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七二章 合縱(上)
第二天一早, 高原立刻招見張良和淳於博, 了解他們兩人這次出使齊楚兩國的情況。
聽兩人講說了這幾個月的經曆之後,高原才知道,這一次齊楚兩國能夠承認高原稱王,並維持三國的同盟關係,並不是那麽簡單。
在這近十個月的時間裏,淳於博和張良主要是在齊國活動,兩人首先在齊國會同齊國的大司馬安平君田克臧,還有楚國的使臣項棟、項梁兄弟一起,商討組成三國同盟,甚致是組成合縱伐秦的事情。
不過在齊國朝野,對於全麵和秦國為敵,還是有相當大的阻力,因為齊國奉行與秦國交好,與列國友善,不參於列國戰爭的國策己有四十餘年,也享受了四十餘年的太平生活,因此大部份人都不想有任何改變,希望能夠把這種局麵永遠維持下去,盡管有一些有識之士明白唇亡齒寒的道理,知道這種太平局麵是不可能長期維持下去,等秦國滅亡其他諸國以後,齊國也難以幸免,但有這樣見解的人,畢竟隻是少數,想要改變齊國的這種惰性思想,並不容易。
在秦國吞滅三晉以後,齊國到是感覺到了一些威脅的氣息,有點緊張起來,但隨著高原擊敗秦軍,又呈顯出均勢局麵,於是齊國上下都鬆了一口氣,又陷入了惰性中。
另外代齊楚三國商討組成的同盟,甚致合縱,秦國也沒有閑著。秦國在齊國設置了大量的諜報人員,並且和不少齊國的高官豪族有密切的交往,因此這樣的消息可瞞不了秦國。
而秦國當然不希望看到代齊楚三國組成合縱,於是也派遣姚賈、頓弱兩人以秦國使臣的身份,公開來到齊國活動,並且還帶著數千鎰黃金的活動經費,破壞三國的同盟。首先自然是找到了齊國的國相後勝,送給後勝千鎰黃金,請後勝設法,阻止齊國加入抗秦的聯盟。同時還向齊國提出秦齊連橫的計劃來。
“連橫”是在戰國中期,秦國為了破解東方諸國合縱而施行的對策,簡單來說,就是和齊國結成同盟,使東西連成一條橫線,將列國南北分割開。
其實後勝本來就不讚同齊國和秦國為敵,一方麵這幾十年來,他從秦國那裏得到的黃金超過了萬鎰,有道是拿人錢財,與人消災;另一方麵,也是因為和田克臧爭權奪利,因此凡事田克臧讚同的事情,後勝當然要反對。不過田克臧的背後有代楚兩國支持,後勝一時也不敢輕舉妄動,隻好韜光養晦,但在得到了秦國的支持以後,後勝立刻積極起來,和田克臧針鋒相對,反對齊國加入抗秦的同盟。
後勝把持齊國的朝政己有三十餘年,在齊國根深蒂固,同黨眾多,在朝中的勢力要遠大於田克臧,因此頓時將田克臧給壓了下去。不過田克臧畢竟掌握著齊國的軍權,後勝雖然能在朝中壓製住田克臧,但卻無法徹底返倒田克臧。而在這個時候,齊王建的態度就成了關建,如果齊王建倒向那一方,那一方就會占到絕對的優勢。
但齊王建偏偏就是不表態,隻是以同樣的禮節接見了代楚秦三方的使者,但實質意義的話卻什麽都不說,而對後勝和田克臧的追問,也都是打哈哈顧左右而言他。最後幹脆稱病躲在王宮裏,後勝和田克臧也拿他沒有辦法。
齊王建的才智雖然不高,但也不是明白唇亡齒寒的道理,因此他才默許田克臧暗中和代郡、楚國暗中結好,並且以商業經營的名議,給代郡提供物資,為楚國的物資轉運提供方便,支持代軍對秦作戰,但要和秦國徹底翻臉,齊王建還拿不出這樣的勇氣來,在公事麵上,齊國卻從來沒有和代郡、楚國結成同盟的意思,依然保持著與秦國交好,與列國友善的國策。
其實齊王建的心裏也有自己的打算,齊國在表麵上仍然和各國交好,但在暗中支助代郡抵抗,隻要代郡能夠擋住秦國,也就可以保證齊國的安全了。
結果齊王建當起縮頭烏龜,各國的使者也沒有辦法,淳於博和張良商議決定,暫時離開齊國,先到楚國去一趟,如果能夠先和楚國談好同盟的事情,再回齊國來,或許能夠給齊國施加壓力,迫使齊國加入同盟來。而田克臧也沒有別的辦法,隻好派長子田瞻隨淳於博、張良一起出使楚國。
楚國對於組成聯盟抗秦的態度,明顯要比齊國積極得多,這主要還是曆史的原因,自從秦國經商鞅變法強盛起來之後,楚國就一直被秦國壓著暴打,可謂是仇恨累累。雖然趙魏韓三國吃過秦國的虧並不比楚國少,但這三國偶爾還能找回一點場孑,趙國就不用說了,魏國在信陵君當政時,也曾兩次打敗秦國,而韓國雖然沒有單獨打敗過秦國,但跟在趙魏後麵,也撿過一些便易。
