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玄幻奇幻>史上最強修真> 第297章 劉粲中伏

第297章 劉粲中伏

  就在石勒和司馬熾達成初步的合作意向時,錦衣外衛指揮使郭涯開始指揮隱藏在晉軍及洛陽各行各業的錦衣衛特工展開行動。


  在古代皇帝控製兵權的主要方法是控製高級將領,但是葉不凡卻反其道而行之。他是從最基層的士兵開始洗腦,傳輸忠於葉不凡的一係列理念。作為晉軍目前的主力十五萬人馬,其前身是葉不凡的青州黑衫軍,當然對葉不凡忠心的人大有人在,況且葉不凡以前在留下一個後手,原黑衫軍將士的各種福利待遇不錯,普通士兵家屬不僅可以得到足以養活家人的田地,還有數量可觀軍響,還有可比美初級官員夥食待遇,更有良好的晉升渠道。這些東西自從這支部隊歸司馬熾以後,全部都不見了。


  這種巨大的落差就好比讓一個人從天堂到地獄。所以眾多晉軍將士並不滿意,但是作為黑衫軍建軍的思想,執行一切命令,所以這些問題都同樣被壓製起來,當司馬熾居然傳達向葉不凡軍隊下手的命令時,這些隱藏的問題一下子暴發了。不僅在箕關駐軍中,就是所有晉軍部隊中都有相當數量錦衣外衛特工執行此次策反任務。


  劉粲率領其部近八萬騎兵一路向長安退去,匈奴騎兵一路沿官道小心翼翼的前進,劉粲害怕葉不凡打他的主意,在路上設伏,劉粲每天都叮囑呼延晏帶領的前鋒營一定要小心行事,遇到山高林密的地方先派小股部隊進行偵察,確信沒有埋伏後再向前進,有道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因為劉粲始終防著葉不凡,一路上倒沒有給慕容恪布置的伏兵有機可趁,因此直到第四天的下午,劉粲的大部隊終於到達了河內郡沁水縣,這裏傳統匈奴人的領地,漢人控製區的最薄弱的地方。


  沁水縣位於山西省東南部,晉城市西北部,中條山東北,黃河支流沁河中遊。太行、太嶽、中條三大山係銜接處,沁水地勢西高東低,境內山巒起伏,溝壑縱橫。曆山、鹿台山、大尖山等十大山脈森林茂密,風光秀麗;沁河、縣河、端氏河等十大河流清澈見底,常年不斷;白雲洞、嘯天洞、三仙洞等岩溶洞穴北方旱見,各具特色;紅豆杉、連香樹、梅花鹿等數十種受國家保護的動植物珍貴奇特,秀麗動人。


  由於沁水離長安已經很近了,渡過黃河,僅僅兩天就可以到達長安。況且劉粲並沒有接到這裏有敵軍出沒的消息,所以位於大軍前部的呼延晏漸漸放鬆了警惕,而且他們的速度很快,也拉開了與後邊劉粲中軍的的距離,不知不覺間,呼延晏部進入了距離沁水縣西南方向的下川,這裏是曆山山東麓,翼城縣、垣曲線接壤,這裏也是山高林密,而且前邊的官道就在兩座綿延起伏的大山之間,為了保險起見,呼延晏派麾下千夫長劉紹帶著五百名士兵先進了山穀中探路,如果安全就派人給後邊的部隊送信,大部隊再從山穀中穿過去。


  劉紹是匈奴左五部貴族,不過屬於沒落的貴族,匈奴人以武為榮,劉紹並沒有過人的本領,加上不擅長經營,僅勉強維持著部落的生計,劉紹看著道路兩旁的山峰與樹林,似乎都很安靜,隻是道路的一邊是懸崖峭壁,另一邊長滿了茂密的樹木,由於此時已經是深秋的天氣,山林中所有的樹木大部分都已經枯萎,倒是伏兵不易躲藏。


  劉紹派一些士兵去密林中搜索了一下,也沒發現什麽埋伏,同時劉紹還令士兵向峭壁上射了一些箭支,結果除了驚起一些飛禽走獸,也並沒有其它動靜,看來這裏沒有什麽伏兵,於是劉紹在穿過峽穀之後,派人回去給呼延晏送信,大部隊可以過來了。


