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 展露鋒芒
網 ,最快更新武俠召喚係統之諸葛稱帝最新章節!
劉備和諸葛亮逃到江夏,劉琦給他們提供最後的據點,而諸葛亮奉命出使東吳。這任務並不簡單,因為曹操這時候太強,這時的孫權在心裏可能做出了對抗曹操的打算,可是表麵上卻沒有動作。
諸葛亮出使東吳並沒有舌戰群儒這一段,不過按照常理來分析諸葛亮和主張投降的江東文臣們可能有一番辯論。諸葛亮對孫權的這一番遊說也很精彩。
以下是三國誌原文翻譯:
諸葛亮對孫權說:“天下大亂,將軍您起兵擁有江東,劉豫州也在漢南招集兵馬,共同與曹操爭奪天下。現在曹操平定內患,基本上穩定了北方,接著進軍南取荊州,威勢震懾天下。英雄無用武之地,故此劉豫州避逃到這裏。希望將軍您能根據自己的力量來考慮對策:如果能起用東吳的軍隊與中原的**相抗衡,就應該及早與曹操斷絕關係假若不能與之相抗衡,何不就此擱下武器、解除盔甲,向對方俯首稱臣呢!現在您表麵上說服從曹操,內心裏又猶豫不決,情勢危急而不當機立斷,大禍即在眼前啊!
孫權說:“假如情況如你所說,劉豫州怎麽不投降曹操?
諸葛亮說:“田橫,不過是齊國一個壯士,尚且堅守節操而不投降受辱,何況劉豫州乃大漢皇室的後裔,英才蓋世,群士仰慕,猶如眾水歸海。如果功業不能成功,此乃天意所定,豈可再做曹操的下屬!
孫權勃然大怒說:“我決不能拿整個東吳的土地和十萬的軍隊去受他人控製。我的主意已經打定!你說除劉豫州外便無人抵擋曹操,可是劉豫州最近剛被打敗,又怎能抵擋住如此強敵呢?
諸葛亮說:“劉豫州的軍隊雖在長阪戰敗,但現在陸續歸還的兵卒加上關羽的水軍仍有上萬人馬劉琦集合起的江夏兵卒亦不下萬人。曹操的兵馬遠道奔馳而來,疲憊不堪,聽說他們為了追趕劉豫州,輕騎一晝夜行走三百多裏,這就是常言所道‘強弓發出的箭,在射程之末連魯地的薄絹都不能穿透’,所以用兵之法忌諱這種作戰,並說‘必會招致主將失敗’,況且北方人不適應水戰另外荊州百姓歸附曹操,實為兵勢所迫,並非心甘情願。現在將軍真正能派出猛將統率數萬兵馬,與劉豫州協力同心,一定能將**擊敗。曹操一敗,必然退歸北方,這樣荊州、東吳的勢力就強大起來,三分天下的局麵也就形成了。成敗的時機,在於今日的選擇。
孫權聞言大喜,即派周瑜、程普、魯肅等率水軍三萬,隨諸葛亮趕赴劉備那裏,協力抗擊曹操。
諸葛亮在見孫權的時候,心中是明白孫權其實這時候心裏已經下決心對抗曹操,隻是差了那麽一點信心。
所以諸葛亮並沒有太多的客氣,開門見山的說曹操的強大,劉備的逃走,接著話鋒一轉直接點破孫權當麵一套,背後一套。也就是說孫權表麵臣服,心中猶豫。諸葛亮的性格謹慎,可是這一番話卻說得不客氣,可見當時的形式危急已經顧不上許多了,因為這次出使隻有成功才有希望。
孫權被點破之後反問:“劉備為什麽不投降。
諸葛亮舉了田橫的例子,田橫其實是秦朝末年英雄之一,不肯臣服於劉邦而自殺。說明了劉備不屈服的決心,功業不成是天意。其實諸葛亮是想告訴孫權,劉備已經沒有退路,就像田橫一樣,要麽成功,要麽滅亡,你孫權也是一樣。
孫權接下來才進入主題如何打敗曹操。其實這才是這次對話的重點。
諸葛亮首先說的就是劉備的擁有的實力,因為隻要有實力才能談得上合作,他告訴孫權,劉備有兩萬人馬,關羽一萬,江夏劉琦有一萬。其實劉備那時可能是不足兩萬的。曹操勞師遠征是疲勞的,而孫權是以逸待勞容易取勝,另外北方人擅長陸戰,而不擅長水戰。再有荊州百姓沒有真正歸附曹操。這樣一定能戰勝曹操。
