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巡河詭事> 第417章 三豐詭事

第417章 三豐詭事

  施耐庵原來是羅貫中鄰居的小孩,照此推算,羅貫中後來才收了他為徒。


  難道羅貫中不長命,所以徒弟施耐庵幫助他完成了夙願?或許還有另外一種可能——羅貫中已經把書寫好了,還沒等公諸於世,便撒手人寰,施耐庵知道這本書會大火,所以據為己有。


  真沒想到,這些原本隻記載於野史中的事,竟然有機會查明真相。


  不知不覺,倆人就這麽聊了差不多半個小時,聽到一旁群眾的咳嗽聲,我才恍然大悟——四周還有七八十個圍觀群眾。


  看看時間,已經上午十點半,一個隻有兩顆牙的老頭顫巍巍走到我倆身前:“這位英雄,眼看晌午頭了,我……我這就找人準備酒菜,要麽先去我家坐坐吧?”


  其他人也瞪著眼看著我,反倒讓我有些不好意了。


  原來這老頭是薛家村的村長,我知道大明朝還沒有村支書,村長為一村之首。


  跟著薛村長來到他家,後麵跟著一群街坊們。


  古代的房子十分簡陋,還真是“茅舍”,相對而言,村長家的還不錯,院子裏有個小涼亭,村長搶先幾步跑過去,用衣袖擦了擦其中個石凳。


  “偏遠鄉村環境差,恐有招待不周,這位……這位英雄隨便坐啊!”估計村長心裏依舊把我當作“神明”,所以語氣裏帶著緊張神情。


  我坐下,羅貫中坐到了我對麵,周圍聚集著十幾個街坊,所有人都咧著嘴看著我。


  別扭勁兒就別提了。


  一個小時後,兩個蒙著頭巾兒的婦女端上六盤菜,又拿來一壇子酒,村長忙給我倆倒上……又是一個多小時過去,羅貫中直接癱軟到地上,我也微微有些醉意。


  大明朝喝的可都是純糧食酒,好喝,還不上頭,我心裏想:在二十一世紀,這種酒想喝也喝不到。


  聊天過程中,我了解到很多明朝的趣事,有些和史書上記載的一樣,有的則出入很大。


  村長提到了張三豐,說張三豐年輕時就是附近村子的,父母雙亡後,開始一段時間靠打漁為生,村裏的房子塌了後,他幹脆住在了船上,聽說再後來他順著河一路向東,到了山東境內……晚上住在河邊的山洞裏……”


  聽到這裏,我心中“咯噔”了一下。


  “那現在呢?”


  老村子苦笑著搖了搖頭:“這個……這個,從朱棣皇帝開始,皇親貴族都在找他,據說連上一任皇帝武宗朱厚照都在找他,而且幾乎找了一輩子……聽說前幾年,有人在武夷山裏看到過個仙風道骨的老頭,根據描述,應該就是他。”


  又是武夷山?

  不知道是不是心裏作用,我一下子和老眼鏡說起的,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在武夷山境內發現的奇怪古墓群聯係了起來。


  脫口而問:“張三豐如果活到現在,年紀不小了吧?”


  老村長想了一下,才回道:“記得聽村裏的老人們說,建文帝時,張三豐就已經個人撐船,靠打漁衛生了,算算的話,如果……如果能活到現在,怎麽也有二百多歲……”


  二百歲?

  我下意識地咽了兩口唾沫。


  即便是二十一世紀,壽命能超過一百的也是鳳毛麟角,更何況是四百年前的大明朝呢?


  據我所知,除了上古時期,倒是真有個長壽的人——在一百多年前,清末民國初年的中醫中藥學者李慶遠是世界上著名的長壽老人,在世時間一共256年。


  當然這都是野史記載。


  李青雲100歲時(1777年)曾因在中醫中藥方麵的傑出成就,而獲朝廷的特別獎勵。這期間他曾接受過許多西方學者的來訪。李青雲一生娶過24個妻子,子孫滿堂。


  李生活習慣異於常人,不飲酒、不喝茶、不抽煙,吃飯定時定量,早睡早起;閑時閉目靜坐,兩手置於膝上,昂首挺胸,幾個小時一動也不動;左手蓄長指甲,常用小竹管套在手指上保護指甲,長至六寸左右即剪下置於木匣內保存。


