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祝老是幹啥的
一坐下祝老就說道:“小胡啊,你不用擔心,我給你做個見證。這事你是見義勇為。”
胡楊趕緊說道:“先謝謝您。其實我現在也有點後怕,剛才的確是有點衝動了。”
一聽胡楊特意強調了衝動,祝老立刻就明白了他的意思。心裏不由得又對胡楊高看了幾分。
好勇鬥狠的年輕人他見得多了。但這樣幾分鍾前才剛剛一腳把人踹吐了,幾分鍾後就能冷靜下來的,可真的不多見。
老一代人都認為,成大事的人都要有城府。有城府的標誌在很多人看來,就是喜怒不形於色,就是對情緒的控製能力。
托那些醉酒衙內的福,今天餐車的早餐時間提前了兩個小時。乘務員沒辦法拒絕這些早起乘客,因為他們剛剛什麽都沒有做,所以現在就必須要做點什麽。
軟臥餐車是有菜單的。早餐可選的雖然不多,但有牛奶、咖啡還有麵包。隻需要用現金購買,而且不限量。
祝老很客氣的表示這一頓要他請客。胡楊也沒跟他客氣,但說好了中午那頓要他來。
看了一眼裝在布袋裏的咖啡粉,胡楊就放棄了嚐試的想法。老老實實的牛奶咖啡火腿腸。
祝老主要發出了邀請,哪怕就是一頓簡單的早飯,可飯局的氣氛就得由他們一方負責。
就坐之後最先開口的是祝芷雲:“戚揚大哥,你們華夏科技是做什麽的?搞科研的嗎?”
戚揚秉承著一貫的風格言簡意賅:“科技公司。”
胡楊聽到這個回答在心裏暗笑。也真難為戚揚能立刻想到這個答案。這個問題要是問他,胡楊還真沒法立刻想出一個合適的答案。
在胡楊心裏,華夏科技要做的事太多了。真的很難用一兩句話概括。這個問題在胡楊腦子裏轉了幾圈之後,他發現還真就是科技公司這個答案是最靠譜的。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雖然胡楊很滿意這個答案,但顯然祝芷雲並不滿意,她繼續問道:“科技是那個方向呢?”
戚揚繼續延續他極簡風格:“工業。”停頓了片刻,他又加上了“領域”兩個字。
工業領域也是一個很大的範圍,估計這位祝芷雲同學還是不會滿意。雖然很想看看在被追問下回答不出的窘樣,但慎重思考之後胡楊還決定插進這個話題之中。
胡楊說道:“祝同學是學什麽專業的?”
祝芷雲的眼神終於離開了戚揚.……一下下:“國際政治係,大三。這次是為了寫一個論文和爺爺出來長長見識。你們呢?這是出差嗎?”
胡楊笑著說道:“還真是出差。華夏科技的總公司在北京。我們公司在丹東有分公司。工作告一段落我們倆回北京述職。”
祝老說道:“華夏.……我記得好像在招商引資名單上看到過一個名字,華夏農機是你們公司嗎?”
胡楊很刻意的拍了一個小馬屁:“祝老記憶力真好。沒錯,華夏農機就是我們公司的丹東分公司。這次我們過來是為了給產品做結構調整。”
祝芷雲又看向戚揚:“產品..結構……調整,戚揚同誌這是什麽意思啊?”
戚揚卻說道:“這個問題還是讓胡楊同誌來解釋。”
胡楊立刻接過話頭:“簡單來說,就是原本我們有甲乙兩種產品。現在加入了丙。所以要相應減少甲乙的產量。”
祝芷雲疑惑道:“就這麽簡單?”
胡楊說道:“理論上的確不複雜。”
祝老這時接口道:“但實際執行的過程中,需要解決很多問題才行,對吧。”
胡楊笑著點頭:“當然,理論到實際都要有這個過程。一定會遇到問題。”
“為什麽說一定呢?理論不就是從實際中總結出來嗎?從實際中來,再回到實際中,就算有些情況下會遇到問題也不能說一定吧。”
胡楊一點都不奇怪,這個大學的還沒畢業的姑娘會有這樣的認識。因為這是很多人工作了十幾二十年的人也會有的錯覺。
理論和實踐不是一回事,這大家都知道。但理論高於實踐這個看法是有問題的。
從實際的實踐中總結出的理論,並不高於實踐。理論的存在是為了更好的總結和研究實際實踐中的問題。這兩者的關係並不存在上下。
這種認識其實在二三十年後,也並不算是一個常識。胡楊也是有次偶爾聽了一次辯論,才get到了這個觀點。
胡楊說道:“理論是從實際歸納總結出來,但理論永遠都隻是無限靠近的實際,但同樣永遠無法完全代表實際。”
祝芷雲下意識的想要反駁,卻好像找不到什麽好的說辭,隻能求助的看向自己爺爺:“爺爺你覺得他說的對嗎?”