孫權本來就心中有主意,隻是沒有下最後的決心,絕世答應和劉備結盟,孫權對諸葛亮是欣賞的。
孫權在私下裏曾經對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說:“你和孔明是親兄弟,為什麽不留下孔明呢。如果孔明留下我會親自向劉備解釋。
諸葛瑾拒絕了說:“我兄弟既然輔助決定輔助劉備,絕對沒有二心,諸葛亮不會留下來,就像我不會跟隨諸葛亮一起投靠劉備一樣。“
諸葛瑾是了解自己弟弟,這話體現諸葛瑾和諸葛亮**的品質。親兄弟不僅在於血緣關係更在於相知。
諸葛瑾兩兄弟後來一個成為吳國大將軍,諸葛亮做了蜀國的丞相,同族的兄弟諸葛誕在魏國聲名顯赫,可是這盛名之下是兄弟之間分離和敵對,從某種意義上說是難以言喻的悲哀。這些自然是後話。
孫劉聯軍打敗曹操,曹操敗退北方。劉備打著劉琦的旗號趁機占領荊州南部四郡,任命諸葛亮作為軍師中郎將派他督守零陵、桂陽、長沙三郡,征調三郡的賦稅,以之補充軍需。主要是負責後勤補給。但是這並不表明在這段時期諸葛亮並沒有帶過兵,因為首先軍師中郎將這個官職,是參謀長有兵權,是劉備創立的。也就是諸葛亮在這時期是帶過兵的,至於諸葛亮是不是在收複四郡的時候打過仗,沒有明確記載。不過據獻帝春秋記載,孫權曾經想要攻打劉璋取蜀地,劉備不同意,曾經讓諸葛亮防守南郡。不過劉備能有荊州諸葛亮還是有很大功勞:一來是設計保住劉琦,為劉備保留一部分力量,劉備在當陽失敗的情況下,還能依附劉琦,另外赤壁之戰後,劉備能打著劉琦的旗號收複四郡,古人講究名正言順,這樣使得劉備征討四郡的時候有個理由。二來調度糧草,招兵買馬。三來發現賢才蔣琬等賢才。
公元211劉備接受劉璋的邀請,諸葛亮與關羽鎮守荊州。可見諸葛亮有一定的治理軍隊的能力,後來劉備從葭萌返回攻打劉璋,諸葛亮與張飛、趙雲等率軍沿江逆流而上,分頭平定沿江兩岸各郡、縣,然後與劉備匯合共同圍攻成都。取益州時有一部分的功勞。
後來劉備平定成都論功行賞以諸葛亮,關羽,張飛,法正最多從側麵反映諸葛亮的功勞,不過在軍事上的表現確實不如三國演義說的那樣,不過也是懂得行軍打仗的。
平定成都後,劉備任命諸葛亮為軍師將軍,並代理左將軍府的事權。劉備領兵外出期間,諸葛亮常被留守成都,兵充糧足。在劉備攻打漢中的時候諸葛亮並沒有直接參與,但是為前方戰場提供源源不斷兵力和糧草。劉備最終在拿下了漢中。
這是劉備自從得到諸葛亮以後勢力達到了頂峰,也是諸葛亮距離興複漢室的目標最近的時刻了。而關羽水淹於禁的兵馬,威震華夏,曹操差點遷都。更是證明了諸葛亮當初戰略的正確性,似乎差一步就成功了。但有的時候差一步永遠實現不了。
關羽的這種成功應該是在結好孫權基礎上,劉備和孫權本來因為荊州的領土有矛盾,而且關羽鎮守荊州始終讓孫權感到害怕,想和關羽結親,關羽拒絕了,這讓孫權更加害怕。於是有了呂蒙襲擊荊州,關羽丟失了荊州。
221年劉備稱帝,諸葛亮為丞相,接著劉備兵發東吳,有了夷陵的失敗,這一切變化太快了。到了223年劉備這個英雄終於走到了陌路,劉備永安並沒有回成都,他無言見成都群臣,他最不知道怎樣麵對的其實是諸葛亮,因為對於劉備來說複興漢室這個目標早已不是他一個理想,而是諸葛亮和他一起為為之奮鬥的目標,劉備的一生其實是征戰的一生,奮鬥的一生。也許劉備走到生命的盡頭回首自己的一生,是功,是過,是真誠,是虛偽恐怕都沒有定論,但至少是英雄的一生。現在蜀國麵臨的境遇外有強敵環伺,內有叛亂。而且不僅丟失了荊州,而且大傷元氣。
