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武俠仙俠>戰國征途> 第六三五章 代郡新政

第六三五章 代郡新政

  其實高原對這次合縱的寄望並不是在戰術上,而是在戰略上,希望三國結盟之後,對秦國形成一股威攝力,為自己爭取到一定的穩定發展時間,消化這次戰鬥的城果。而俱體的目標希望利用合縱,開通對齊楚兩國的商路,增強代郡的收入,畢竟無論在那個時代,打仗都是要靠經濟實力做為後盾的。至於在純軍事方麵,高原對齊楚兩國到並不抱以多大的期望,並不指望三國能組成聯軍進攻秦國。


  而張良對高原的意圖當然是心領神會,因此從第二天開始,就代表代郡,和齊楚兩國的使臣展開了俱體會談事宜。詳細的商談事宜,高原並不參與,完全交給張良處理,一來是對張良的能力放心;二來也是因為代郡還有諸多的事情需要處理,高原不可能將精力都放在結盟的談判上。


  高原首先招集寧戚、申慎、耿忠三人,告訴他們暫時停止籌備建國稱王的事宜,等三國結盟合縱的結果出來之後再說也不遲。


  雖然三人都有些不甘心,但也知道這一次合縱對代郡的重要性,而且又是高原決定,推遲建國稱王的事宜,而且隻是推遲,並不是完全取消,因此也就沒有和高原爭辯,接受了高原的命令。


  而高原提出的三點要立刻解決的事情,三人經過了幾天的商量之後,除了最後一條,徹底滅亡燕國之外,對其他兩點也都商議出來了辦理的方案。


  第一點是對現有地區的重新劃,目前代郡管轄的地區共有九個郡,分別是雲中郡、雁門郡、代郡、上穀郡、巨鹿郡、東陽郡、廣陽郡、漁陽郡、右北平郡。


  經過三人商議之後決定,原來代郡所劃分的四個郡仍然保持不變,但將燕地的廣陽郡劃入歸上穀郡管轄,而其他新得的四個郡中,巨鹿郡和東陽郡合並為巨鹿郡,漁陽郡、右北平郡合並為漁陽郡,這樣一來,九個郡經過重新劃分,成為六個郡,每個郡的最高行政官員為太守,而在每個郡下,又劃分成若幹個縣,縣級的官員為縣令,形成了二級的行政體係。


  而關於第二點遷都的事情,寧戚、申慎、耿忠三人經過了認真的考查,向高原推薦了兩個地方,一個是靈壽縣,而另一個是顧縣。


  按照新的行政劃分,這兩個地方都屬於邯鄲郡的範圍,靈壽縣也就是後世河北省靈壽縣以西,位於河北省中西部,石家莊市西北四十裏;而顧縣是後世河北省定州市,位於河北省中部,石家莊市東北約七十裏,而這兩個地方相距大約有八十公裏的距離。


  靈壽縣、顧縣正好都是過去中山國的都城。


  中山國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在今河北省中部太行山東麓一帶建立的一個甴白狄部落建立的諸候國家,在數百年的時間裏,興衰起伏,幾起幾落,兩度亡國,並一度興起,其曆史過程十分曲拆。


  中山國的前身是北方狄族鮮虞部落,為姬姓白狄,最早時生活在陝北綏德一帶,逐漸轉移到太行山區。雖然國君為姬姓,是周王室的一個分支,但因為主體是由白狄部落組成,因此仍然被中原諸國視為蠻夷之國,並多次和中原諸國交戰。


  在公元前652年春,鮮虞出擊邢國,次年又征伐衛國,結果邢君出逃,衛君被殺,後來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聯合宋、曹、邢、衛諸國的兵力挫敗鮮虞,才將邢、衛兩國從滅亡中挽救回來。因此在春秋時期,鮮虞一直都被中原諸國視為華夏的心腹大患。


  而到了春秋中後期,晉囯崛起,成為鮮虞族的主要敵人,雙方展開了數十年的交戰,晉國依靠自已強大的國家實力,逐漸滅掉了鼓、肥、仇由等鮮虞的外圍屬國,占得上風,但鮮虞族也不甘示弱,屢次反擊晉國,公元前507年秋,鮮虞出兵晉國平中,大敗晉軍,俘虜晉國勇士觀虎,取得了一場大勝,並在公元前506年,鮮虞人在有險可守的中人城(今河北唐縣西北粟山)建國,因為中人城中有山,故定國名為“中山”,這便是初期的中山國。


  從此以後,中山國開始見於史書之中,並且開始介入到中原列國的紛爭來,但這時中山國的最大敵人仍是晉國,因此中山國參與的戰爭主要是聯合其他的諸候國,和晉國交戰。但由於晉國的國力雄厚,因此中山國總是勝少敗多,在公元前前457年,晉國派新稚穆子伐中山,直插中山腹地,占領左人、中人兩城,中山國受到致命的打擊,一度被逼到了亡國的邊緣。好在是不久以後晉國被趙魏韓三家所分,中山國也得到了喘息之機。


