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武俠仙俠>戰國征途> 第七六七章 靈壽(一)

第七六七章 靈壽(一)

  李瑛鴻和淳於鍾秀現在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想看提升自己的實力,但代郡的各項事務,卻都還在按部就班的進行著。


  與荷華通話之後,高原立刻招集代郡的眾官員宣布,稱王之後,定國號為“漢”, 因此稱為漢王。


  官員們對高原確定的國號並沒有異議,畢竟這是高原的權力,其他人隻有聽命的份。不過既然國號定下來,那麽其他的事情也都好辦多了,因為有許多公告、石刻、大印、製書等等,都可以開始著手進行,而且還要派人通告齊楚兩國,告之高原要稱王,以及確定國號的事情。


  因為現在代郡和齊楚兩國還算是同盟關係,並且現在又在商談組成合縱的事情,既然高原決定要稱王,當然應該通告齊楚兩國一聲。雖然也有官員建議,不如先不通知齊楚兩國,等高原稱王之後,再派出使臣出使兩國,遞交國書也不遲。畢竟高原稱王對齊楚兩國來說,都是一個不小的衝擊,很可能引起兩國的反對意見,不如先把生米煮成熟飯,再通告齊楚兩國也不遲。


  但高原思考之後,還是覺得應該先通告齊楚兩國一聲,盡到同盟的義務,相反,如果自已先稱王,再通告,則有怠慢同盟的意思。至於齊楚兩國是否接受,那是齊楚兩國的事情,和高原無關,因為無論齊楚兩國是否接受,高原都不會停止稱王。如果齊楚兩國接受不了自己稱王的事實,那麽這個同盟也就散了,更不用談合縱的事情,反正高原也沒把希望放在與齊楚同盟的基礎上。


  另外一點就是第一批遷移到靈壽的人員也確定下來,這一次遷移的人員約有三萬餘人,除了其中有五千駐守靈壽的軍隊以外,還有相當一批工匠和他們的家屬,共計約有兩萬餘人。因為新建的靈壽城外,專門開避了一塊地盤,建造匠作坊,麵積比代郡的匠作坊要大出兩倍有餘,並分為木作、冶金、印刷、軍器、製陶五個大區。現在可以陸續將工匠遷入。


  而隨高原一起遷移到代郡定居的墨家弟孑也在搬遷的人員中,他們將遷移到靈壽正式定居,並且開始工作。另外申慎也將隨行一起到靈壽去,主持靈壽的政務。並且安排隨後遷移到靈壽的人口。


  當然,還有就是請高原親自到靈壽去一趟,視查靈壽的工程建設情況,由其是新建的王宮大體己經成形,因為這將是高原以後的住所,自然是要親自去看一看,還有那裏地方需要改進的,最好是連同高原的妻妾也都一起去,另外還有稱王的祭台,儀式等等事情,也都需要高原來決定。


  高原想了一想,覺得自己確實有必要到靈壽去一趟,而且代郡距離靈壽大約為七八百裏,並不算太遠,還有馳道相連,一去一來,加上在靈壽停留的時間,也不會超過一個月,並不會影響太多事情,而且高原也決定將所有妻妾,連同淳於鍾秀全都帶去,反正淳於鍾秀也算半個自己人了,而且隻要高原願意,隨時都可以把這半個變成一個。


  眾妻妾們當然不會拒絕,而且對靈壽也充滿了期待,畢竟中山亡國隻不過六七十年的時間,做為中山國的舊都,靈壽的地理位置,還有經濟發展,都遠在代郡之上。


  而李瑛鴻和淳於鍾秀也沒拒絕這一次出行,因為靈壽是自己未來的住所,自然要去看一看,反正在沿路上也可以練武,而且還可以拉高原來做陪練。


  決定下來之後,高原立刻下令,帶領著眾妻妾們前往靈壽視察。不過如果隨遷移的大隊行走太慢,於是高原決定自己和眾妻妾們隻帶領少許衛士,輕裝簡行,先行趕到靈壽去。而遷移大隊則隨後緩行。因為靈壽是在代郡境內,沿途都有人口定居,而高原這一行人雖然不多,但高手卻是不少,一般的危險都不難應付。


  於是高原隻帶了一千騎軍保護,眾妻妾們各自乘車,從代郡出發,向靈壽進發。


  一路行進,並沒有發生什麽事情,而且都是走的馳道,十分平坦,高原的妻妾們大多都不是嬌養弱質,受不得路途的顛波,因此行程很快,隻用了八天的時間,就到達了靈壽。


  靈壽大體就是後世河北省靈壽縣原地,位於河北省中西部,西依太行山,東臨大平原,距離石家莊市約四十公裏,當然在這個時代,石家莊市還是一片荒野,並沒有形成一個正式的城市。


  到達靈壽之後,付責監督靈壽工程的官員郭宸出城迎接高原一行。郭宸原來是李牧的門客,後來被李牧派給高原,也算是高原最高的班底,這些年來也在代郡幹了不少實事,現在出任上大夫之職,這一次修建靈壽城,前期的工程都由郭宸全權付責。


