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向軍邀請
一夜無話,兩人之間的關係比之以前,更顯得疏遠。楊再新感歎著,與立柱之間的關係終究是要分開。回想著兩年的婚姻,其實,最初的感情確實沒什麽基礎,之所以走到一起,不過是為了過日子。如今,彼此覺得日子不好過,那就分開吧。
這時候,也不是立即做選擇的時候,楊再新是不願意先來提這個問題的。
早餐之後,楊再新準備回雙溝村,這次回家的目的已經達到,留在縣裏也沒什麽意思。向軍卻打電話來,楊再新說,“向哥好,有什麽事?”
“楊主任,不急著回村吧。上午陪我到村裏走走,怎麽樣?”
“行啊,我也去看看其他村的情況。”知道向軍可能是帶自己到其他村看扶貧工作,楊再新樂意走一走。有對比,才有動力。
如果說橫折縣的扶貧工作沒什麽效果,那也不客觀,實際上,有些村還是做了一些項目。比如說種茶,全縣總麵積有幾萬畝,產出當然遠比預料的要差,但也有兩三個村的情況比較好。另外,大棚養殖、大棚種植都是目前比較成熟的技術,橫折縣的人雖說對技術掌握比較少,但直接引進來,也有成功的例子。
長宜村離縣城不足五公裏,地勢平坦,有一塊土地十幾畝都是比較好的耕地。之前,這塊地用來種植水稻,但水流有些短缺,使得這塊良田沒能充分發揮效益。
如今,從山的另一邊引入溪水,抽水灌溉,成本雖說不小,但比起之前,這塊地利用率則有很大變化。村裏將這塊地完全改裝成大棚蔬菜基地,對縣城蔬菜提供大量材料。
與向軍匯合,另外還有兩女幹部,一車人說說笑笑地去長宜村。村裏早有村幹在路邊等,還有這個村的包村幹部也到來。這是橫折縣最典型的扶貧脫貧點,當初縣裏選擇長宜村也是有意要為縣裏選專業一個點,用作宣傳語臉麵。
一個縣做工作,總要有拿得出手的典型,這樣,領導們到市裏開會,才不至於每次都丟麵子。
對楊再新的身份,下麵的人也不知情,甚至很多人都不認識他。之前,跟在章童俊身邊做事,雖說也經常下鄉下村,但人們的注意力都在領導身上,對秘書之有一些人會留意、關注。這時候,到長宜村來,向軍隻是介紹他為楊主任,其他人也不多問。
進村裏,先在村部座談,這也是一定的程序,長宜村這邊早有老練的接待模式。介紹村裏這些年來的工作,投入、收益,每年的淨增價值,特產,取得的榮譽等等呢個,這些東西楊再新之前也得到不少材料。也到過這裏,隻是,這次過來雖說是陪向軍的,但角度已經不同,關注的是大棚操作與營運。
隨後到大棚裏看,大棚分為好幾塊。蔬菜這一塊,就有利用土地種植的、利用營養液做無土栽植的。技術含量不一樣,收益與投入也不一樣。楊再新再想,如果雙溝村也做大棚,有多少競爭力?
長宜村能夠做好這個大棚,除了有地塊這樣的先決條件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那就是離縣城很近。種植的蔬菜可對菜販子進行批發,自己配送等模式,可對雙溝村而言就不可能這樣操作。
反季節的蔬菜,目前是種植熱門,也是收益比較好的。這需要有較好的地塊、更要便利的交通。雙溝村兩者優勢都不存在,可村裏也有自己的優勢。
比如水、山地、坡穀等,大量閑置,如果做養殖或種植,利用大棚的條件,真找不到一條路子?看了長宜村的大棚,楊再新也是有感覺,要給雙溝村尋找一條出路,終究要找到適合雙溝村優勢的項目。
在長宜村吃飯,聽村裏人介紹情況,楊正新說,“向哥,雙溝村兩條深溝水汽充裕,沿途開發茶葉種植是不是可行?”
“這個要請專家來認證,不同品種的茶葉,對地質隊要求有所不同,我也不敢斷定。不過,你這說法,確實值得去推動這個事情。”向軍說。
“找人考察?”楊再新也明白,如果雙溝村兩條河溝岸沿的山坡適合種茶,那必須要有足夠的資金投入開發,規模也會很大。雙溝村肯定拿不下這樣的項目。
“真適合種植茶葉,隻要有價值,也不愁拉不到投資。如今的資本並不少,這些資本也希望找到好的項目來做。”對向軍這個說法,楊再新是理解的,之前,也聽章童俊說過多次。
“到省裏找人來考察?”楊再新說,對這方麵的工作,他以前雖有了解但並不像向軍那樣熟悉。
“楊主任,這個事情可不容易,畢竟專家也不可能隨叫隨到,他們忙。要請人來實地考察,首先就要做好準備,搜集翔實的地質資料,地形地貌,土壤情況等等,有紮實的準備,做到對具體地方了解,預判,如果真的可能性大,再請專家,才是可能的事。”
“多謝向哥,我知道該做什麽了。”楊再新說,“雙溝村的兩條河溝,有非常優質的自然景觀,同時,一些坡段又適合種植。回到村裏,我們開始做準備資料,既希望與景點開發,也從種植的角度來考察。”
“我覺得,隻要適應地方,總之能夠找到好的項目。”向軍笑著說。
一直以來,橫折縣的發展速度都不快,更多的就是缺少一些踏實做事的人。當然,行政口的根本平時的根本都很忙,應付自己的工作將時間大量擠占掉。而多數的人在工作上,也是迎合上麵領導,將領導交待的工作做好,甚至是應對得好,也就完成任務。
行政口工作的檢查,方方麵麵太多,各種資料會讓人忙於奔波,很多情況下都是用原有材料進行修改,或在往樓上複製修整,交差了事。這樣的大環境下,要做一些實際的事情確實不容易,大多數的人適應了應付交差,也形成一種思維定勢,這是懶政。
這種情況,楊再新也明白,卻不是誰想整頓工作作風就能夠根除的,壞風氣一旦形成,便深入人的思想與習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