  李死時有指甲殼一小匣;平時寡言少語,從不談及無關的話。別人問及年齡,僅答兩百多歲。究竟生於何朝、何年、何地?均無人知曉。他雖娶妻,但不同居,僅讓為其洗衣、煮飯而已。


  李擅長眼科和骨傷科,1820年雇用十四歲的少年向此陽為其挑藥擔,常年遊鄉治病,對富有人家收取高額藥費供養全家生活。李閑時常到高橋附近穿心店約人打牌,他每次都輸一百二十文左右,讓牌友贏夠當天飯食錢。


  李對人厚道,從不發怒,故鄰人多願與之相處,均尊稱他為李二老師(因曾有一個自稱是他哥哥的老人從上海來陳家場探望過他)。李青雲究竟有多大歲數?

  至今仍是個難解的謎。據現已經掌握的資料證明,李青雲至少有170歲無疑。李青雲來開縣後雇傭的挑藥擔子的少年向此陽,是現在住在長沙鎮李家灣人黎廣鬆的外公。


  生於1806年,活了九十三歲,死於1912年。那時,李青雲還健在。向此陽十四歲為李挑藥擔子,李當時像個五十多歲的老人,以此推算,至少活了170年。


  他自己也承認自己並不是出生於1677年而是1736年,也就是說他活了197歲。但在1930年時成都大學的教授胡忠謙發現了他的出生“證明”,他應該出生於1677年,當時的清朝廷還為他舉行了150歲和200歲的壽禮慶典。


  當然對於這個叫李青雲的,說什麽的都有,有人說這事純屬胡說,世上哪有活這麽長的……也有人說,這事靠譜,理由有二,一是李青雲生活年代距今挺近,而是關於他的生平事跡,十分詳細,甚至具體到了哪一年。


  說起張三豐,那可是個風雲人物。


  最早是從金庸武俠小說《倚天屠龍記》,俗家名字張君寶,小時候在少林寺跟著一個叫絕緣和尚的人長大,後來在武當山大徹大悟,創立了武當派……


  其實這些大部分都是金庸老先生杜撰的。


  真實的張三豐據野史記載是個瘋癲道士,有記錄的文字中,他在一百三四十歲後不知所蹤。


  綜合各類史料,大致可以確定,張三豐名全一,又名玄玄、通一,出生於1347年或者1348年。出生地一說在今天的遼寧黑山縣,一說在陝西寶雞,還有的說在福建邵武市。


  據稱,其人長相不凡,大耳朵大眼睛,“龜形鶴骨”,絡腮胡子像鋼絲一樣,頭上梳了個抓髻,喜歡在手中拿一方尺。無論寒暑,隻穿一件百衲衣,在黃河邊上四處遊逛,人送外號“張邋遢”。


  這張三豐平時不怎麽說話,但與之討論佛儒道三教,則侃侃而談,“專以道德仁義,忠孝為本,並無虛誕禍福、欺誑於人。所以心與神通、神與道一,事事皆有先見之理”。


  張三豐的神異之處有兩點。


  其一,他登山如履平地,隆冬季節躺在雪地裏也可以安眠。其身體素質,在普遍不得溫飽、體質孱弱的人群中顯得鶴立雞群。


  其二,史載朱棣繼位初,他在武當山建立了幾個據點,使其弟子丘玄清住在五龍,盧秋雲住在南岩,劉古泉、楊善登住在紫霄。自己則在展旗峰北設觀,名為遇真宮,又在黃土城建屋,名曰會仙館,令弟子周真得看守。


  可見其有些經營頭腦,若活到現在,一定不會輸給李一。


  但不知你是否注意到,張三豐生於十三世紀四十年代,建文帝初年他已經八九十歲了。這麽大年齡還能跑到深山中搞建設,著實令人驚歎。


  更令人驚奇的是,“明成祖朱棣庚午,(三豐)拂袖長往,不知所在”,張三豐一甩袖子走了,不知去了那裏。而此後不久,朝野上下掀起了一個尋找張三豐的熱潮。


  先是朱棣派人到武當山找張三豐,均不得見。有人說他可能去了山東青州的雲門山洞窟中。朱棣的馬仔們行色匆匆追到青州,根本沒看到什麽張三豐張四豐。


  朱棣找張三豐,據說是為了清理道教,“若能碰到張玄玄,就讓他來一趟,跟我談談”,找尋的心情還不是很迫切,屬於有一搭沒一搭。到了他兒子———永樂皇帝朱棣的時候,調門一下子高起來。