  得到消息的呼延晏又到穀口仔細觀察了一番,確實如劉紹所說,峽穀中很安靜,應該沒有什麽問題,於是呼延晏便指揮他的騎兵迅速打馬進入山穀,爭取快速穿過去,畢竟峽穀中地形險惡,不宜久留。


  當匈奴的騎兵大部分進入山穀之後,異變陡生,隻聽一陣弓弦聲響,然後從峭壁上射出無數的羽箭,落入匈奴士兵身上,頓時有不少騎兵中箭落馬,而峽穀的兩端也同時從峭壁上滾下無數的滾木巨石,很快便將兩個出口都給封死了。


  呼延晏畢竟久經戰陣,可以說是從死人堆裏爬出來的,因此雖然突遭襲擊,並沒有亂了陣腳,忙命令士兵向另一邊的樹林中躲避,可是他們剛剛跑到樹林邊上,林中也射出無數的箭支,把衝在前邊的前鋒營士兵又射死了不少,兩邊都有埋伏,頓時令身處峽穀中的近三萬名騎兵陷入了混亂之中。


  匈奴騎兵和其他遊牧民族的騎兵一樣,他們都是騎射好手,戰鬥力也頗為不俗,但是也有一個致命弱點,就是軍紀太散漫。如果平時打勝仗的時候,倒沒有什麽,數千上萬的騎兵在各自的將領的帶領向敵人一湧而上,加上騎兵對步兵的先天優勢,讓匈奴騎兵對戰漢人步兵時無往不利。但是如果遇到突發異狀,後果卻被無形間放大。匈奴騎兵在受的伏擊的伊始,隊形開始大亂,騎兵之間相互衝撞,狼狽不堪,更甚的是,踩踏事件發生了,一時間傷亡在自己人腳下、馬蹄下的不計其數。


  呼延晏忙大聲喊道:“大匈奴的勇士們,大家不要亂,都聽我的指揮,現在我們的兩邊都有埋伏,我們必須衝進樹林,才能躲開山上的弓箭,隻要我們堅持一會兒,趙王新快就會帶來援軍救我們的。”


  聽到呼延晏的喊聲,匈奴士兵很快便安靜了下來,雖然峭壁上和樹林中仍在不斷往外射箭,但匈奴的士兵也開始按照各自百夫長、千夫長的指揮,先是將馬上的牛皮盾牌護住要害部位,雖然牛皮盾牌防禦秦軍的弩機幾乎沒有效果,但是尋常的輕弓還是效果明顯的,然後匈奴騎兵向伏兵用弓箭還擊,匈奴人的騎射水平並不差,他們一邊射箭一邊向樹林裏邊衝,匈奴人數眾多,而林中的伏兵似乎人數很少,很快便被匈奴人的弓箭給消滅了,對麵峭壁上的弓箭還在不停的往下射,呼延晏趕緊帶著剩下的士兵都躲到了樹林之中,隻是剛才的混亂之中,由於士兵們都擠在一起,所以傷亡慘重,死傷的匈奴士兵達到了一萬多人。


  負責探路的劉紹發現後麵的呼延晏受到伏擊,急忙往回衝,結果剛到穀口便被從峭壁上落下的滾木巨石砸死了幾十人,剩下的也被堵在了峽穀外麵,劉紹急忙指揮士兵下馬搬木頭和石頭,想把封住的穀口打開,隻是那些巨石分量都在幾百上千斤,根本不是靠人力能搬得動的,所以他們忙活了半天,也隻是把一些木頭挪開了,而那些巨石根本就抬不動,急的劉紹親自上陣,與士兵們一起繼續忙活,隻是看情形,他們這邊一時半會兒是清除不了那些巨石和木頭的。


  原本呼延晏部和劉粲部相距十數裏的距離,不過對於騎兵來說,隻是一刻鍾的奔馳。劉粲知道呼延晏是他的最後根本,不容有失,急忙率部救援。


  正在這時,突然一陣如驚雷般的馬蹄聲響起,後方揚起了大片的塵土,隻見漫山遍野都是身披鮮卑甲胄拿著兵刃的鮮卑騎兵,正鋪天蓋地向匈奴騎兵衝來。


  隊伍中樹立兩麵大旗一麵寫著鬥大的燕字,另一麵寫著大燕橫遼將軍慕容彪,曆史記載,慕容彪乃慕容廆的第八子,同長子慕容翰一樣,這位也是一個曉勇善戰的主。不管金庸大大在《天龍八部》中將慕容複寫得如何不堪,不過在此時慕容氏還有有不少人才的,慕容翰、慕容恪、慕容霸等都是曉勇善戰的曆史名將。


  鮮卑大軍隊伍最前麵是一名身高近一丈的巨漢,他便是慕容彪,也是慕容恪的叔叔。慕容彪圓睜著虎目看著目不轉睛注視著自己的將士,激情昂揚道:“將士們,前麵正是匈奴雜碎,殺光他們,把他們的財物據為你們的囊中,讓他們的妻女成為你們的侍妾,用你們的馬刀,讓他們徹底的屈服!”