祝老思索了片刻之後才說道:“這個看法我好像也是第一次聽。但細想一下好像還真有幾分道理。小胡你這是自己想出來的?”
胡楊說道:“那還真不是。我也是在書上看到的。因為語言有局限性的,所以任何用語言描述的客觀事實都無法100%反映客觀事物,隻能做到無限接近。”
無限接近卻永遠無法達到100%。
這句話讓桌上的幾個人,都在心裏反複琢磨了幾遍。非黑即白的思想,或者叫二元論,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國人的主流思想。
胡楊這種說法,從本質上就否認了二元論。至少在1985年年末的現在,這還是一種很新的思想。
典型思想就是要麽好,要麽壞。要麽黑,要麽白。要麽100,要麽就是0。這種觀點是有曆史性的。在特定的曆史時期,這能幫助我們更清楚的分清敵我。但顯然,時代變了,有些東西也要跟著變。
祝老問胡楊:“小胡看的是什麽書,書名還記得嗎?”
按照慣例,胡楊再一次把鍋甩給了外國雜誌。
胡楊說道:“是國外的雜誌,具體期刊號我還真記不住了。”
祝老有些驚訝的說道:“國外雜誌?小胡還動外文啊。”
胡楊謙虛的說道:“能看懂一點英文。”
祝老表揚道:“小夥子,不簡單啊。”
胡楊繼續謙虛道:“當兵的時候,跟駐地旁邊的英文老師學過一點。”
祝老說道:“不用謙虛。我這個孫女,高中就開始學英語。現在都是大三了也不敢說能看懂原文雜誌。小胡你……今年多大?”
胡楊老實回答:“過了年就二十了。”
祝老看向自己孫女:“你看小胡才二十歲,學問見識都比你強。這下知道人外人有人天外有天了吧。”
這是長輩教育孩子的標準句式。胡楊很不討喜的成為了別人家的孩子。
可沒想到祝芷雲卻是不吃這套的。她一仰頭說道:“這個道理我早就知道。我們人大有很多厲害的學長學姐,都是天才人物。”
在斜了胡楊一眼之後,祝芷雲突然問道:“戚揚同誌今年多大啊?我二十二歲。”
這一刻,胡楊似乎從祝老的眼神中讀出了求助的意思。
胡楊立刻換了一個火候已經差不多的新話題:“祝老,請問您是做什麽工作的?方便透露嗎?”
話一出口,明顯看出祝老是鬆了一口氣的。兩人立刻交換了一個有默契的眼神。這一刻開始,祝老真的開始喜歡這個小夥子了。
不問不知道,一問還真嚇一跳。也怪不得老人家一直這麽避諱自己的工作不提。
政策研究室。一聽名字就是直屬機構。一句話概括,就是最高的智囊機構。
除了政策研究室之外,還有兩個相似的部門機構,一個是國務院研究室,另一個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
這兩個都是近期才設置的新機構部門。成立時間分別是80年和81年。主要都是針對改革開放之後的新形勢做出評估和預測,並為領導層提供建議和意見。
政策研究室的曆史就長了。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三十年代。這個機構直接對最高領導層負責,那個敏感程度就不用說了。
同樣一句話概括,就是能不問就一個字都不要問,除非他自己願意說。
或許是為了讓自己的孫女能少說幾句,也可能是已經吃飽了。反正祝老打開了話匣子。
祝老是吉林人,也是東北老鄉。這次下來是對東北三省的工業和經濟情況進行 調研。
改革開放已經六個年頭,東北和西北的發展都明顯落後於沿海地區。調研的內容主要就是給東北把脈,能找到問題才能解決問題。
作為“過來人”他知道東北的問題,並沒有被解決。不僅是東北的發展問題,西北的問題也同樣沒有被解決。
可能是因為東北的情況還是要比西北稍微好一點。而相比之下,國家對西北的關注和投入都要超過東北。2010年前後,開發大西北進入了高潮。
國家給錢、給政策、給人才。
投入、撥款、扶植、開發、建設.……
打開主要媒體,與大西北相關全都是這些關鍵字。
而同時期的東北地區,每年人口淨流出都在逐年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