  朱棣兒子登基以後,馬上派侍讀學士胡廣去武當山訪求仙人。胡廣來回數次,問遍了所有人,弟子們要麽回答說去了甲地,要麽說去了乙地,總之就是沒在武當山。十多年時間都沒什麽結果。


  後來,朱棣兒子告訴胡廣:要麽找到張三豐,要麽去死。於是,胡廣回報,自稱見到了張三豐,但真人要到太上老君那裏赴宴,不能奉召,請多多理解。這有就點神話傳說或者胡說八道的意味了。怪隻怪皇帝逼得太急。


  不過,好歹也算給了永樂一個答複。永樂皇帝一高興,給張三豐寫了封信,非常遺憾又非常虔誠地表示,“朕久仰真人,十分想見你一麵;您道德崇高,超乎萬物,而我才疏學淺,德行菲薄。希望您有空的時候一定到京城來,我恭候您大駕光臨。”


  據說,張三豐給朱棣兒子回了一封信,講述養生之道,但這封信是否出自張三豐之手,就不得而知了。


  為討好張三豐,朱棣和兒子都在武當山大興土木,為張三豐建造了八宮、二觀、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廟。


  按說像張三豐這麽大歲數的人,用腳丫子猜也該猜到他或已不在人世,為何還要苦苦尋覓?原來,民間一直流傳著張三豐在全國各地的行蹤。


  楊溥著《禪玄顯教編》中就說,張三豐曾經在陝西寶雞死而複生:“本朝永樂十六年(1493年)九月二十日,(張三豐)自言辭世,留頌而逝,民人楊軌山等置棺殮訖,監葬發視之,三豐複生,後入蜀見蜀王”。


  河南柘城縣人張某,聲稱自己在一個道觀見過張三豐。那年他十三歲,張三豐問他是哪裏人,叫什麽名字,他一一回答,對方告訴他:“我就是張三豐,當年曾在你家吃過飯。


  張某後來入朝當官,跟永樂皇帝提起此事,永樂便派他跟隨胡廣一起到武當山找張三豐。


  還有人在筆記中稱“(三豐)正統間猶在”,正統是永樂帝的曾孫、明英宗朱祁鎮的年號。亦有人說他“天順末,或隱或現”,這就更遠了。甚至,到了清朝雍正年間,有個叫汪夢九的人還自稱遇到過三豐真人並與其交談。


  這些真假難辨的消息像興奮劑一樣刺激著皇帝們的神經。若能找到如此一位仙人,向其當麵請教長壽之道,豈不可以享盡人間榮華富貴?

  明朝的幾代皇帝堅信神龍見首不見尾的張三豐還活在世界上,並紛紛給其封號。明英宗賜號“通微顯化真人”,明憲宗封其為“韜光尚誌真仙”,明世宗贈封他為“清虛元妙真君”。


  張三豐到底去了哪裏,是死是活?據《古今太極拳譜及源流闡秘》的作者李師融考證,張三豐卒年應在明代天順二年(1458年),其壽為212歲。當然,這是根據零星的文字記載推斷的,很多人也認同這個說法。


  我們不能因為事實超乎自己的想象,就斷定事實不存在;也不能因為專家已經給出一個結果,就不再提不同意見。理由有四:

  其一,根本就沒有張三豐這樣一個人,是住在武當山的道士們虛構了這樣一位長者,借用其傳奇經曆為自己撐腰打氣;


  其二,確實有張三豐這樣一個人,但他在永樂初年剛名聲大噪時就已去世了,其信徒托詞說他到外地雲遊,以此神化師傅;

  其三,有人故意攪渾水,編造與其見麵的經曆混淆視聽;有人冒充張三豐借用他的名字在招搖撞騙;

  其四,三四百年中,有好幾個叫張三豐或名字跟“張三豐”發音相同的人出現過,都有文字記載,人們把這些人混同為一人,炮製出一個叫做張三豐的神仙。


  其實聽薛家村村長這麽一說,我倒是有第五種看法。


  畢竟張三豐就是這附近的人,村長他們了解的可都是一手資料。


  如果真如村長所說,張三豐順河而下,在山東境內發現了河邊的山洞,並以此為家,後來才變得神神叨叨的,這是不是說明他的變化和那山洞有關。


  山洞境內,黃河邊上的山洞,我自然想到了神秘的東夷族。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