軍做冬季衣食補給費用。gcd也在西安設立辦事處。 

  12月4日,蔣介石到西安督戰。張學良與西安綏靖公署主任、第17路軍總指揮楊虎城共同向蔣面諫,卻遭到蔣拒諫。蔣介石令張學良、楊虎城立即進攻陝北紅軍,否則將其所部分別調往福建、安徽。 

  12月9日,中國gcd組織大規模的群眾遊行示威,紀念「一二九」運動一周年。特務軍警開槍打傷一名學生,群眾非常激憤,決定到臨潼直接向蔣介石請願示威。蔣介石強令張學良制止學生運動,必要時可以向學生開槍。張學良接到命令后,趕上遊行隊伍,極力勸說學生回去。東北大學學生高呼「中國人不打中國人!」「東北軍打回老家去,收復東北失地!」等口號。張學良向群眾表示一周內以實際行動答覆學生要求。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與楊虎城兵諫蔣介石,共同逼蔣聯共抗日,造成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 

  西安事變時的當天,張學良、楊虎城向全國發出關於救國八項主張的通電,提出: 

  改組南京政府,容納各黨各派,共同負責救國。 

  停止一切內戰。 

  立即釋放上海被捕的愛國領袖。 

  釋放全國一切政治犯。 

  開放民眾愛國運動。 

  保障人民集會結社一切政治自由。 

  確實遵行孫總理遺囑。 

  立即召開救國會議。 

  西安事變發生后,東北軍、西北軍內部出現主張殺蔣和放蔣的爭執,但張學良、楊虎城二人都主張釋放蔣介石。據楊虎城的機要秘書王菊人回憶,西安事變發生后,楊虎城曾找張學良商議釋放蔣介石的四項條件:一是蔣介石之「安內攘外政策」必須改變,至少以談話方式向全國公開聲明(當時考慮由南京政府正式發表聲明是辦不到的);二是改組gmd政府為抗日聯合政府,應有行動表現;三是東北軍、17路軍的駐地和政治地位不變;四是紅軍問題,由以後組成的抗日聯合政府解決。 

  西安事變發生后,南京政府內部以親日派何應欽為首,陳立夫、陳果夫、戴季陶等極力主張武力解決。 

  16日,gmd中央政治會議作出「討逆」決議,由何應欽任「討逆總司令」,任命劉峙、顧祝同為東西兩路集團軍總司令,兵發潼關;並派飛機先行轟炸了渭南、富平、三原等地。何還給在義大利養傷的汪精衛打電報讓其「速歸」。相對於何應欽的武力討伐,宋美齡、宋子文、孔祥熙、孫科等人,則主張和平解決西安事變,在南京奔走遊說,為營救蔣介石積極活動。 

  17日,中國gcd應張學良邀請,派周恩來到西安參與西安事變的協商。中國gcd黨內也出現過「殺蔣」 

  與「放蔣」的意見分歧,在延安已經搭好準備公審蔣的檯子,但後來又轉為主張放蔣,和平解決西安事變。根據中國gcd官方資料,中國gcd是出於統戰目的,因為即使殺蔣,並不會對gcd有什麼實質意義,反而有可能使何應欽等親日派上台,那樣的話,無論對中華民族還是gcd本身都是有害無利的。 

  22日,宋美齡等到西安。張學良、楊虎城去機場迎接,並與宋子文、宋美齡舉行會談。 

  24日,蔣中正口頭答應了六項協議。即: 

  改組gmd與gm政府,驅逐親日派,容納抗日分子。 

  釋放上海愛國領袖,釋放一切政治犯,保證人民的自由權利。 

  停止「剿共」政策,聯合紅軍抗日。 

  召集各黨各派各界各軍的救國會議,決定抗日救亡方針。 

  與同情中國抗日的國家建立合作關係。 

  其它具體的救國辦法。 

  張學良見蔣介石接受了談判條件,怕夜長夢多發生危及蔣性命的變故,即力排眾議,決定無條件放蔣。 

  25日下午,張學良與楊虎城一道送蔣介石及宋氏兄妹上飛機,同時為了維護領袖威信,自己亦隨同護送蔣回南京。飛機抵達南京后,張學良即被軍統特務監視。 

  29日,在蔣介石的指示下,gmd軍事委員會下達了法丙字第17087號命令,委派李烈鈞為軍事法庭審判長,對張學良進行審判。 

  31日,軍法會審判決「張學良首謀伙黨,對於上官為暴行脅迫,減處有期徒刑10年,褫奪公權5年」。 

  1937年1月4日下午,張學良又接到gm政府發布的特赦命令:「經國府委員會討論,一致決議接受蔣委員長請求,張學良准予特赦,張學良所處10年有期徒刑,特予赦免。仍交軍事委員會嚴加管束。」 

  宋子文陪同張學良出席軍法會審后曾說:「審判是走個手續,5天後漢卿保證回西安。」然而事實上,交軍事委員會嚴加管束,即長期監禁。張學良自此失去自由。 

  張學良與楊虎城在1938年11月起被囚禁在貴州省修文縣陽明洞,1941年5月張學良轉囚貴陽市麒麟洞,由於和市區距離很近,不久很多貴州人都知道張學良關在麒麟洞,當局頗不自在,於是在1942年2月把張學良移往貴州省開陽縣劉育鄉囚禁,1944年春天再移貴州息烽縣陽郎壩,冬天再到桐梓縣天門洞小西湖,1946年4月9日蔣介石在貴陽市黔靈公園會見張學良。不久之後,張學良被押往重慶歌樂山戴公館,1946年10月被送到台灣,1947年移住井上溫泉(新竹縣)。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促成了國共的第二次合作,中國也由此實現了由內戰到抗日戰爭的歷史轉折。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