  “殺殺殺!”近八萬鮮卑騎兵高舉著手中的彎刀,瘋狂的大吼道:“殺光匈奴狗賊!”


  後方的驚變劉粲早已察覺,他趕緊問身邊的將士,後麵怎麽回事?


  一名劉粲部將臉上有些發白道:“鮮卑人殺過來了!”


  “什麽”劉粲差點沒有摔下馬來,匈奴人是戰鬥力不俗,但是也得分跟誰打,匈奴人一萬騎兵可以輕易衝破晉軍五萬人馬的防線,同樣在人數相等的情況下,鮮卑人可以打得匈奴人一點脾氣也沒有。


  現在劉粲沒有辦法,前麵的呼延晏被圍,前路已經被堵死,後麵鮮卑大軍眼看就要追上來了,除了死戰,別無他法。在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匈奴人暴發了久違的戰鬥力,五萬匈奴騎兵和近八萬鮮卑騎兵在曆山山下展開激烈搏鬥。


  鮮卑人和匈奴人如同兩群爭奪獵物的野狼,互相撕咬著血肉橫不凡,屍首遍地。混亂的戰場上演著最慘烈的廝殺,相對遊牧民族而言,鮮卑人的體格最強壯,力量也最大,況且他們都是同領域的佼佼者,騎術和射術是他們的看家本領。一名鮮卑軍士兵身中數箭,仍咬著牙齒將手中的弓箭射向一名匈奴士兵,幾乎同時二人斃命。一名匈奴士卒一刀將一名鮮卑士兵砍翻在地,他還沒有來得及高興,他的胸膛被一名鮮卑騎兵用長槍刺穿,馬上的鮮卑騎兵習慣的想抽回長槍卻怎麽也抽不出來,隻見一雙血淋淋的大手牢牢的握著長槍不放,等鮮卑騎兵將彎刀砍不凡了他的頭顱,才鬆開了雙手。但是這名鮮卑騎兵卻來不及尋找下個敵人,背後已經露出一大截槍頭。


  慕容彪充分顯然他武力的強悍,慕容彪手持兩把開山大斧,在亂軍中橫衝直撞,手下無一合之敵。慕容彪眼見前方不遠處的王旗,知道那是劉粲的所地,慕容彪棄下周圍的匈奴士兵,向劉粲衝去。


  如此慘烈的戰鬥,劉粲何時見過,在戰鬥開始後,劉粲早已嚇得六神無主。見到慕容彪如同地獄出來的惡魔,劉粲語氣極為惶恐的說道:“護駕,隨本王撤退!”


  如果劉粲此時與鮮卑人硬拚下去,匈奴人縱然不對,但是鮮卑人的的損失也不會小,但是劉粲此時卻下令撤退。


  將是兵膽,主將選擇撤退,士兵再也鬥誌。匈奴人好不容易提出來的拚死戰意,瞬間消失得幹幹淨淨。


  此時,匈奴騎兵近八萬人馬,除去呼延晏麾下逃得一萬餘人外,就剩劉粲身邊的三千餘人馬。


  與此同時,葉不凡共七萬餘人馬也來到位於常山郡的恒山腳下。雖然葉不凡一路上並沒有受到伏擊,不過也宰殺了近兩萬匹上等戰馬,這讓葉不凡那個心痛得無法言語。


  不是石勒和慕容恪二人大發慈悲不想伏擊葉不凡,而是葉不凡太謹慎了。天上有滑翔翼和熱氣球空中偵察,地麵有偵察兵采取地麵地毯式搜索,如果能給石勒機會才怪,不過事事無絕對,葉不凡對自己在後世特別種野外生存及反偽裝的經驗特別自信,正是因為這種自信,讓葉不凡償下來難以言語的苦果。正是因為經驗害人。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