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8章 格列夫的手段
任何時候,要想從別人手上回收權力都不是件容易事,很容易便引發戰爭,但格列夫沒有遇上這種情況。因為情況很特殊,蓋文王族自開始便是各房分權,各房之間的矛盾也往往因為權力分配不均,不平衡引發的。
這樣的口水官司格列夫每天都要處理好幾件。格列夫準備回收權力,手段很簡單,不動聲色的居中挑撥幾下,那幾房就炸了,官司就打到格列夫這邊來。
格列夫在引導著他們回憶權力帶給他們的種種痛苦和不便,掌握著火候,時機成熟便提出由國主代掌一段時間,免去他們權力在肩的痛苦。什麽時候他們想要回了,再來找格列夫就是。
那些房的人個個歡天喜地,沒有任何猶豫的便雙手奉上了權力。沒辦法,從小生活在權力之中的人們,根本不知道一旦權力旁落代表著什麽。
王族當中那些有智慧,有遠見的,格列夫也早已提前跟他們打過招呼,手段無外乎訴苦,自己這個國主什麽都不能做主,太苦悶了。就算自己有顆想為大漢,為王族做牛做馬的心,也不得行。
反正就是大打感情牌,同時讓他們相信,格列夫一旦找到國主的威望,就會分權。畢竟這是蓋文王族的傳統,沒人敢想格列夫能打破這一傳統,實施集權。
收回權力後,格列夫真個的把自己當作打工的,苦活累活自己扛,好處全分給那些房了。自己不用幹活,又能撈到實惠,他們當然樂的享受清閑。
這裏就體現出格列夫手段的老辣了,大漢的國力這些年是往上走的,權力帶來的收益,自然也是逐年水漲船高。
格列夫雖然將全部的收益都給了那些門房,但僅限於原來的規模,每年增長的部分,卻是被格列夫悄悄私吞了。
這種手段很隱蔽,就算開始有人提出異議,格列夫也會列出一大堆理由,什麽成本上漲了,費用提高了,甚至還可以明說自己家裏也有一幫子人指望著那筆錢吃喝拉撒等等。
就是靠著這種“悄悄地進村,打槍的不要”策略,格列夫不但逐漸的鞏固了權力,培育了屬於自己的嫡係,還能從中撈到足夠的好處,支撐他接下去繼續擴大戰果。
等到那些人玩夠了,開始想念大權在握的感覺了,或者意識到權力的重要性了,反正就是他們開始陸續跟格列夫提出,要格列夫兌現當初的承諾,將權力歸還他們。
這時,格列夫便笑容可掬的告訴他們,經過他這些年的理順,那些事務都已經運行正常,什麽樣的人做什麽事,都有詳細的標準。他們想出來做事,必須符合那些標準才行。
這是格列夫釜底抽薪的一招,為各個職位製訂了詳細的職位說明書,明確標準,然後在符合標準的競選人當中,由格列夫挑選出最適合的人選。
這招很絕,先不說那些王族人很難達到格列夫量身訂做的標。就算他們達到了,最終的任命權仍掌握在格列夫手上,格列夫能找出八百十個正當理由將他們拒之門外。
當然,格列夫是不會與他們產生正麵衝突的。格列夫告訴他們,身為王族,每天那麽辛苦的埋首於繁雜俗務中找罪受呢,每天想辦法玩玩樂樂,沒事幹了就想辦法賺些零花錢來,既有成就感,又有實惠,多好。
格列夫這套言辭,很能打發一部分人,但也有人不吃這一套,就要拿回本來屬於他們的東西。
對付這些人,格列夫也有招。規矩已經實施了一段時間,不好更改。如果他們自己不達標,可以在門下找出符合標準的人出來擔任職務。
這樣,雖然不是他們自己擔當,畢竟也是他們自己人,也就相當於拿回了嘛。
這套言辭,便把所有人都打發了。
這是格列夫善於處理這些人際關係的體現。對那些門房的王族人來說,門下的夥計就是他們的人,他們完全能夠掌控的住。
而對格列夫來說,隻要不是那些王族人親自出來執掌權力,他就可以利用規章製度來約束那些人,讓他們必須聽從自己的指令。否則,他在職位上將寸步難行。
靠著這些明謀,格列夫慢慢的將那些權力收歸國主,一切都是國主說了算。後來就算那些王族人想明白了其中道道,也已經無可奈何。
畢竟格列夫在其中表現的沒有任何私心,真個是選賢任能,隻要你有本事,不管你出身如何,你都能身居高位,掌握權力。
那些王族人當然也可以通過學習提高自己,重新回到權力圈子裏。但格列夫還為他們準備了另外一個好去處蓋文軍團的勳貴騎士團。
勳貴騎士團隻認身份,不認能力。在勳貴騎士團,可以參與真正的戰爭,可以執勤,每天還要參加訓練,時間安排的滿滿的。
而且,隻要他們能夠按照蓋文軍團的操練手冊完成訓練和執勤任務,就能拿到不菲的通勤補貼,待遇遠高於同等職位的其他人。
這讓那些王族人感受到了身為王族的特權。既然有這麽好的去處,誰還願意費那個勁去跟那些平民爭奪那些已經沒多少油水的職務呢。
正是通過這樣的手段,格列夫很和平的回收了權力。但這也造成了國主的權力集中。
時間一長,對比就很明顯,國主一房個個都身居顯位,手握大權,而王族其他門房,卻清閑的很,跟普通富裕家族沒什麽區別。這自然會造成另外的矛盾衝突國主房與其他房的衝突。
不過,格列夫對此顯然有些不以為然,他自認為已經做到仁至義盡了,髒活累活都自己房幹了,他們都是拿現成的,吃現成的,有什麽不滿意的?
“當初讓你集權,是幫助你盡快樹立國主威信;現在讓你注意集權的危害,是為大漢的長遠考慮。”亞裏·希爾說道。
“什麽長遠?”格列夫有些不高興了,“現狀難道不好嗎?長期下去大漢還能因此亡國怎麽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