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春耕(下)
既說春耕,新港目前直轄地內開發好的耕地數量共約8萬頃地,大約為台灣耕地總數的十一分之一,按照現代標準,一公頃耕地等於15畝地,也等於100公畝,但這是現代畝制。
有明一朝,畝制相當混亂,究其緣由,這壞習慣還是從元朝延續下來的!
元朝統一天下后,在賦稅方面賦稅第一個是南北異制,元朝對各族、各地百姓實行分而治之的田賦稅收制度。
對蒙古族稅收最輕,對漢族及其他民族賦稅最重。漢人負擔重於女真人,女真人負擔重於蒙古人。不僅田賦南北異制,其他賦稅也南北各異。
除了明面上的重稅外,元朝另有一項制度,被稱之為包稅制。
如江浙行省下的杭州府,年上稅額大概是十萬兩白銀,但政府因為行政效率或者其他原因,不一定能收齊這麼多稅,甚至在災年荒年還要倒貼錢。而善於理財的色目人大臣給朝廷出了一個主意:「可以把杭州府的稅收外包給中間商,先讓中間商掏錢給我們,而後他自己去收老百姓的錢。」
這個政策一出台便受到了各地地主豪強們的響應。他們通過競價拍賣的方式,買下這個地區的收稅權。
假如說杭州這個地方,元朝政府自己派稅務官收稅,只能收到十萬兩白銀。但拍賣出去的課稅價格,可能會是這個數額的幾倍。因為總有藝高人膽大的漢族地主,豪強大戶,樂觀的相信自己能從這個地方榨出更多的油水。
元朝鼎盛時期通過包稅制,的的確確可以在短時間內,帶給朝廷極為充裕的現金流,但包稅制付出的代價也是顯然易見的,豪強大戶不是來做慈善的,他們之所以肯花三四十萬兩承包下一個正常歲入只有十萬兩的地區,是因為他們相信自己能收上來五十萬兩的稅。
至於錢是怎麼被收上來,這就得問問朱元璋被餓死的爹娘和大哥二哥.……
如此時局之下,畝制非常混亂,用大小畝制的差異性壓榨起小民來非常方便,所以洪武年間天下初定,明廷即令全國清丈土地,並統一畝制增加了朝廷財政收入。
洪武年間到永樂年間還好,天下畝制清晰,南北有序,兼并土地和藏匿田畝戶口之事還未有多少,主要人老朱家手裡可是握著槍杆子打上來的,才不會聽筆杆子忽悠,更兼備錦衣衛,皇帝耳目齊全,不好蒙蔽,但直至土木堡之後,情況急轉直下,武勛們死傷慘重,五軍都督府全軍覆沒,自此,朱元璋和朱棣時期非常重視的文武制衡被打破,武將的任命和升遷,軍隊的作戰和指揮都由兵部的文官指揮。
隨著武將集團的退出,文官一旦掌權,之前被死死壓制的太監又被重新被拽回了歷史舞台,逐漸與文官分庭抗禮,其中的權利爭鬥不斷,一直到明末崇禎自斷臂膀,自挖雙目,最終以文官階級獲勝,有明一朝,宦官與文官的鬥爭才漸漸畫上句號。(和漢末的情況有不少共同點)
明初定下的畝制和現代相差不遠,同樣是一頃地劃分為15大畝,15大畝也等於100小畝,但人心的貪慾如何能控制,在此期間,南北畝制越發崩壞,亂象頻出。
如何毀掉一顆百年的參天大樹?或許會有人說朝她的樹榦上潑硫酸就行,但實際上,她自己會慢慢爛掉的,雖然外表看起來沒有病,但內里已經被蛀空了。
雖說明面上是有相應的畝制規定,但天高皇帝遠,皇權不下鄉可不是玩笑之語,地方官和豪強大戶對付不識字的農戶更是手段多多。
明中後期,大畝、中畝、小畝等等層出不窮,漸漸又開始了新的輪迴,關鍵各個地方每畝的大小不同,浙畝、浙尺和北方的畝、尺便存在不少差異。如此一來,大大方便了它們兼并土地時瘋狂壓榨,直至榨乾最後一滴血才罷休!
萬曆年間,僅僅徐階一家在松江老家便有6萬畝土地,這還只是松江,其餘地方的土地更不知道有多少,其實誰都不幹凈,上下早已心知肚明,關鍵還是海瑞這個頭鐵的不怕死硬查才查出來,不然誰敢動徐階這個政壇大佬。
我們都知道,當你發現一隻蟑螂時,其實已經身處蟑螂窩,所以藏在暗處的傢伙更是不知凡幾。
直到張居正掌權,看清天下弊病後,在朝廷的強大政治壓力下,從萬曆八年到萬曆十一年,清丈工作在全國各地陸續完成,在清丈過程中,首先統一了畝制,一律以二百四十步為一畝。
但在張居正死後,一切又回到了原點,之後上下各階層該怎麼樣還是怎麼樣,人心的貪慾,那股力量,無人能阻,歷史的車輪繼續轉動,車輪之下碾碎一切。 ……
春雷一聲震天響,清風數拂天下春。
自此元老院控制下的西海岸徹底忙碌起來!