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劉備將諸葛亮招到永安托付後事。劉備對諸葛亮說了一段著名的話:“你的才幹勝過曹丕十倍,一定能安定國家,完成統一大業。如果劉禪可以輔佐,你就輔佐他如果他無才能,您就取而代之罷。
曆史上的人分析這段話,有人認為劉備是真心實意的開創了君臣之間開誠布公的典範,也有人認為劉備是試探諸葛亮。劉備對諸葛亮其實是不信任的。
而我認為劉備說些話的時候是真心的,第一句話是說諸葛亮的才能勝過曹丕能安邦定國,後麵的話我認為也是真心的,一來是此時是劉備病危,生命將要走到盡頭,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這話的意思也不是說諸葛亮可以取代自己的兒子劉禪,而是分為兩種情況第一種是劉禪有才能可以輔佐,這種情況就要像輔佐我一樣輔佐劉禪。這當然是劉備願意看到的,第二種如果不能輔佐你就取代他。有人說劉備不可能如此開明,不可能把自己打下的江山送給外姓人。其實這句話是真心的才能劉備的超凡的智慧。因為這時劉備已經要死了,而且夷陵大敗而歸,其實這時候劉備對諸葛亮的試探是沒有意義的。
因為這時候蜀國天坍地陷,無論你怎樣試探都要把國家大事交給諸葛亮,如今的蜀國就像即將噴發的火山。
老話說的好知人智自知者明,劉備與諸葛亮君臣相處十幾年難道以劉備的知人善任不知道諸葛亮是什麽人嗎?假如諸葛亮是司馬懿,曹操之類的人,你怎樣試探都是沒有用的,他會因為你的誠心誠意而不謀奪江山嗎?而且劉備這時已經要死,其實根本就無法掌控諸葛亮,諸葛亮這樣的人,不是用權謀所能掌控的,諸葛亮不好美色,不貪財,不求名,他重視的是什麽?是知遇之恩,是這麽些年相處的情感。劉備這樣做是用情感打動諸葛亮。
二來父母愛其子必為之計深遠,如果劉禪不賢能必然守不住江山,到時候難逃厄運,倒不如交給諸葛亮至少也是富貴一生。
其實縱觀諸葛亮和劉備君臣際遇,其實劉備是信任諸葛亮的,諸葛亮自從出山之後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
當初劉備剛得到荊州,諸葛亮就負責調度三郡的稅賦,而且是軍師中郎將,劉備平定益州,軍師將軍,而且管理將軍府的事務,劉備外出打仗,諸葛亮鎮守成都。如果不信任不會讓鎮守成都,劉備稱王之後,地位雖然表麵官職在法正和許靖之下,劉備是不信任許靖自然不用說。
法正是劉備信任的人,在劉備取益州還是爭奪漢中的時候立下大功,可是法正為人心胸狹隘,為人特別的斤斤計較,但謀略過人,甚至在膽色方麵勝過諸葛亮,所以一直是劉備的主要謀士,後來法正的死劉備很傷心。這是事實,劉備信任法正,不代表就信任諸葛亮,以劉備的聰明自然知道諸葛亮和法正是不同的人,法正的謀略膽色勝過諸葛亮,但治理內政和人品方麵不如諸葛亮,以劉備的知人善任即使法正活著,做丞相的也一定是諸葛亮。而且在蜀國其他的人物傳記中也能看到諸葛亮影子,比如在黃忠的傳記,劉封的傳記,都能看到諸葛亮的影響。
至於諸葛亮沒有勸阻劉備征討東吳,而諸葛亮在事後說過如果法正活著就能勸阻劉備,從隆中對的戰略中可以看出荊州的重要性,其實諸葛亮是不反對爭奪荊州的,至於說法正能勸阻劉備這是一種假設情況,劉備是個君主,有自己獨特的性格和主見,有些事情是勸不了的。
所以從劉備托孤這件事來說把自己用人的智慧發揮到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