  進城之後,郭宸首先將高原一行安排到靈壽的館驛中休息,因為事先得到了代郡的飛鳥傳書,郭宸知道高原會來,還會將所有的妻妾都帶來,因此也早就收拾整理了幾套房間,供高原和眾妻妾們居住。雖然現在靈壽的工程並未完全完工,居住條件並不算好,但高原一向並不在意物質享受,否則在代郡住了六七年,也沒有擴建自己的府邸。


  眾人安置下來之後,郭宸首先向高原和眾妻妾們簡單介紹了靈壽的工程情況。


  新建的靈壽城分為內外兩城,內城為王城,為長方形,東西長二百一十六步,南北長二百八十四米;城牆高二丈八尺,垛口高八尺;南北城牆各開一門,東西城牆各開二門,城門均設城樓,南北城高四丈五尺,東西城樓高三丈六尺;在城牆四角設箭塔,高五丈六尺,分為兩層;並且沿環城挖掘了一條護城河,寬達六丈六尺;護城河還將修建八尺高的羊馬牆。


  王城內分為三部份,前部為正殿,是高原招集眾大臣議事的地方,會見各國使臣及舉行宴會的區域,中部為後殿,是高原和妻妾們居住休息的地方,後部則是宗廟,祭台,是安置先人、祭司先祖、神靈的位置,還有就是王城的內庫。當然,現在宗廟裏並沒有供奉的靈牌。


  整個王城內共有房屋一百二十餘座,共計近一千餘間。現在所有房屋的建築結構都大體完工,正在進行內飾工程,不過到九十月之間,大部份房屋的內飾都可以完成,基本可以滿足王宮的各種使用需要,而剩下的工程主要是王城內的景點、道路和局部的裝飾,至少還需要一二年的時間,才能全部完工。


  不過各國的王城王宮都不是一次建成,有的王宮會一建十幾年,等到君王入住之後,還要不停的修整完善,而每一代的君王都會對王宮進行一些局部的改建。隻是高原顯然是等不了那麽久,因此隻能能先住進去就行,以後就邊住邊建方式。


  高原估算了一下,整個王城大約是一個三百米乘四百米的長方形建築群,總麵積達到十二萬平米,合約0.12平方公裏,相當半個鳥剿體育場的大小。不過這樣規模的王城,在這個時代隻能算是小型王城,像秦齊這樣大國,王城的麵積都在一平方公裏以上,這主要是因為在修建靈壽之前,高原就定下了基調,一切盡量從簡,不得擴大規模,並且盡量利用現有的建築進行翻新,隻要能夠滿足使用就行。要不然王城的麵積至少會擴大一倍,而且工程至少還會再拖二三年。


  而外城才是靈壽城的主體,南北長約九百六十餘步,東西寬八百五十餘步,總麵積達到一. 五平方公裏,總體規模和以前的中山國都差不多,雖然比代郡要大了近一倍,但在這個時代,隻能算是一個大型城市,遠不能和鹹陽、臨淄、大梁、邯鄲這樣的大都相比,這些大都的占地麵積通常都在五平方公裏以上。


  靈壽城的城牆高達三丈六尺,每邊各三個城門,六個馬麵。而城內的格局以王城為核心,呈十字形分布。而圍繞在王城周圍的建築基本都是官府的房屋建築,南方是各官員們處理公務的場所,東西是守衛王城的軍營和軍械庫,北麵是靈壽的府庫。其他的地方是官員的住所,這樣一來,在王城的周圍約一百五十步的距離,又形成了一道緩衝保護帶。在外圍才是居民的住所。全城總計可以容納十五萬左右的人口


  雖然基本都是利用靈壽現有的建築,但由於內部的布局還是發生了許多變化,還是有超過一半的建築都是新建,另外原來靈壽城中的居民也搬走了近八成,都在城外另建房屋居住。不過這時在城中還存在大量的空地,隻是將道路規劃出來,由其是在外圍地區,房屋很少,隻有孤零零的幾棟。


  這是因為高原考慮到,要想將靈壽城完全建成,不僅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時間也要延長,因此高原決定,將靈壽城外圍的居民區空出來,將地皮出售給願意搬到靈壽定居的平民,由他們自行營建房屋。


  高原遷都以後,重心自然也將由代郡轉移到靈壽來,因此除了官員、士兵的家屬以外,肯定會有大量的商人會跟著一起遷移到靈壽定居。這些人都不差錢,讓他們自建房屋,可以減少官府的財政壓力,畢竟現在四國並立,各國都要保持高強度的軍事投入,高原不願意在修建靈壽上投入太多的人力物力,這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其實靈壽城外圍的地皮確實十分搶手,要不是高原有意要留下幾塊地皮備用,恐怕早就被代郡的商人、豪強定購光了。而且不僅僅是靈壽城內,就是在靈壽城外,也有不少地皮都被買出,因為買不到城內的地皮,隻能退而求其次,在城外賣一塊。反正這些地方和靈壽城隻有一牆之隔,來往也方便,而價格要便易了不少。


  不過這樣一來,在靈壽城外,也形成了幾個市鎮的規模。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