  在公元前414年,中山武公率領部落向東部平原遷徙,在顧(今河北定州市)建立了新都。並仿效華夏諸國的禮製,建立起中山國的政治軍事製度,對國家進行了初步治理,這時中山國才算是成為正式的囯家,並溶入到華夏文明中。


  但在公元前410年,魏國派遣名將樂羊、吳起統帥軍隊征伐中山,經過三年苦戰,於公元前407年占領了中山國,中山國的殘餘退入太行山中,這是中山國第一次亡國。


  中山國被滅後,中山桓公繼位,經過20餘年的勵精圖治,積蓄力量,終於在公元前380年前後,趁著魏國文候病故,國內局勢不穩,又重新複興了中山國,而這一次定都在靈壽。


  複興後的中山國,正好位於趙國東北部,把趙國南北兩部分領土分割開來,因此成為趙國的心腹之患。但中山桓公去世後,中山成公即位,繼承先祖遺風,並且繼續學習中原社會製度,發展國力,使國勢得到進一步加強,趙國在公元前377年、376年曾兩次進攻中山國,均遭到中山國的抵抗,沒有成功。因此中山國一度成為戰國七雄之外的第八雄,並徹底接受了華夏文化。而中原諸國也都不敢再小視中山囯,甚到還將中山國拉到合縱中來。


  公元前314年,燕國發生內亂,齊國趁機攻進燕國。中山國見有機可乘,派相邦司馬賙率軍北攻燕國,奪取幾十個城市,占領數百裏的燕地,聲威大振,此時為中山國的鼎盛時期。


  但從此以後,中山國便失去了進取之心,開始安於享樂,守舊自封,再加上一係列的內政外交政策不當,國力逐步衰落。而正好這時趙國興起,趙武靈王為了提高軍隊的戰鬥力,實行胡服騎射,使國力強大起來,在公元前305年, 296年,兩度出兵進攻中山,並在公元前296年攻克中山國都靈壽,將中山王尚遷徙到膚施,至此中山國自春秋末期立國,經過350餘年時間,終於宣告滅亡。


  中山國的興衰過程,在春秋戰國時期具有十分典型的代表性,國家不論大小,隻要統治者勤政憂民,奮發向上,國家就興旺發達;而昏暗弄權,奢靡淫樂,國家就衰落敗亡。


  這時離中山亡國過去大約六十年的時間,昔日的中山國都靈壽、顧,都成為趙國的縣城,但這兩個地方畢竟都是做過都城,基礎條件當然要比其他地方要好一些,因此做為高原的新都,當然十分合適。當然選擇那一個地方,還要由高原來選擇。


  高原對這兩個地方都很滿意,經過了一番思考之後,高原最終決定,將新都設在靈壽縣。


  因為靈壽縣是中山國複國之後的建都之地,中山國在這裏經營了近百年,因此社會基礎,農業經濟都十分發達,而且趙國滅亡中山國之後,並沒有對靈壽進行破壞,條件當然要比顧縣好一些。


  另外靈壽的地理條件也比顧縣好,倚太行之屏障,扼冀晉之咽喉,憑滹沱河之天塹,戰守遷之便利,雖然不及秦國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野,但地勢之優,卻不在趙國之邯鄲, 燕國之幽薊之下。


  而且最為重要的是,靈壽位於滹沱河北岸,不僅可以給靈壽増加了一道天然的防線,而且還是一條交通便利的水道,因為滹沱河是黃河的支流,而黃河在這個時代,下流分成三股河道,可以連通齊燕兩國,對於物資運需,商貿來往十分有利,由其是高原一向重視商業發展,因此如果在靈壽建都,有一條便利的水路交通,對推動商貿經濟發展是十分重要的。


  不過中山國的滅亡畢竟己經有六十多年的時間,靈壽雖然沒有遭到什麽破壞,但在城防建設,城內布局等方麵,和以前中山國的都城相比,都有了很大的變化,因此想要做為高原的新都城,還需要進行一番工程建設和規代,由其是高原稱王建國的勢頭己經是鐵板釘釘的事情,隻是早晚而已,那麽靈壽也要按照真正都城的標準來建設,首先是要加固城牆,加強城防,這也是一個都城最基本的條件,其次就是要在靈壽城中修建正式的王城宮殿,不能再像代郡這麽寒酸了。


  高原對此到也沒有太多的異議,畢竟現在自己的勢力確實不小了,既然要正式的稱王建國,那麽也就應該有一個國家的樣子,必要的建設,像王城宮殿也是應該的,隻是高原要求三人,一切盡力從簡,規模適當,量力而行,不能太過於浪費了。


  於是眾人最終決定,由申慎先到靈壽去考查一番,然後決定怎麽進行建設。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