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牧歌勸奶歌 借狼崽報複脫朵3
搬到春牧場後,訶額侖讓鐵木真和哈撒兒帶著奴隸,跟著蒙力克去放牧家畜。
幾千年來,農耕民族在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整天與五穀打交道;遊牧民族則在草原上,啟明星出現時放牧,長庚星出現時收牧,星東而作,星西而息,整天與畜群打交道。
不論農耕民族,還是遊牧民族,披星戴月地勞作,都是為了生存。鐵木真也不例外,為了以後的生計,也不得不開始學著放牧了。
當畜群啃完一片草場的嫩草,他們離開前,便點燃枯草,通過燒春荒的形式,來為草原積蓄肥力。
一場春雨過後,燒過春荒的草原,草的長勢會更好。
天氣暖和了,蒙力克還按蒙古人的傳統,讓鐵木真和闊闊出接受了兩天兩夜的騎馬訓練。兩個孩子帶著水和幹糧,除了方便時才能下馬,其餘時間都必須在馬背上度過,當馬站著睡覺時,他倆也跟著睡覺,還不能用繩子將自己捆在馬背上。
當兩個孩子完成考驗後,蒙力克才開始教如何與馬相處。
在蒙力克的授意下,兩個孩子每天牽著自己的坐騎,去河邊飲水,然後給馬洗澡,洗完後再用牙根草梳理毛發,在梳理過程中,還要輕聲細語地對馬講話。
接下來,蒙力克講了馬的身體語言和一些常識。
馬是很聰明的動物,也很記仇,千萬不要用馬鞭打它們的臉。
在草原上生活,當然少不了馬,坐騎是草原人一生的朋友,要經常檢查它的健康狀況,毛色有光澤,眼睛也明亮,那才是健康的。
馬的糞便不成形,顏色也不是草綠色或赭石色,那就要注意了。
耳尖向前,或者將尾巴翹得很高,表示馬的心情不錯,態度也會很友好,你就不用擔心。
一旦夾著尾巴,沒有危險卻不停地打響鼻,沒有蚊蟲卻將長尾巴甩來甩去,說明它們有些害怕,或者身體不舒服。這個時候,就應該走上去,邊用手輕輕地撫摸,邊說話進行安慰,努力使它平靜下來。
有一天,鐵木真的草上飛感冒了,鼻子有點塞,總是噴著鼻息,蒙力克檢查後,讓鐵木真將馬繩拴在一根木杆的高處,開始吊馬,就是不讓吃草,也不讓喝水。
蒙力克還從自己的氈帳裏,取來一小塊狼油,用布包好後,放在了馬嚼環裏,用馬嘴裏的熱氣,讓油慢慢地融化,再讓草上飛將其吞下。
吊了大半天,草上飛不再噴粗濁的鼻息了,感冒也就好了。
還有一次,闊闊出坐騎的蹄子,被銳利的石頭硌傷,後來長出了膿,蒙力克竟然將馬拉進氈帳裏,當一群孩子不知所措時,他先讓那隻有膿的蹄子靠近火撐子,然後將馬蹄拉進還有些燙的火灰裏。
馬腿開始抽搐,渾身的肌肉也跟著顫動起來,鐵木真看了,心裏很不是滋味,闊闊出卻沒有心痛,反而點了點頭。
第三天,馬蹄上的膿消失了,鐵木真對蒙力克的養馬馴馬技術,也更加信服了。
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鐵木真學會了如何與馬相處,並會治簡單的馬病了。
清明前後,他們將氈帳搬到了向陽背風的低窪地,大人小孩都忙碌起來,忙著接羔和對羔。
接了第一隻羔,訶額侖擠出那隻母羊的奶,先用指尖蘸著白色的奶,祭了長生天之後,唱起了初乳祭的歌:
馨香的白蓮花,
要先獻給草原額吉。
純白的羊奶汁,
要先祭給長生天阿爸。
願那吉祥的,
像斡難河的河水一樣,
源源不斷地流淌,
可愛的羔羊快快長大,
也讓孩子粗壯地成長。
這些日子,羊羔那稚嫩的咩咩聲,在氈帳外此起彼伏,對於以羊肉為主食的蒙古人來說,不啻是人世間最美妙的天籟。
每年的接羔季節,總有幾隻初次產羔的母羊,由於沒有經驗,不認自己的羊羔,也拒絕喂奶,對於鐵木真等孩子來說,真是一件棘手的事情。
訶額侖和速赤吉勒卻自有辦法,兩人先將母羊和羔羊弄到自己麵前,輪流開始唱起了催人淚下的勸奶歌:
呔咕,呔咕,
鳥兒一早就找蟲子,
那不長的飛禽,
找蟲子是為了雛兒,
吃飽的雛兒多開心。
呔咕,呔咕!
