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黃天之世> 第八百八十二章:進軍

第八百八十二章:進軍

  彭城地處淮水的支流泗水的下游南面,臨水而建。

  轄內溪流縱橫交錯,湖沼星羅棋布。

  彭城的地形雖然主要以平原為主,平原的面積佔據了八成以上,但是周圍也遍布著不少的小山。

  在彭城的北東南三面皆有山嶺作為屏障,周邊有九里山、雲龍山、韓山等大大小小八十多個山頭,只有西面地勢較為平坦,但引淮水支流之水為護城河,使得彭城在軍事上易守難攻。

  這八十多個大小山頭之中,最為最為重要的山頭無疑是處於九里山。

  歷代進攻和堅守彭城的戰鬥大多是圍繞著九里山展開的。

  歷史上,劉邦聯合韓、魏等諸侯軍隊五十六萬大軍,東向伐楚,佔領彭城。

  項羽聞訊后,親率三萬精兵南下回擊,正是在九里山前大敗漢軍,一舉奪回彭城。

  打的劉邦丟盔棄甲而逃,連親生父親都被丟在半路上了。

  聚陽正是九里山前方的中轉戰所在的地方地名,此地狀若一條蜿蜒的虯龍,背靠九里山,易守難攻,歷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

  孫靜往這裡分出駐防此處,正是紀靈所帶的兗州兵。

  紀靈麾下的兗州兵經驗豐富,戰力並不弱,同時孫靜還分出了部分的豫州兵進駐九里山,以為策應。

  不過雖然有山嶺作為屏障,彭城的地形實際上還是主要以平原為主,平原的面積佔據了九成以上。

  不過就算是平原也有起伏,並非平常人所想象的那種一望無際的草原,彭城平原地勢由西北向東南逐步降低。

  彭城北面算是丘陵地帶,地勢較高,南北交通通常繞行丘陵西部邊緣一帶。

  彭城西南面六里處,山嶺和原野之上布滿漢軍的營壘,這裡正是漢軍的西南大營。

  這裡聚集的是漢軍最為精銳的部曲,主要是由劉協帶來的禁軍以及荊州軍。

  西南漢軍大營並非是一座巨大的營地,而是由大量的小營地分散開來的營地組成的巨型營地。

  一眼望去,旌旗如海,城寨如雲,綿延起伏、一望無際。

  各營各寨相互連接,彼此並不孤立,一路蜿蜒,一直連接到彭城和九里山兩處地方。

  各處的漢軍營壘的四周皆是被築起了高牆,立上了拒馬,放下了障礙。

  漢軍的營壘一營連著一營,連綿不絕、幾無間隔,猶如刺蝟一般使得猛獸難以下口。

  其營壘分佈看似雖亂,但實則亂中有序,設計的其為巧妙。

  無論敵軍從何處進攻,都將會同時遭受兩處以上營壘軍兵的進攻。

  在漢軍營壘之上,一輛輛強弩車林立於牆頭,一隊隊漢軍弓手站在其上,皆是嚴陣以待。

  在最外層的漢軍營壘營牆之後,擺放著巨型的拋車。

  營壘之中,土丘林立,蜿蜒起伏,地勢複雜,就算是攻入其中,也需要花費一番手腳,付出更多的代價才能佔據整處營地。

  身穿著甲胄,肩扛著長槍的漢軍巡邏軍士邁著整齊的步伐,沿著規劃好的巡邏路線緩步前行,維持著營地的治安,同時保護著營地的安全。

  普通的軍卒皆是在本什的軍帳附近活動,有人在仔細的打磨著所持的兵刃,也有人在檢查甲胄是否堅固,還有人在檢查著弩機和弓箭是否堪用,清點著箭矢的數量。

  所有人都在忙著自己的事情,不過就算如此,營地之中卻並不喧嘩,交談的人都是低聲交談,沒有大呼小叫,高聲呼喊的舉措。

  孫靜神色凝重,帶著數名親衛向著正前方青幕軍帳緩步走去。

  彭城以東的烽火台也點燃了烽火,他也已經收到了來自呂縣的消息。

  沒有等到開春,風雪只是稍微減弱,明軍便已經是離開了下邳,向著彭城一路行進而來。

  許安親領大軍六萬出下邳,絲毫沒有遮掩旗號的意思。

  前線斥候探明旗號之後稟報。

  呂布、徐晃、何曼、張遼、張揚、馬騰、麹義等一眾重號將軍盡皆隨行,許安留下了龔都坐鎮徐州。

