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4章 大唐長安
看著手中的猴子,如來罵道:“你這個潑猴,從來不曾離開我的手掌。”
猴子說道:“你一個筋鬥雲去了天盡頭,見五根柱子,撐著一股青氣,我留個記號在那裏,你敢和我同去看嗎?”
如來說道:“不用去,你隻需低頭看看。”
猴子睜圓火眼金睛,低頭一看。
佛祖右手中指,寫著齊天大聖,到此一遊。
第二個記號,猴子也發現了。
猴子大吃一驚,說道:“怎麽會有這種事!我將此字寫在撐天柱子上,如何出現在他手指上?莫非他有未卜先知的法術?我不信,等我再去看看。”
說罷,猴子想縱身跳出,被佛祖翻掌一撲,被推出了西天門外。
如來佛祖將五指化作金、木、水、火、土五座聯山,喚名五行山。
就這樣,猴子被壓在了五指山下。
眾神與阿儺、迦葉見此,全都合掌稱揚道:“善哉,善哉!”
如來佛祖鎮壓了猴子,剛想帶著喚儺、迦葉回西方大雷音寺,就聽到天蓬和天佑走出靈霄寶殿說道:“請如來佛祖稍等,陛下大駕到此。”
佛祖聞言,回首看去。
果不其然,看見了玉帝的八景鸞輿,九光寶蓋。
白亦也走了出來。
若猴子知道,他被如來鎮壓的時候,他的師兄白亦就在淩霄寶殿中看著,有能力救他卻沒出手,不知他會有何感想。
玉帝走到如來的麵前,說道:“麻煩你了,如來,做的不錯,朕很滿意,在天庭停留一日吧,朕要做一場筵會奉謝諸仙。”
如來不敢推辭,隻能合掌謝道:“老僧承大天尊宣命來此,麻煩二字萬萬不甘,還是天尊與眾神洪福。”
如來看向了白亦,問道:“想必,這位就是白亦聖人吧?”
“然。”白亦對如來微微點了點頭。
白亦和如來聊了起來。
在這之後,白亦和如來還探討起了佛法。
另一邊,玉帝傳旨,即著雲部眾神,去請三清、四禦、五老、六司、七元、八極、九曜、十都、千真萬聖,來此赴會。
又命四大天師、九天仙女,大開玉京金闕、太玄寶宮、洞陽玉館,調設各班座位,安排龍肝鳳髓,玉液蟠桃。
這場筵會,叫安天大會,蟠桃會與之並到一起。
……
時間流轉,距猴子被鎮壓過去了四百多年。
在這四百多年的時間裏,白亦是經常帶著吃喝去看被壓在五行山下的猴子。
什麽?有人看著猴子,不讓別人靠近。
嗬嗬,那是對別人,對白亦沒人敢說什麽。
倒是猴子,跟白亦說過很多次,想讓白亦把他從五行山下放出來。
白亦自然沒有答應,他把猴子放出來,猴子還會跟唐僧去西天取經嗎?
白亦隻是跟猴子說,你命該如此,被五行山壓滿五百年後,會有一個從東土大唐前往西天取經的和尚,他會把你放出來,你就忍到那時吧!
……
這一日,觀音菩薩帶著木吒來了。
先是跟猴子聊了一會兒,之後觀音菩薩說出了到此的目的。
“我奉佛旨,上東土尋取經人去,從此經過,特留殘步看你。”
對此,猴子說道:“如來把我壓在此山,快五百了,不能脫身,萬望菩薩方便一二,放我老孫出來。”
白亦跟孫悟空說過,觀音菩薩就會來看他,目的是想讓他皈依佛門,隻要他答應,之後從這裏見過的東土大唐和尚,就會把他從五行山下放出來。
因此,觀音還沒有說出他到這來的真正目的,猴子心裏便清清楚楚了。
不過,盡管他知道,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他不願意被別人驅使。
觀音菩薩搖了搖頭,說道:“你這廝罪業深重,把你放出來,恐你又生禍害,反為不好。”
見空手套白狼不行,猴子直接表明了,說道:“菩薩,我已知悔了,我願意保那東土大唐和尚去西天取經。”
觀音菩薩聞此言,滿心歡喜。
她還沒說唐僧,猴子便主動提到了。
猴子是怎麽知道的,觀音菩薩想到了白亦。
在這四百多年裏,三界的神鬼仙佛是無人不知白亦聖人,觀音菩薩也沒少跟白亦打交道。
隨後,觀音對孫猴子說道:“聖經雲,出其言善,則千裏之外應之,出其言不善,則千裏之外適之,你既有此心,待東土大唐到西天取經的聖僧到此,他會放你出去,你做他的徒弟,秉教伽持,入我佛門,再修正果。”
說到這兒,觀音又說道:“既有善果,我與你起個法名。”
“我已有名了,叫做孫悟空。”
觀音又一喜,說道:“我前麵也有二人歸降,正是悟字排行,你今也是悟字,卻與他相合,甚好,甚好,也不需要再給你起法名了。”
見猴子誠心歸佛教,觀音沒有久留。
觀音與木吒離了此處,一直東去。
不出一日,來到了大唐的國都長安。
從雲中下來,觀音師徒二人變作兩個遊憎,入長安城裏,不知不覺到了晚上。
見街旁有一座土地廟祠,師徒二人走了進去,嚇得土地心慌,鬼兵膽戰,知道是觀音菩薩,連忙磕頭跪拜。
土地又急跑報與城隍,以及滿長安城各廟神抵,都來參見觀音菩薩。
“菩薩,恕眾神接遲之罪。”
觀音說道:“汝等不可走漏消息,我奉佛旨,特來此處尋訪取經人,借你廟宇,暫住幾日,待訪著真僧即回。”
在觀音和木吒來到長安城的第二天,白亦也到了長安城。
長安城,他來了不知多少次了。
在猴子被鎮壓到五行山下後,他經常出現在凡間。
西漢以後的新朝、東漢、三國,一直都隋朝,他都親眼見證過。
如今,已是唐朝,大唐太宗皇帝登基,改元貞觀,已登極十三年,歲在己巳,天下太平,八方進貢,四海稱臣。
現在這個時間線,唐僧還沒有出世。
不過,也用不了多久了。
觀音和木吒來長安城,想來就是看著金蟬子順利投胎轉世。
這一日,傳出招賢文榜,頒布天下,各府州縣,不拘軍民人等,但有讀書儒流,文義明暢,三場精通者,前赴長安應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