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8 石油
想想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凡爾登索姆河,羅克就不寒而慄。
其實也不能怪戰場指揮官們思維僵化,罔顧生命,實在是幾百萬軍隊擠在幾十公里長的戰線上廝殺,基本上沒有什麼迂迴轉進的餘地,只能採用最原始的人海戰術。
因為南部非洲的崛起,這個時代的科技,比另一個時空要好很多,尼亞薩蘭很久以前就在飛機和裝甲車上進行研究,雖然現在南部非洲還沒有空軍和裝甲兵這兩個編製,但是羅克也已經做好了準備。
另一個時空中,索姆河戰役中,坦克才第一次參戰,那已經是1916年的9月15日。
很久以前尼亞薩蘭就已經開始對裝甲車的探索,只可惜裝甲車沒能趕上布爾戰爭,還沒有證明在戰場上的價值。
現在尼亞薩蘭拖拉機廠已經開始研究坦克,並且拿出了樣車。
因為羅克的指導,尼亞薩蘭拖拉機廠第一時間就摒棄了過肩式履帶設計,拿出的第一款坦克是一種輕型坦克。
這一款叫做「偵察兵」的輕型坦克長5.5米,寬2.1米,高1.9米,全重7.5噸,正面裝甲25毫米,裝備尼亞薩蘭兵工廠生產的40毫米榴彈炮和7.7毫米通用機槍,使用50馬力發動機,速度10-30公里,作戰距離100公里,成員只有兩人。
從性能上看,「偵察兵」的性能和法國在1917年生產的雷諾坦克差不多。
不同的是,「偵察兵」更注重對乘員的保護,駕駛員位置和車長位置的裝甲厚達40毫米,可以對駕駛員和車長提供最大程度的保護。
這一點現在看上去似乎沒有必要,因為在坦克真正出現在戰場上之前,世界各國根本就沒有針對坦克的武器,所以根本不必考慮對乘員的保護問題。
但是羅克不會這麼想,另一個時空英軍的坦克出現在戰場上,德國人很快就研究出反坦克步槍進行反制,所以羅克要未雨綢繆,加厚一些鋼板又不會增加多少成本,但是會給德國人製造更多麻煩,也會給尼亞薩蘭部隊帶來更多優勢。
除了「偵察兵」之外,尼亞薩蘭拖拉機廠也在研究中型坦克和重型坦克,中型坦克的代號被命名為「輕騎兵」,重型坦克的代號自然就是「重騎兵」,不過現在「輕騎兵」也正在開發中,還沒有樣品出現,「重騎兵」更是剛剛立項,研發看上去遙遙無期。
其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估計是用不到重型坦克的,所以「重騎兵」項目明顯是在為未來做準備。
「偵察兵」的出現,註定要改變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場形勢,如果南部非洲的部隊出現在歐洲戰場,那麼就會成為德軍的噩夢。
在坦克面前,德國人再想憑藉塹壕和重機槍給進攻部隊製造大規模殺傷幾乎不可能,羅克也沒有將坦克的具體性能主動透露給英國人,坦克的測試工作也主要是在羅德西亞境內的米爾納市進行,尼亞薩蘭現在只生產了二十輛坦克用於測試,未來還會進一步完善,直到最終定型批量生產。
在飛機上,尼亞薩蘭同樣進步很大。
去年八月份,美國的萊特兄弟成功製造出第六架飛機,這架飛機終於引起外界的廣泛關注,八月份威爾伯·萊特在法國進行了100多次飛行表演,在歐洲掀起了航空熱潮;奧維爾·萊特則是在美國邁耶堡閱兵場周圍飛行了55圈,連續飛行1個小時。
和萊特兄弟的飛機相比,尼亞薩蘭的飛機明顯性能更加先進,去年八月份,尼亞薩蘭的飛機就已經完成連續飛行三個小時,航程超過五百公里的壯舉,現在尼亞薩蘭的飛機更加先進,萊特兄弟還在想辦法將機槍安裝到飛機上,想辦法兜售給美國陸軍部的時候,尼亞薩蘭航空研究所已經開始研究航空炸彈了。
對航空炸彈的需求,是在射擊協調器研發成功之後出現的。
飛機剛剛出現在戰場上時,主要作用是用來偵查觀測,如果想攻擊地面目標,那就只能使用手擲炸彈,命中率可想而知。
射擊協調器的原理非常簡單,但是作用很大,另一個時空世界大戰剛剛爆發時,飛機上除了一名駕駛員,還要有一名射擊手,這樣飛機才能具備一定的攻擊能力。
