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章 幕後黑手
吳宇輝說的雖然是病句,可我相信在場的幾個人都聽懂了。
我也很好奇,其實上學時就知道“走婚”這習俗,當時宿舍裏的老五和老六還吵著要去土家族“做客”,親自體驗一下走婚的樂趣。
走婚是雲南省和四川省少數民族摩梭人的習俗,摩梭人除了少數因為要增加家庭勞動人口而娶妻或招婿外,基本上沒有結婚製度。
走婚是情投意合的男女通過男到女家走婚,維持感情與生養下一代走婚風俗的方式。
由於母係社會中由女性當家,因此所生下的小孩歸母家生養,生父會在滿月時公開舉辦宴席,承認彼此的血緣關係,避免發生同父亂套。
男性稱女情人為“阿夏”,女性稱男情人為“阿注”。
走婚是“母係”家庭中重要組成部分。成年男子“走婚”是一個傳宗接代繁衍後裔的途徑,隻是不同於其他民族夫婦長年生活在一起。
他們是日暮而聚,晨曉而歸,暮來晨去。
據說摩梭人走婚有兩種方式:一種叫“阿注”定居婚;一種叫“阿夏”異居婚。
當然,還流傳著一種更“自由”的走婚方式。
摩梭族的男子,如果看中了某個女生,且這個女生和她情投意合,該男子晚上就會騎著馬來到她的窗前,與她共度一宿。
但由於現在社會的發展,現在都是采用步行的方式,隻要這個女子愛慕這個男人,就會允許這個男人從窗子爬進來,並在窗前掛一個帽子表示在約會中不許別人打擾。
這裏需要稍微解釋一下,到了婚育年齡的女孩,其房間都在吊腳樓的二樓或三樓。
即便是女孩再喜歡男孩,也不能讓他從正門進入,而是必須爬窗戶。
這也是為了考驗男孩的體質,算起為後代健康設立一個關卡吧!
到了第二天,該男子在天亮前就要離開女子的房間,如果長輩們起來後還沒有離開,這是對長輩們的不尊重。
在長輩們沒醒來之前,該男子的離開可以從正門大搖大擺的出去。
如果生下孩子,隻有女方這邊撫養長大,並且跟隨母姓,作為自己家的孩子,這樣就能避免同父的情況的發生。
不管那種婚俗都得舉行一個古老的儀式,叫“藏巴啦”,意思是:敬灶神菩薩和拜祖宗。
在女方家舉行這個儀式,時間一般在半晚,不請客、不送禮,朋友們也不參加。
這個禮儀是由男方家請一證人把求婚者領到女方家,當然是男女青年早已有了感情了,不存在媒妁之言,母舅之命。
他們的母親及舅舅也了解和默認後才舉行,男方家根據自己的經濟狀況把帶來的禮品按規矩放在火塘上方鍋樁的平台上及經堂裏的神台上,向祖宗行禮,向鍋樁行禮,再向長輩及媽媽、舅舅、姐姐行禮,然後接受長輩們及姐妹們的祝福。
送去的禮品按尊長、老少各有一份。你的心上人“阿夏”必須按摩梭人裝飾,從頭到腳精心打扮。男方會得到女方精心用摩梭麻布親手織成有摩梭特色的花腰帶。
女方家決不會向男方家攤派錢物。
她們認為男女相愛是平等的,比什麽都重要,感情是摩梭人“走婚”的重要因素。
當證人向“阿夏”的母親、舅舅們交待完後,從此男女雙方就公開化了,“阿夏走婚”不請客,不操辦,這種古老的風俗又儉樸、又省事,整個儀式一個小時即可完成。
在外界總是有走婚即為一夜情的說法,其實這是完全錯誤的說法。
摩梭人是一個非常保守和淳樸的民族,走婚與我們的婚姻其實隻有一紙之差。
走婚都是建立在男女雙方彼此了解相愛的基礎上的。走婚絕非是一時的激情與衝動。在13歲成人禮後,摩梭人享有走婚的資格,但一般情況下即使有了心儀的對象,也要經過3年甚至更久的眉目傳情和對歌環節後,才可正式走婚。
在某種意義上走婚是一種一生都戀愛浪漫的婚姻方式,雖沒有一紙約束,但也關乎責任與愛情。
據我了解,真實的走婚習俗,發生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前,本質說,是種極具地域色彩的浪漫行為,隻是後來被部分小說亂用,亂編,改變了其味道,變得曖昧甚至邪。
苗族人也有走婚活動?我怎麽從來沒聽過!
中年男人朝吳宇輝笑了笑:“兩位女士沒法參加走婚月活動,這是寨規。”
小何擺了擺手:“不用!我們也沒這興趣!”
讓人沒想到的是,郝民圓似乎很有興趣,問了一大堆寨子裏的事。
這時候我才恍然大悟,原來郝民圓是了解苗人的巫蠱之術,估計是出發前,劉立衛交給的任務,他也曾向我透露過,懷疑黃河製藥廠和渤海製藥廠真正的幕後黑手,是個懂巫蠱之術的人。
郝民圓借著上廁所的空兒,悄悄提醒我,讓我一定入鄉隨俗,隻要不是太離譜,就按照他們要求做。
接下來,阿母喊來十來個女孩,個個手裏帶著寨裏特有的長袍衣裳和金銀首飾。
第一步先換衣服。
我被四個年輕女孩拉到間屋子裏。
屋內有一麵大銅鏡,桌子上擺著幾個雕刻著各種奇怪符號的小木盒子,每個盒子裏都透著淡淡的香味。
女孩也不說話,直接上手脫我衣服。
弄得我臉瞬間紅到耳根,趕緊主動把外套脫下來,遞過去。
四個女孩卻不以為然,其中一個接過衣服,另外仨人竟靠過來想繼續脫。
隻剩一件了啊!我趕緊雙手死死抓住:“這個就沒必要了吧!”
好不容易換好衣服,幾個人再次聚到一塊,彼此看了兩三秒鍾後,全都忍不住哈哈大笑起來。
“主人,先帶你們去參加宴會,走婚月的活動,今晚正式開始!”
宴會?
我的理解中,在中國所有宴會都是吃吃喝喝,心裏還挺期待的,迫切想嚐嚐苗寨的特色食物。
跟著中年男人來到另一個大院子裏,一進大門,便看到院子裏擺滿了桌子,擠了幾百個人。
視線掃到桌子上金屬盤裏的食物後,我隻覺得腸胃裏一陣翻江倒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