農業部內部會議,除了徐剛這個早年從農學院畢業,之後半輩子卻去搞養殖業的部長外,其餘的部員大多是由會種地的穿越者臨時組成,新港的農業發展任重道遠。
「紅薯喜溫怕冷,適宜的生長溫度為22-30℃,溫度低於15℃時停止生長,以台灣的氣候條件非常適合種植,我們還得加把勁先指導新港周邊的丘陵地帶大量種植紅薯。」
「這東西真要大規模種植?到時候誰吃這玩意,我以前可是吃夠了,現在看到這玩意是真吃不下。」
「老洪這話不假,我們老家那邊靠海,九十年代這紅薯這東西就是主糧,一天三頓,頓頓都是煮紅薯、紅薯餅什麼的,米粒難得見一次,過節才能吃上白米粥,得過年才有乾飯吃,反正這東西我這輩子是吃足了,城裡一個烤紅薯還賣那麼貴,也就城裡的小年輕喜歡吃,咱們真要拿紅薯做主糧?」
「雖然水稻的產量不能保證,但不是還有土豆嗎?」
「各位,你們的問題我也明白,我老徐小時候也是吃紅薯長大的,但紅薯一直都是一種很重要的主糧,地位遠不是土豆能夠比的,只不過現在有更好的主糧了,這種劣質主糧就沒什麼人吃。但是在以前青黃不接的那段時間,紅薯一直都是廣泛作為主糧存在。這東西能幫我們養活足夠多的人口,我已經收到上面的命令,紅薯的種植排在最優先順序,之後才是土豆和水稻,你們放心,我們自己吃的肯定會考慮到營養的多樣化,不會讓你頓頓吃紅薯的,說實話,要是讓我老徐天天吃紅薯,我也吃不消,這東西我當年還真是吃怕了。」
「那我們農業部要做些啥?」
「土地前期開墾了一部分出來,雖然還沒完全開發成熟地,但按照會議指示,所有農業部人員分為各個小隊,帶上最新印刷出來的耕種技術手冊,全部出新港南北,作為技術指導帶領移民耕種。」
「咱們這邊算是計劃經濟了吧,新港、彰化、淡水的土地絕大部分都是我們的,產出也是統一分配,但南邊四縣本就移民過來的那些人,他們的土地不在計劃範圍里,這也歸我們負責指導?」
「南邊四縣的土地清丈工作早就完成了,年初元老院指示,南邊的蔗田全部要種上糧食,我們再定價收購,這種模式至少三五年之內都不會變,在此期間白糖可以直接從海商那邊進口過來做轉口貿易,所以咱們部里今年的擔子會很重,希望大家可以保持信心,同舟共濟。」
「徐部長,我們都漏掉了一件事,種紅薯也好,土豆也好,這些都沒問題,但是肥料怎麼辦?」
「這個問題我已經想到了,現在漚肥的話沒有那麼多材料,所以咱們第一年不求產量,主要是積累經驗,肥料方面前期用草木灰做基肥就可以,回頭再著手發展養殖業,可以先養豬,在夏天和秋初,紅薯藤長得最旺盛的時候,完全可以拿來餵豬,也可以把紅薯藤晒乾,粉粹機粉碎后直接和豬飼料攪拌在一起喂也不錯,到時候養殖業發展起來完全可以用豬糞發酵成肥料使用。」
「部長,這個周期有些長,今年肯定是指望不上了,這麼多耕地,光用人糞的話咱們的產量也不夠,這估計得搞成刀耕火種了!」
「能源部已經在探查鳥糞石資源了,台灣附近的一些島礁是存在鳥糞石的,這種天然肥料你們有些人沒見過估計不了解,咱們回頭只要找到這玩意兒,再混合養殖業漚出來的肥料使用,足以進行農業方面的前期發展,等以後工業生產力提高,現代肥料研發生產出來就不用這麼麻煩了。」
「那這就沒問題了,到時候我一定要看看,這東西我聽是聽過,但真沒見過。」
「在現代已經沒剩多少鳥糞石資源了,我跟王總來新港前看到新聞說東沙群島好像發現了一點,但也不多,都是以前被人采剩下的。」徐剛頓了頓對農業部眾人鼓氣道:「所以諸位,大家都加把勁,前路可期。」
「沒問題徐部長!我幾個負責哪兒塊?」
「這個.……咱們下轄現存已經開墾的耕地總量是八萬餘頃,共64萬5000多畝,這是半個月前的數據,彰化的開墾人力投入最多,目前新移民和農機農具全部在往那邊大量開墾安置,光彰化縣就佔了20萬畝,目前總耕地的三成多,雲林縣10萬畝、嘉義縣13萬畝、安平縣9萬畝,鳳山縣人少,農具也不足,目前6萬5000畝、新港周邊7萬畝。