射擊協調器出現之後,駕駛員就可以一邊架勢飛機,一邊對目標發動攻擊,飛機上取消了射擊手這個位置,進一步減輕了重量,自然也就可以裝載更多的炸彈,或者是更多的燃油,對更遠距離的目標進行攻擊。
尼亞薩蘭的飛機,現在已經可以攜帶五百公斤炸彈,或者攜帶同等重量的副油箱,以增加作戰半徑,從這個理念上,已經遠遠超過剛剛起步的萊特兄弟。
現在在尼亞薩蘭,人們已經習慣了不時有一架飛機呼嘯而過,尼亞薩蘭州府為此不得不將小石城和璇璣城等地設為禁飛區,才能制止飛行員們難以抑制的招搖行為。
在尼亞薩蘭,已經有超過200名試飛員,航空研究所已經越過雙翼飛機,開始對單翼飛機進行研究,如果有必要,南部非洲隨時可以成立空軍部隊,這遠遠走在世界各國前列。
羅克的底氣也就在這裡,有了這些先進裝備,即便是南部非洲的部隊前往歐洲參戰,也不會成為一線消耗的炮灰,而是會待在安全的大後方,對前線提供支援。
或者是,乘坐著坦克或者裝甲車參與進攻,這會最大程度減少部隊的損失。
至於協約國部隊——
羅克才不會管他們死多少人,這種事還是死道友不死貧道吧。
不管是飛機還是坦克,都是尼亞薩蘭獨立進行的研究,和小斯基本上沒有關係,所以小斯的注意力還是集中在農場、種植園、工廠、漁業公司這些盈利項目上。
羅克的關注點卻不在這裡,隨著南部非洲的機械產品越來越多,南部非洲對於石油的需求也越來越大。
這裡要強調的是,全世界絕大多數自然資源,在南部非洲的儲量都很豐富,唯獨石油,南部非洲的儲量並不多,僅有的幾個油田,開採難度也非常大,最起碼以目前的技術條件無法實現。
現在全世界對石油的需求還不明顯,主要的產油國不是沙特也不是美國,而是名不見經傳的羅馬尼亞,以及俄羅斯帝國的巴庫油田。
羅馬尼亞境內,現在的煉油廠都屬於英、法傳統強國,南部非洲無法插手,俄羅斯帝國的巴庫油田更是鞭長莫及,但是在羅馬尼亞和巴庫油田之外,還有無數的油田可供羅克選擇,處於奧斯曼帝國控制下的阿拉伯半島自然成為羅克的首選。
雖然奧斯曼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加入的是同盟國,但是在已經爆發的數次俄土戰爭中,英國始終支持奧斯曼帝國對抗俄羅斯,所以英國和奧斯曼帝國的關係還算不錯,甚至英國強行佔領埃及,都沒有引發英國和奧斯曼帝國之間的戰爭。
英國強行佔領埃及的目的是為了蘇伊士運河,這條航線對於英國來說非常重要,但是對於奧斯曼帝國來說可有可無,因為奧斯曼帝國在亞洲並沒有和英國同樣的利益。
這一時期的印度,對於英國來說真的是非常重要。
憑藉英國和奧斯曼帝國的關係,羅克尋找石油的計劃就從阿拉伯半島開始。
最先涉足阿拉伯半島的,當然還是蘭德銀行和保護傘公司。
去年六月份,蘭德銀行在開羅開設了第一家分行,到現在僅僅幾個月時間,蘭德銀行在埃及境內的分行已經達到六家,成為埃及境內實力最強的銀行。
比帝國銀行在埃及的分行數量更多。
其實以埃及的經濟規模,成立這麼多銀行根本沒有必要,除了開羅的分行之外,埃及境內的分行基本上都沒什麼業務,之所以如此大張旗鼓,就是名正言順將保護傘公司的雇傭兵派到阿拉伯半島去。
要不然僅僅六家分行,肯定用不完總人數已經超過一千五百人的雇傭兵。
之所以羅克能把這麼多人派到埃及去,主要還是阿德的功勞。
在阿德擔任南部非洲專員之前,阿德曾經擔任過埃及行政長官,即便那已經是二十年前,阿德和現任埃及總督的關係也非常好,所以羅克利用阿德在埃及的影響力,很順利的就把保護傘公司的業務開拓到埃及。
羅克的最終目標是科威特。
此時的科威特,只是一個只有不到三千人居住的小海港,因為還沒有發現石油,所以科威特沒有獲得任何關注,在英聯邦內的存在感,比南部非洲更低。
沒錯,科威特此時也是英國的殖民地,屬於埃及總督的轄區,不過埃及總督顯然並不重視科威特,估計他都不知道科威特在哪裡,有多大。
所以西德尼·米爾納給羅克的回復就很隨意:「一萬鎊已經很多了,我去過科威特港,那裡除了沙子還是沙子,連魚肉吃起來都感覺有沙子的味道,真不明白你要買科威特幹什麼。」
羅克肯定不會說科威特的石油儲量佔據全世界石油總儲量的十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