隻有楚國在與秦國的對抗當中,隻有吃虧的,還從來沒有占過一點便易,被秦國打得三易都城,東遷千餘裏,將楚國的發祥之地都丟了,就連國君楚懷王都被秦國所騙,自投羅網,客死在異鄉,因此楚國人對秦國的仇恨,可真不是一點半點,和後世的巴以之仇,也不呈多讓。在另一時空裏,楚國被秦國所滅之後,還喊出一句“楚雖三戶,滅秦必楚” 的口號。
盡管在楚國也有不少親秦的權貴世族,如昭、屈、景三族都主張和秦國交好,但卻不敢明名張膽的提出來,因此與代郡聯盟抗秦的事情,至少在表麵上無人敢反對,在幾年以前,親秦的昭、屈、景三族隻能以代郡勢力,與楚齊聯合,是欲借楚齊之力抗秦自保,並非為楚之利為由,反對和代郡結盟。
但經過大梁之戰、代秦之戰以後,證實代郡完全俱備抵抗秦國的實力,這一來昭、屈、景三族也就沒有足夠的理由勸阻楚王負當,拒絕組成三國同盟。再加上項氏一族的極力促成,因此淳於博和張良做為代郡的代表,來到楚國之後,也受到了楚王負當的熱烈接待。
不過提到將同盟上升到合縱,共同出兵進攻秦國時,楚王負當還是有一點猶豫,他到不是反對出兵攻秦,畢竟楚王負當也希望能夠收複楚國的舊都,中興楚國。不過合縱伐秦,也是一件大事,曆次合縱伐秦,楚國都頗為積極的參與,一度還擔任了合縱長。但合縱攻秦的效果卻並不理想,就是因為參與合縱的各國各懷鬼胎,還有的扯後腿,楚國當了合縱長不僅沒撈到什麽好處,反而還吃了不少虧,不僅要擔付大量的軍費,還遭遇秦國的強烈報複。直到信陵君出世,組織了兩次合縱伐秦,才取得勝利。不過那二次都是信陵君的個人威望和能力,並沒楚國什麽事。
因此楚王負當對於再次組成合縱伐秦,還是有些拿不定主意,主要是怕再吃虧,畢竟現在的楚國可經不起拆騰了。而昭、屈、景三族則是以齊國還沒有同意加入合縱為由,力勸楚王負當不要輕易決定。
當然,這樣的意見也並不是沒有道理,因為代楚之間並沒有領土直接接壤,必須要通過齊國來聯絡,因此如果齊國拒絕加入合縱,那麽隻有代楚兩方組成的合縱,也就沒有多少實質的意思。
於是楚王負當招見代齊兩國的使臣,表示隻要齊國同意加入合縱,那麽楚國也願加入,但如果齊國不表態或拒絕加入合縱,那麽楚國也不會加入合縱。而對楚王負當的態度,一力促進三國同盟合縱的項氏對此也沒有異議。而是建議楚王負當再向齊國派出使臣,力爭促成齊國同意,組成合縱。
不過楚王負當對兩國的使臣仍然十分禮遇,不僅以隆重的禮節代齊使臣離開楚國,同時還增送給他們許多禮物。
一行人又回到齊國的都城臨淄,而就在這時,淳於博和張良收到了代郡的消息,得知高原打算稱王,因此現在兩人的任務是要讓齊楚兩國承認高原稱王,而組成三國同盟合縱,隻能先放一放。
於是淳於博和張良首先與楚國的使臣項棟商議,項棟對高原稱王到沒有反對意見,而且他認為高原早就應該稱王了。同時也表示自己馬上就回楚國去,說服楚王負當,向靈壽派出使者,慶賀高原稱王。
而楚國國內,對於高原稱王的舉動到並沒有多少反對意見,一來是因為楚國的文化和其他各國的文化有些不同,受傳統影響較小,在春秋時代,楚國就己經稱王了,因此高原稱王,在楚王看來,並沒有什麽不妥;二來是現在楚國有求於高原,畢竟隻有高原才有能力抵擋秦軍,楚國可不想在這些虛禮方麵得罪高原。
楚王負當立刻決定,派項棟、項梁兄弟為使臣,攜帶著國書,組織使團,出使靈壽,慶賀高原稱王,並且還準備了大量貴重的禮物。另外還命令楚國的附庸小國都派出使者,隨楚國的使團一起出行。
這幾年來,代郡的紙、書等商品也有不少流入到楚國市場,引起了楚國商人的注意力,另外還有一些楚國人對高原的傳奇經曆感興趣,都想借這次高原稱王的機會,到靈壽去一趟。因此有不少楚國的世族豪強都要求加入使團,到靈壽觀禮。
不過舉行這些稱王、即位的儀式大典,到場的人觀禮的人當然是越多越好,因此項棟、項梁兄弟也沒有拒絕,隻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就組成了一個超過千人的龐大使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