農業部目前共52人,或多或少都有些種地的經驗,這樣,總部留下12人,我搞過養殖有這方面的經驗,就留在總部帶著他們準備養殖方面的前期工作,還有負責後龍溪縱谷平原地塊以及新港周邊地塊的種植指導工作,其他人分為五組,每一組負責一個縣,你們有沒有誰想自薦,帶頭申請這個組長?沒有的話我就點名了啊!」
「徐部長,都一樣,你點名吧!」
「是啊老徐,去哪兒都無所謂,都行!」
「那好,各地按照比例分配人手,一組由副部長常慶才擔任組長,負責地最多的彰化縣,分給你們14個人;二組應善春負責擔任組長,7個人負責雲林縣;三組周中林擔任組長,負責嘉義縣,9人;四組文紅兵擔任組長,負責安平縣,6人;五組負責耕地最少的鳳山縣,由魏大光擔任組長,最後的4個人分配給你們。目前就這樣分配,考慮到接下來比較辛苦,有沒有意見和要求的,可以現在提出來,不管是吃的喝的用的,只要是咱們家裡有的,我盡量搞來讓你們帶著去南邊。」
「不辛苦,不辛苦,這天天有吃有喝的啥都不缺,就是正缺個媳婦兒。」
「老洪,你那玩意兒還使的動嗎?都這歲數了還想著討老婆吶?」
「去去去,打了大半輩子光棍,好不容易時來運轉還不興我想想?我尋思王總前段時間不是都說了提倡我們在這邊成家嘛,徐部長,我這算是正當要求不?」
徐剛一時語塞,最後手推了推眼鏡說道:「這我辦不了,你真想要成家,等你們完成任務回來,我作主幫你們從移民裡面挑幾個爽朗利索的,你們都互相看一看,有看對眼的,互相都願意的,我作主給你們辦集體婚禮,這樣可以吧?」
「可以,可以,咱不興包辦,肯定得女方願意!」
「那就行,其他人呢,還有什麼想法沒?」
「我還行,沒啥想法,就好酒,能不能搞幾瓶好酒帶過去?」
「沒問題,不管是紅的白的都行,那邊條件苦,給你們帶過去解解乏。這樣,你們回頭一起寫個表單,能辦到的我一次性全給你們配上,但話我可說在前頭,你們要是出了幺蛾子,以後我在王總和金陽這老摳那邊就沒臉啊!」
「你們過去就先給民兵們培訓怎麼種植咱們帶來的種子,這點應該沒什麼,但等到種子出苗兒下地了,那才是最辛苦的,你們都必須在田間地頭待著,不能有一絲差池,這點希望你們能說到做到!」
「放心吧,徐大部長,就是種個地,以前在老家農村這土豆、紅薯什麼的不知道種了多少遍了,肯定沒問題!」 ……
時間步入二月下旬后,農業部各組部員分赴各縣培訓指導工作,種子在農業部眾人之前便早已通過海船運了過去分發至南部四縣各戶以及新港、彰化兩地的各個農莊,自此南邊各縣的春耕正式打響。
耕地太多是非熟地,第一年的收成肯定不能和現代相比,好在開墾耕地時往往求快,都是成片成片的焚燒林木資源,地上留了不少草木灰,加上千百年來樹葉腐爛形成的有機物,土地肥沃是毋庸置疑的,但種子播種下去,能張成什麼樣,不是完全看土地的肥沃程度,深耕細作、防蟲防災等等,都對產量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防蟲防災方面農業部倒是能起到指導作用,但深耕細作方面17世紀的黔首完全不輸現代人,土地兼并下能活下來的人,不浪費一絲土地的習慣已深深刻在了我們的基因中.……但西海岸目前地多人少,註定前期將採用粗放式的耕種方式。
好在台灣氣候溫潤,本就適宜種植業發展,哪怕是再春耕期間完不成全部耕地的播種也無大礙,早稻種不完可以換中稻,紅薯同樣也有春薯和夏薯之分,總之現代帶來的種子種類管夠,總能在時間上分配適宜,只是這樣對耕種者來說要更加辛苦,不停的忙於播種,關鍵等秋收之時,沒有足夠的人力收割將是大問題。
ps:1公頃=15畝=100公畝=150分地
ps2:春耕又叫春播,台灣、福建南部等地區大概在2月26日至3月3日出苗,與華中、華北存在差異,這是2020年央視一套春播天氣預報的數據!
更新不力,抱歉抱歉,再次強調,不太監,不太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