  顏良、文丑、龐德、馬超、太史慈、趙雲等明軍的一眾有名的將校也是隨軍而動,可謂是精銳盡出。

  這些信息明軍根本沒有絲毫遮掩,甚至是有意讓漢軍的斥候發現。

  孫靜很明白許安此舉的含義,許安就是想要打擊他們的士氣,先聲奪人,在氣勢之上佔據優勢。

  而許安這樣也確實達成了目的,明軍猶如一座大山一般壓在眾人的心頭,壓得所有的漢軍軍將都難以喘過氣來。

  就算是孫靜明白,這一戰的目的並非是和明軍決戰,而是拖延明軍,用水師奪回淮水的控制權。

  但是就算是如此,面對著明軍,孫靜仍然感覺自己肩上的擔子極為沉重。

  他們的對手是明軍,幾乎戰無不勝的明軍……

  要面對的將校,則是呂布、徐晃等一眾立下了赫赫戰功的當世名將。

  而除此之外,許安親自領軍帶來的壓力更甚於此前兩者。

  許安用兵之法並非什麼是密聞機要,無非在於以正合,以奇勝。

  原先許安只不過精於兵陰陽一道,但是後面卻納百家之所長,兵家四勢但有涉獵。

  繁陽一戰,皇甫嵩、孫堅戰死,許安也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當世兵家第一人。

  而這一名號,在青徐之戰之後更為鞏固。

  許安的名字傳來,戰事未起,士氣便已經是降低了一截,很多人甚至對於前景都不看好。

  所有人都清楚許安用兵謹慎,不動則已,動如雷霆,以雷霆萬鈞之勢,長驅直入,一舉破敵。

  但是卻沒有任何人能夠擋得住明軍的攻勢。

  韓遂沒有擋住,董卓也沒有擋住,劉焉也沒有擋住,甚至於皇甫嵩和孫堅兩人也沒有算到。

  孫靜神色陰沉,他對於即將到來的彭城之戰,根本沒有一點的底氣,哪怕是就憑藉著營壘固守,他也不認為真的能夠擋住明軍進攻的步伐。

  歷來軍隊通報戰功,總是喜歡誇大敵人的損失,縮小己方的傷亡。

  但是明庭向來都是沒有誇大也沒有縮小。

  因為每一個陣亡軍卒都要被刻到紀念碑之上,送往太平觀內,而每一個殺敵都是軍功,都要記下,仔細勘驗。

  繁陽之戰,明軍的傷亡並不大,甚至可以說是極小。

  戰報詳細的寫著交戰之時的情景,明軍遠道而來正面擊潰了皇甫嵩所帶領的留守漢軍。

  皇甫嵩軍被擊潰之後,攻入繁陽的漢軍在孫堅的帶領之下背城而戰,同樣被明軍正面擊潰,土崩瓦解。

  皇甫嵩和孫堅麾下的精銳軍將幾乎全滅,而明軍的傷亡卻是微乎其微,足以見明軍的戰力恐怖。

  而青州之役、曹操帶領著三萬八千人的大軍以有心算無心圍剿調入包圍網的五千明軍騎兵,竟然反而被殺傷數千人,甚至等到許安帶領援兵趕到,最終功敗垂成。

  如今聚集在彭城的軍隊看起來人數雖多,但是他孫靜並非是韓信,對於兵員並是多多益善,他沒有能力指揮如此龐大的軍隊,只能夠採用這種結呆寨、打硬仗的方法。

  二十萬大軍之中能夠被稱之為精銳,也就差不多六萬人,孫靜甚至感覺,他麾下這六萬人,大部分軍卒的素質只怕是和明軍序列之中的守備軍相當,甚至還達不到軍區正兵的水平。

  不過他們盔甲武器倒是一個加分項,戰力應該能夠勉強和明國軍區正兵持平,但是能夠達到明軍武卒和銳士同一水平的軍卒卻是少之又少。

  呂縣距離彭城有八十餘里的距離,這個距離說遠不遠,說近不近。

  依照明軍的行軍速度,就算是冬天行軍稍微緩慢,但是也只要兩日便至,騎兵的行軍速度則是更快。

  遠方點起的三股烽火燃起,正是代表著明軍主力出現的消息。

  明軍的先鋒騎兵已經是出現在了彭城的東南,並且紮下了營寨,佔據了東部的幾處丘陵和山麓。

  這一戰,真的算是漢庭的傾國之戰,劉協在各地徵集戰馬,東拼西湊,從各世家的手中得到了不少的馬匹,竟然也湊出了四千餘匹勉強算的上是戰馬的馬匹,充作騎兵,以為斥候和先驅。