呔咕,呔咕,
晚歸的母羊回來了,
你這大的額吉,
竟將親生兒女拋棄,
沒額吉的羔多難過。
呔咕,呔咕!
訶額侖唱著唱著,聲音開始哽咽起來,速赤吉勒便接著唱,當她也開始哽咽時,母羊的眼睛裏,淚水也瑩然而下。
訶額侖見狀,一邊繼續唱勸奶歌,一邊將羔羊塞到母羊身下。
母羊開始安靜地哺乳,訶額侖和速赤吉勒卻不敢掉以輕心,還要不停地唱勸奶歌,直到羔羊吃飽了,才能停下來。
每當此時,也是一群孩子最安靜的時候,都擁了過來,提心吊膽地看著母羊接受羔羊的整個過程,旁觀偉大母愛複蘇的全過程。
有一天,訶額侖正抱著帖木侖喂奶,見一隻母羊難產死了,旁邊的羔羊餓得直叫,就索性放開了帖木侖,將羊羔抱過來,用人奶給羊羔哺乳。
帖木侖見了,哭著也要奶吃。
鐵木真一家的氈帳外,便出現了非常溫馨的一幕,訶額侖一手抱著羔羊,一手抱著帖木侖,同時給羔羊和孩子哺乳,看得一群孩子真是傻了眼。
幾天之後,草原上活蹦亂跳的羔羊,多如天上的星子,“咩-咩”地叫個不停,蒙古人聽了,無不感到充盈和踏實。
當然,女人為羊而忙碌時,男人也沒有閑著。
這個年紀的孩子,最喜歡看熱鬧了,鐵木真也不例外,總是與闊闊出等一群孩子,整天跟在蒙力克的屁股後麵。
草原上,到處都是奔跑的駿馬,那些威武雄壯的蒙古漢子,跨上杆子馬,手持套馬杆,不停地追逐生格子馬。
套住生格子馬,目的是打烙印、剪馬鬃,另外還得為滿四歲的公馬去勢。
馬容易混群,從而分不出是哪家的。打烙印的目的,是在馬的外側大腿根上,烙上自家的記號,即便是走丟了,還可以根據記號找回來。
羊也需要作上記號,由於毛太長,特別是綿羊,烙印的效果不好,蒙古人便在羊耳朵上,剪出想出來的符號,作為自家羊的特殊記號。
除了馬群的兒馬,其餘的都要剪尾鬃,剪下來的鬃毛,可以用來編繩子。
去了勢的騸馬,沒有了雄性特征,才會專心吃草,性情變得溫順聽話,身體也才越來越粗壯結實。
而為馬去勢,一定要把握好氣候,太早的話,創口會凍傷,遲了又會遭蚊蠅的叮咬,創口很容易感染。
孩子湊熱鬧的目的,主要是看大人如何為公馬去勢,同時還可以分到一顆烤熟的大吃。
被套的小公馬,全被絆上了腳絆,蒙力克帶著五個男子,先將上了腳絆的公馬絆倒在草地上,然後掀動身體,讓馬四腳朝天,露出。
四個男子,分別抱住公馬的四條大腿,一人按住馬的頭部,蒙力克熟練地拿著在火上消過毒的刀子,在馬的上,迅速切開一個長口子,擠出兩個拳頭大小的。
公馬有些疼痛,想用力擺動四肢,卻被四個粗壯的男子抱住了,隻能痛苦地鼓起眼睛,抽動著一對大鼻孔,發出渾濁的響鼻聲。
整個過程,有些暴力和血腥。帖木侖還小,看到眼前的場景,立即抱住了鐵木真的腿,並閉上了眼睛。
當一群孩子還沒反應過來,小公馬的部位,已經升起了一股青煙,空氣中立即彌漫出一股焦味,那是蒙力克用燒紅的烙鐵,烙斷了連著的精索,高溫的烙鐵,還具有消毒止血的作用。
騸好的公馬剛被拉走,另一匹小公馬隨即被牽了過來。
看完熱鬧,孩子們都分到了一顆烤熟的冒著香氣的大,膽小的帖木侖,卻根本不敢吃。
鐵木真卻毫不在意,將穿在木簽上,一邊吃著冒油的,一邊與闊闊出討論騸小公馬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