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輕小說の>老上海的魔都鍾聲> 第二十章 大本鍾的前世今生

第二十章 大本鍾的前世今生

  上海灘的三角洲河畔的上海大鍾,是模仿英國大本鍾建造的,上海地標性建築,也就是說,最開始有關大本鍾的故事,起源於英國,而上海在清朝直至新中國成立以來,有幾十年的時間,是部分作為英國殖民地存在的形態,而同理,在曾經的老上海,也存在著類似英國大本鍾一類的建築。


  當年的中國社會,在經曆了西方文化的衝擊和融合之後,現代的上海人在麵對問題的時候,多了很多的思路和行為方式來解決問題。


  而在那個國家風雨飄搖的年代,東西方文化的接觸和衝撞,給海派文學帶來了新的思維方式的同時,也讓中國五千年來的文化得到了更科學的進化方法。


  在經濟發展初期,西方文明對於傳統中國文化之間的碰撞和衝擊,讓剛剛覺醒的中國人在經濟上以及人文上,給予了巨大的衝擊和教訓。


  建國以前,屹立在上海外灘的,上海時鍾,與英國的大本鍾似乎有著模仿和另外一層警醒國人的作用。


  從清朝時期進口歐洲的,畫有油畫風格的瓷器,到雲南茶廠新摘的紅茶,這些進口歐洲的中國貨品,既凸顯了中國風格,又展示了中西方文化衝擊下的中間產物。


  成熟的中國瓷器製造,在與歐洲的文明相接觸的同時,無論是歐洲美學對於中國美學的認可,還是中國美學對於西方美學的學習和改良,文化的衝擊,體現在瓷器的製造業上。


  在上世紀,無論是西方文化還是東方文化,都經曆了蘇醒,和爆發式發展的時代。


  過去一個世紀,上海作為中國貨物的港口,大量的來自中國景德鎮的陶器和雲南的茶葉,在清末的貿易活動中,從歐美進口了大量的白銀。


  而由於大量進口中國瓷器以及茶葉,歐洲國家的國庫甚至出現了財政赤字以及虧空,為了彌補經濟上虧空,戰爭發動了起來。從古至今,戰爭的起因,與其說是種族的排斥和攻擊,倒不如說是最基本的原因,戰爭的發生,主要是因為經濟上的損失,西方列強利用戰爭,來彌補政府的財政赤字。


  發動戰爭的原因很多,從種族主義,到經濟開發,發戰爭財的國家,第一是因為他國的強大,第二是因為戰爭似乎是資本主義強國獲得經濟發展和擺脫經濟危機,最直接和便捷地獲取利益的方式。


  更多的政客依賴軍火商,以及軍隊的力量,使得他們在政壇上獲得一席之地。


  而販賣軍火似乎是資本盈利最簡單而便捷的手段。


  麵對軍火商對於戰爭迫切的獲利心態,人們的和平和生存似乎在經濟利益麵前,排到了末位。


  那些深處戰爭中水深火熱的人民,甚至十歲的孩子,就要上戰場,學習殺人,還要在小小年紀,在不懂政治的情況下,成為政治的犧牲品。


  而屹立在上海黃浦江上的大本鍾,也似乎是英國在上海的殖民時代的代表。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