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一下古代曆史知識
站著不如坐著,坐著不如躺著。古人的日常生活也追求休閑舒適,坐臥用具必不可少,這一篇就聊聊古人的坐臥用具。
古代最早出現的坐臥用具是床。早在處於母係氏族社會階段的半坡文化時期,就已經有了床的雛形——土台。到了商周時期,床的形製被逐漸確立下來。
床是古人晚上睡覺時用的寢具,而古人白也需要坐、臥、躺,於是又發明了白用的床——榻。今我們常的床榻,在古代是兩種用具。“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很多人將這句話中的臥榻理解為床,其實這是不對的。床是床,榻是榻,二者是有區別的。
床的起源是土台,榻的起源則是席子。古代最初沒有椅子和凳子,起居坐臥都在鋪於地麵的席子上,這種生活方式被稱為“席居製”。北方多用草席,南方多用竹席。
到了春秋戰國之際,貴族們覺得坐在席子上不夠顯示自己尊貴的身份,所以就發明了一種略高於地麵的木製坐具。這種坐具比床矮,移動方便,隨坐隨移,一般放在起居室或廳堂。這種坐具就是榻,但“榻”這一名稱的出現是在西漢。後來又出現了加大的榻,人能夠躺在上麵,就是前麵過的臥榻。
綜上所述,床和榻的區別主要有三:從形製上看,床要大一些,榻要一些;從用途上看,床是晚上用來睡覺的,榻是白用來坐、臥、躺的;從擺放位置看,床一般放在臥室,而榻一般放在起居室或客廳。
盡管榻在中國出現得很早,但除了少數貴族用榻外,大部分人還是繼續著“席居製”。隻是鋪的席子逐漸加厚,形成了所謂的“筵席”。筵席一般是用稻草秸稈做材料:較為粗糙的材料鋪墊在下層,稱為筵;較為細軟的材料鋪在上層,稱為席。
東漢鄭玄在《周禮注疏》中就講:“鋪陳曰筵,藉之曰席。”古人常在筵席上麵舉行酒宴,所以“筵席”一詞後來就成了酒宴的代名詞。筵席後來傳到了日本,日本人也在室內鋪設筵席。
席居製的時代,人們都是席地而坐,坐姿是跪坐。唐朝中後期,床榻越來越高,人們便開始在床榻上垂足而坐。
唐朝是一個敞開胸懷吸收外來文化的時代,特別是對北方胡人的文化非常熱衷。胡人的生活習慣也極大地影響著中原,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就是胡床的流行。胡床雖然稱作床,但體積很,隻能容坐一個人,更像今的椅子。胡床是中國椅子的起源,“椅子”一詞也是在唐朝才開始出現的。
在古代,坐臥用具的使用還能體現禮製功能。漢朝時,用榻的一般都是有地位的人,獨坐一榻更為尊貴。因此,能被邀請同榻而坐是對客人非常尊貴的禮遇。
《後漢書》記載,東漢時有位太守陳藩,非常愛才。當時有個叫徐稚的人,人稱“南州高士”,很有學問,陳藩與其交往密切。陳藩在家中專門為徐稚設了一張榻,平時掛在牆上,徐稚來了就把榻放下,徐稚一走,就又把榻掛起來。這就是今“下榻”一詞的來源。
城裏人的住宅有多大呢?根據敦煌文書(敦煌出土的唐朝法律文書及判案集)的記載,當時敦煌有個平民,他家住宅有5間房,分別是中堂(也就是客廳)、東間房、東房、西間房和廚房,建築物的套內麵積在80平方米左右。如果加上院子,總共在170平方米左右。
達官貴人的房子就要大得多了。比如白居易住在東都洛陽時是【太子賓客】,其住宅有房屋,有水池,還有一片竹林,水上還建有橋,占地麵積17畝,約合今8800平方米。
……
跪拜最初並非一種禮節,也沒有明顯的等級區別或人格卑微色彩,而隻是一種普通的“坐姿”。先秦時,無論宮殿庭堂,還是官府民宅,都沒有桌椅板凳,大家都是不分貧富貴賤地在地麵鋪設的席子上席地而坐。那時的坐姿是雙膝著地,臀部抵於腳跟而坐。
跪坐時代,如若需要向某人表示敬意的話,隻要身體前傾並將腰杆伸直,臀部離開腳跟,即變為跪姿。如果雙手觸地,則轉化為拜姿。先秦時君主與臣下麵談時,雙方都是這種跪坐,而且表示敬意時彼此都互拜。
《戰國策·秦策三》中記載:“秦王跪曰:‘先生是何言也!’範雎再拜,秦王亦再拜。”跪拜是雙方互相表達禮敬與尊重的一種禮儀,沒有尊卑之分。這種坐姿漢朝依然保持,例如漢朝皇帝和大臣在朝堂議事的時候,皇帝和大臣都是跪坐。
朝廷大臣對君主的跪拜通常都是在極莊重的儀式典禮上。平時大臣見皇帝也不跪拜,隻是站立表示尊重,如果需要表示敬意一般則行雙手交叉的揖拜之禮。
從元朝開始,帶有屈辱、卑賤性質的跪拜禮才推行開來。元代禦前奏聞時,大臣一律下跪奏聞,極具卑微與諂媚色彩,這與元朝將君臣關係視為主仆關係的觀念也是合拍的。
明朝取代元朝,跪拜的禮節沒有改變,因為臣民隻是換了個主子,主子骨子裏的主奴思維絲毫沒有變化。朱元璋甚至變本加厲,不光規定臣下見皇帝要下跪,下級向上司稟事也必須下跪。
《大明會典》記載:“凡司屬官品級亞於上司官者,稟事則跪。凡近侍官員難拘品級,行跪拜禮。”
到了清朝,不光要跪拜,還要磕頭,並且要磕響。以至於有的大臣麵見皇帝前要賄賂宮中太監,好讓太監將其領到朝堂內的空心地磚處,這樣磕頭才磕得響。。
清朝時,皇帝不光要求自己的臣民下跪,甚至還要求外國的使者下跪。乾隆晚年時,英國使節馬戛爾尼率團訪華,就因為跪拜禮而發生了激烈爭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