  但是這些騎兵的戰力卻是相差於明軍騎兵多矣。

  明軍的騎兵一出現在彭城的戰場,漢軍的騎兵便被盡數驅逐,只能在營地周圍活動。

  明軍所佔據的地方沒有出乎孫靜的預料,明軍自東向西進攻,最好的紮營地點便是東部的丘陵山地,依靠山嶺和河流屯兵,不僅有防守的地利,還便於取水取柴。

  東部丘陵地帶和那些山頭,孫靜選擇了主動放棄。

  雖然其也算是易守難攻,但是這個易守難攻是相對於西面進攻東面,而自東面進攻,彭城東部這一地帶算不上什麼好地方。

  這一地帶的南部是沃野,擁有著騎兵優勢的明軍可以輕而易舉取道南面,將其圍困在東部丘陵地帶,一舉殲滅。

  所以孫靜直接選擇了放棄這裡守衛,而是轉而守衛西南的山嶺,和北部的彭城、九里山三點連成一線作為防守。

  既然無法決定明軍在何時進攻,如何進攻,那麼起碼將戰爭的設定的權掌握在手中。

  孫靜所設立的戰場,就是這連成一線的三點,以及東部和西部這些山頭中央的平原地帶。

  明軍要想攻入彭城,必須要先離開營地,通過這兩地之間的曠野。

  而佔據著山頭的漢軍則可以據高臨下,將明軍的舉動看得一清二楚,從而掌握戰局的先機,及時做出應變。

  回過神來之時,孫靜已經走到了距離青幕軍帳不足三十步的地方。徐州中部和東部存在少數丘陵山地。

  火紅的大纛旗樹立在青幕軍帳的前方,在已經減弱了的飄雪中隨風飛舞,獵獵而動。

  大纛旗雖高,但是比起其旁邊的華蓋卻是仍舊遜色不少,就在其旁,還立著一桿高達十丈的十二重五彩華蓋,

  帳外無數甲士林立,他們的衣著統一,盔插翎羽,身披重甲,罩袍束帶,按刀而立,四下戒嚴,各路皆設關卡。

  所有進出營地的人員皆要解下佩刀和所攜帶的兵刃,才會被放入軍帳之中。

  這頂青幕軍帳里正是西南漢軍大營的中軍大帳,而坐鎮中軍,統管全軍之人,正是當今的天子!

  孫靜深吸了一口氣,通過了路卡,向著中軍大帳之內走去。

  孫靜剛一走入軍帳便吸引了軍帳之中一眾軍將的注意,所有的目光齊刷刷的落在了他的身上。

  劉協身穿金甲,罩袍束帶,渾身火紅,坐於大帳首座,從容有度,威嚴有加,英武不凡。

  他的目光也隨著眾人的一樣,落在了走入大帳之中的孫靜身上。

  「明軍前鋒已至東山,其中軍、后軍正順著官道進駐東山,自我軍營地望塔之上,可以望見全局情勢。」

  劉協神色微凝,按劍起身,踏下了首座。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諸位將軍隨朕一同前往望台,我還沒有見過明軍的軍勢,正好見識一番。」

  劉協的聲音堅定而有力,他雖還沒有及冠,但是早已經度過了變聲期,其身形因為沒有懈怠於鍛煉的原因也頗為健壯且高大,甚至要高於很多的將校,更為其添了幾分威勢。

  「諾。」

  眾將應諾,跟隨著劉協走出了大帳。

  身穿著重甲的王越的就跟隨在劉協的近側,一眾頂盔摜甲的羽林衛盡忠職守,伴隨左右。

  望台所設之地正在大帳的東北方不遠處,相比於平昌的瞭望塔來說,這裡更為廣闊,也更為高大,能夠容納的人員也更多。

  劉協帶著一眾將校登上瞭望台,卻絲毫沒有趕到擁擠。

  雪花紛紛揚揚,但是卻並不太過於影響視線。

  劉協靠近瞭望台的欄杆,向著東方望去。

  視野之中,十多股上百人的明軍騎兵在曠野之上賓士往來,肆無忌憚.

  就在東部的丘陵和山地之間,兩支規模超過三千人的騎兵大陣一左一右,立於雪地之上。

  暗沉的天空之下,赭黃色的旌旗和滿地的白雪相互交映在一起,傳遞出強烈的視覺刺激,空氣之中瀰漫出一股肅殺之氣。

  東部的丘陵和山頭有黃點在閃爍,明軍的先鋒已經佔據了這些地方,他們正在清查著是否殘存著危險。

  而在東方的更遠處,無數赭黃色的旌旗正在寒風之中招展,無數身穿著赭黃色衣袍的明軍軍卒正冒著風雪,向著前方邁進。

  一隊連著一隊,一陣接著一陣,彷佛無窮無盡一般,不斷湧來。

  赭黃色的汪洋淹沒了一般淹沒了劉協的整個視野,漫山遍野儘是招展著的赭黃色旌旗。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