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楊恒離開
“那我回頭還得去買點布料和小米才行。”
“行行行!到時候我陪你去。”林清笑著看看窗外,湊近她低聲道:“我聽衛東說,這鄉裏的撫恤金可是你那個穿中山裝的人給你要求下來的,小嬸兒,你可得好好謝謝人家,往後你們還能領撫養金呢!”
趙蕾一愣,“真的?”
“可不嘛!”林清看著她,試探問道:“小嬸,你倆啥關係啊?”
趙蕾喝了口粥,笑著告訴她:“他倆都是我哥同學。”
對麵的林清見她臉色無異,做派正經,才收了懷疑的心思,“哦!這麽回事啊,開始我還以為你倆是親戚呢!”
趙蕾笑笑,沒做聲了。
兩人吃過飯,林清便收了碗筷離開,趙蕾塞給她一瓶酒,“這東西我又不喝,留著也沒用,你帶回去吧!”
“那成,那我就不客氣了。”林清笑著把酒往衣裳裏兜裏一揣,端著木托盤走了。
趙蕾一夜好眠,第二天起床時才知道,經過昨晚一頓酒菜的功夫,領導們已經做了決定,幾人去了秦家溝子給秦翠枝做心理工作,勸她回來。
其實她不希望秦翠枝回來,從原主記憶來看,秦翠枝此人慣會蹬鼻子上臉,一開始這人就跟原主不大對付,還時常從原主手上拿吃拿喝。
到後來兩兄弟死了,她直接捎信回娘家,讓娘家大哥兄弟,套著牛車,趁原主去鄉裏醫院認領屍體的時候,把家裏所有的糧食搬了個幹淨。
如果這人回來,按著趙蕾這不愛吃虧的性子,估計這家裏是沒什麽安生日子了。
中午時去秦家溝子的倆人敗興而歸,大隊長追問下,才得知是秦翠枝堅決不回來,且撫恤金被劉市長說漏了嘴,秦家人大言不慚威脅二人,如果不把撫恤金下發,就去告他們貪汙。
這年頭,貪汙可是大罪。
趙蕾把一盤子三合麵饅頭端上桌,就聽到鄉長歎氣:“不能指望人人都像咱們平山鄉人民一樣,既然秦翠枝堅決不回來,咱們也不能勉強,但是人民英雄的孩子還是要關照的。
不如,撫恤金發放之後,錢由秦翠枝保管,村長和大隊長每隔半月去秦家溝子探望一次,要保證周衛國小同誌的生活所需。”
“劉石你覺得呢?”鄉長又問。
劉石從回來就一直自責,聽鄉長這樣說,萬分同意,“你安排的好,就這麽辦,但是我還是要去省裏報備一下。”
副市長有好幾個,他這次辦的事可不能被人拿了把柄,還是要向上級匯報的。
還好兩人心照不宣的沒有把軍屬撫養費的事告訴秦翠枝,一來楊葉還沒有回去報告,二來,撫養費的事秦翠枝那邊,可能要泡湯了。
村長幾人在大隊長家議定之後,決定撫養金這事不能往外說,萬一秦家人知道了這事,那邊又不發,不就砸了鍋!
到時候就算秦家人誣告他們私吞,可真就有理說不清了。
楊恒兩兄弟當天下午就走了,楊燁臉臭臭的,說是要回去報告這件事的始末,還要去申請撫養金。
說完他就出去了,隻留下趙蕾和楊恒倆人在屋裏。
趙蕾抱著肚子,尷尬的不知說什麽好。
楊恒倒是一派淡漠,拿出兩個信封給趙蕾,“婚約就此作廢,我會去查那些信去了哪裏。你爸爸走的時候給你留了五千塊錢,我陸陸續續給你寄了五次錢,沒想到都沒落到你手上。”
趙蕾接過信封,楊恒道,“裏麵還有一些票,往後你就是我妹,有什麽困難跟哥說,別委屈自己。”
捏著手裏厚實的信封,趙蕾抬眼看他,“對不起。”
“沒關係。我從小也是把你當妹妹看的,後來知道了咱們倆的事,才開始計較這些。昨天我太衝動了,你別放在心上。”楊恒說完,深深看了她一眼,扭頭出了門。
送走了楊恒,陳石和鄉長也離開了,走之前還安撫了趙蕾很久,畢竟有秦翠枝在前,他們怕趙蕾也有樣學樣。
趙蕾在忙完這些事以後,也開始去學校上課。
原主四年前開始任課,現在在帶四年級和五年級,因為原主之前很有一股高冷範,所以基本沒人敢在她眼皮子底下搗亂。加上之後她又嫁給了周誌國,出於對軍人的崇拜,這下一群小學生更是乖順無比。
一個上午,趙蕾對於新工作算是遊刃有餘,直到中午放學,一個紮著辮子的女孩和留著板寸的男孩上前,“趙老師,俺姥姥說讓俺跟你一起回去。”
趙蕾笑笑,這兩個都是周家本家的孩子,他們倆和周誌國家離得不遠。
“好啊!”她整理好書本,和兩個孩子一起出了教室。
三人回家時正趕上村裏下工,張小小正背著鋤頭往回走,她身邊跟著拎著糞桶的李宏遠,兩人臉上的表情均是麻木疲乏。
趙蕾站住腳,正思索要不要跟李宏遠打個招呼時,林愛紅疑惑的轉過頭來看她,“趙老師咋了?”
愛紅的聲音傳到不遠處的二人耳中,張小小頓住腳步,回過頭來見是趙蕾,惡狠狠瞪了她一眼,扭頭跑了。
李宏遠倒是扯出個疲憊的笑來跟她打招呼:“趙知青下課了啊!”
“是啊,為人民勞動,李知青辛苦了。”
李宏遠不欲多說,擺擺手告別了。
看著他略顯蹣跚的背影,趙蕾再一次感歎這個時代的不易。
“俺大舅媽說,張知青下鄉兩年了,還是手腳不利索,李知青不好意思不管她,每天都累得直不起腰來。”林愛紅為李知青抱不平,她雖然是住在姥姥家,卻一點沒有寄人籬下的自卑感,是個活潑的女孩兒。
趙蕾摸摸她的頭,“行啦!咱們回去吧。”
兩個小姑娘脆脆的應了聲,跟著趙蕾回去不提。張小小卻是一回知青點就狠狠摔下鋤頭,憋著怒火回了屋,還把門狠狠一甩。
三爺家是八間堂屋,因為兩個兒子都當兵,隻有一個女兒在家,當初響應黨的號召也是因為家裏有地方給人住,誰知道後來的知青一個比一個難搞,現在還摔上門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