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投繯
沈玉樓如此從容不迫,雖讓沈風絮略有意外,但依然在她的意料之中。前世,她與沈玉樓二十年姐妹情深,她從未見過沈玉樓失態,無論何時何地,沈玉樓永遠都是那樣雍容平和。
仿佛一泓清泉,潺潺溫潤,綿綿悠遠。
沈風絮轉而看向沈彥寧,微微屈膝,問:“父親可還記得方才是打算如何處置女兒的嗎?”
沈彥寧麵色冷凝,不置一詞。
他是絕不可能將沈玉樓送入鄉下別院的!
大夫人迅速地掃了一眼眾人神色,當下便有了決斷,道:“老爺,這岫山玉你早就賞給了風絮,風絮雖與人有私,但此事不宜外傳,便就此作罷,如何?”
岫山玉分明是賞給了沈玉樓。
但大夫人仍在顛倒黑白。
偏沈彥寧點頭了。
他的目光在沈風絮麵上停留了一刻,雖有愧疚,但並無憐惜。
沈玉樓是他悉心培養的女兒,絕不能因為這一次的事情,就將這些年的努力都付之一炬,而沈風絮隻不過是一個無關緊要的女兒罷了,讓她為沈玉樓頂罪也無傷大雅。
在他眼中,唯有沈玉樓是明珠珍寶,其他女兒不過是草芥浮萍,不值一提。
如此指鹿為馬,眾人皆有些麵麵相覷。
沈玉香也暗暗鬆了一口氣,今日雖驚險,但到底結果還是在她原本的設想之中。
沈風絮一早便知道沈彥寧的涼薄,故而心中並無任何波瀾。
她按下了險些要衝動行事的沈白棠,稍作安撫,繼而上前一步,跪在老夫人麵前:“風絮已經知道了,讓風絮為大姐替罪,風絮心甘情願,隻是今後怕是風絮不能在祖母膝下盡孝了……”
尾音極是淒楚哀愴。
老夫人便冷冷開口:“胡鬧之極!風絮何辜?!為何要替旁人頂罪?玉樓的名聲重要,風絮的名聲便不重要了嗎?”
老夫人自然憐惜疼愛沈玉樓,但她與沈彥寧不同,沈彥寧眼中隻有沈玉樓一個女兒,但老夫人一向公允,對沈玉樓雖有偏愛,也絕不至於苛責其他姑娘。
沈彥寧抿唇。
老夫人的話,他自是不能辯駁。
老夫人又轉而看向沈玉樓,道:“今日之事,你還有什麽可說的?”
若是屬實,即便沈玉樓再是優秀,東寧伯府上也容不得她了。
沈玉樓收回看向沈風絮的視線,極是冷靜地道:“這玉鐲我一向是放在妝奩中妥貼收好,是交由我院子裏的晴兒保管的,且容我先問問。”
說罷,轉而對身邊的婢子道,“青梔,你去把晴兒喚來。”
沈玉樓很清楚,今日之事,一旦處理不好,便是萬劫不複。
青梔應聲:“是。”
沈風絮稍稍吐了一口氣。
不愧是沈玉樓嗬,不過一時片刻,已有對策。
堂外烏雲沉沉,天色暗暗。
大雨依舊傾盆而落,料峭寒風透過門窗直打入堂中,此等清寒時節,更令人心中鬱鬱。
沈風絮略有些冷,便攏起衣袖。
沈白棠已握住了她的手,沈風絮抬頭看向她,四目相對,隻見沈白棠眸中滿是憐惜關切之色,如此親和,仿佛是凜冬寒風中的一縷陽光,直落進沈風絮的心坎裏去。
有溫暖宜人的溫度從她手心傳來。
於是沈風絮也握緊了沈白棠的手。
不消多時,青梔已從門外進來。
隻是青梔是孤身一人,並沒有將晴兒帶來。
她臉色沉重,手中持著一張紙箋,先是行禮,及起身後方道:“回姑娘,晴兒已經投繯自盡了。”
沈玉樓臉色稍有些蒼白,問:“為何?”
青梔上前將紙箋送至沈玉樓麵前,十分沉痛地道:“晴兒與外男私會,私相授受,更是竊取了姑娘的玉鐲,方才此人被抓獲時,晴兒自知難逃一死,便投繯自盡了,隻留下這一張字箋,現下晴兒的屍體還在房中,婢子已命人去收拾了。”
一時無言。
沈玉樓將紙箋上的字一一看去,看罷,沉沉歎息一聲,起身跪在沈彥寧與老夫人身前,道:“是玉樓管束不當,才出了這樣的事情,玉樓甘願受罰。”
說著,示意青梔將紙箋遞上。
老夫人與沈彥寧一一看過,不禁鬆了一口氣。
紙箋上無非寫著晴兒如何悔恨,但無論如何,隻要此事與沈玉樓無關便可。
沈彥寧不禁笑了兩聲,又覺得有些不合時宜,於是咳了一聲:“罷了,左不過是婢子之失,又與你何幹?快起來吧,天寒風涼,你又穿的如此單薄,莫要著了風寒。”
依舊是沈風絮所熟悉的那個沈彥寧。
此事若換做旁人,哪怕當真隻是婢子之失,沈彥寧也不會輕易揭過,但因著是沈玉樓,是他最憐愛的女兒,他才能如此偏心。
大夫人雖然沒有見到紙箋上的內容,但見此情狀,心下也放鬆許多。
老夫人卻冷冷開口:“把這賊人拖出去,杖殺!”
崔易情知不妙,立即揚聲道:“我也是受人指使啊!是有人允了我銀子,讓我汙蔑府上姑娘!若是我死了,便沒人知曉真相了!”
他後悔了。
但眼下改口已來不及了。
沈玉香麵容驟然一變:“你這賊人!三番五次汙蔑府上姑娘!管事,還不快將他拖出去杖殺!豈容他再這裏繼續胡言亂語!”
“且慢!”沈風絮截口,“方才四姐不是還要細細審問麽?何況,他若隻是汙蔑我便也罷了,可他汙蔑的是大姐!焉知不是府上有人對大姐心懷不軌?若是不審問清楚,隻怕以後還會有類似的事情發生。”
“不錯,便讓他說清楚。”沈白棠也點頭,想到今日沈風絮被人汙蔑至此,她便覺後怕,自是要找出幕後黑手,絕不能輕縱了汙蔑沈風絮之人。
事關沈玉樓,沈彥寧臉色也十分難看。
他絕不容許有人傷害沈玉樓。
“管事。”他冷冷開口,“把人帶下去,給我審問清楚了!”
“是。”
二夫人頓時露出失望之色。
她原以為還有好戲可看,卻不想雷聲大雨點小,真是令人掃興。
“都散了罷。”
事已至此,家宴自然是沒有繼續下去的必要了。
於是眾人皆不歡而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