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四章-第四百九十五章 世家子,儒中人
“下官參見九皇子殿下,見過雀仙侯!”
“草民等參見九皇子,見過雀仙侯!”
在隊伍一出現視野,以太原郡郡守蘇嘉和王家王樹友兩人為首的兩批人立即上前躬身拱手行禮道。
在行禮的同時,目光也微微抬起,觀察著這行人。
隻見為首兩位的少年,是出來遊玩的公子模樣打扮,相貌豐神俊朗,眼睛炯炯有神,在目光接觸時,盡皆情不自禁的低下了頭。
很多人第一次見到兩人,心中都不約而同的有著一種驚歎,這九皇子和雀仙侯,果是當世人傑也。
在古代,男子有著一副好相貌的重要性是不必可說的,作為第一印象,再加上家世出身,現任職務,這些種種可說與不可說的大勢,就會影響觀看者的心理。
長得醜的,叫麵容奇特,五官別致,長的一般的,又叫肅穆威嚴,方正維爾,長得俊朗的,那自然就是先天上讓人高看一眼。
而李治還處於少年時期,有著李二和長孫皇後的基因,自然是長得俊秀無比,麵容姣好。
若是放在現代,就叫做小鮮肉了。
楊軒此身長得也是清秀,再加上氣質符合,一副翩然下世的濁公子模樣,更是讓人心生好感。
眉宇間又帶著點點英氣,雙眸中有著平靜下麵蘊藏的傲氣,就像是天上的星辰。
絢爛而又冰冷。
使得注視者,看著就不敢小視。
“蘇郡守,王老,二位起身吧!”
楊軒沒有說話,隻是微微的點了點頭,李治代為上前和兩人打著交道,態度溫和的說著。
蘇嘉恭敬的起身,侯立在一旁。
他和王樹友同來等候,雖然看起來他是官,王樹友是民,應當是以他為主導。
但在此時,卻是不然。
王家的根基就在太原,王樹友本人也是天下名氣頗大的名仕,在他這個郡守麵前,是一點也不虛的。
其次,眼前兩位貴人為何來此,諸人都是心知肚明,最主要的,還是參加王通的葬禮。
此刻讓王樹友主導,自然就是應該的了。
而且對於這種小事,蘇嘉也沒必要因此和王樹友這與王通同一輩的王家族老接下糾紛。
不然等九皇子和雀仙侯走了後,那他這個郡守的日子,就有得難受了。
王樹友是個精神矍鑠的老頭,有著李治的話,也不客氣,把腰身挺得直直的。
上前一步,望著楊軒,哀婉的道:“侯爺,我二兄辭世前,還經常提到您,言您為少年雄才,可行常人不可行之事,乃是這天下他少有敬佩的人之一,他若是知道您來參加他的葬禮,想必也能含笑九泉了!”
語氣低吟,真誠落淚,在態度上,卻是有著意想不到的親近意味。
王通和楊軒總共也就見過一次,那一次兩人還是針尖對麥芒的辯論了一場。
有說他是少年雄才,他信,但若說敬佩,就不一定了。
王通這種治學一生的老儒,可以說是把儒學看的比什麽都重,自己把儒家從一家獨大的地位上扒拉下來。
沒有天天罵自己,就算不錯了。
還會敬佩,說自己的好話?
楊軒笑了笑,隻是點點頭,沒有答話,對於這種扯皮的話語,他是懶得說的。
往王家此次出來迎接的後背中人一掃,一眼便看到了位置稍微靠後的王勃。
此刻的他一臉哀容,麵有沉重,精神頭不高,注意到望著自己,提起精神,微微恭敬的點了點頭。
作為親孫子,對於爺爺王通對楊軒的感覺,他是知道一些的,簡而言之,便是複雜。
在上次論戰結束後,他有幸聽到爺爺說過一句話:“若他不是世家子,不是儒中人,當效法楊軒,力挺改革,為華夏謀得萬世基業!”
“但,可惜.……”
當時聽著,王勃心下震撼,那時,才清晰的知道了爺爺對楊軒的評價,到底是何等的高。
但一個世家子,一個儒中人,卻硬生生的把爺爺,推到了這樣的人對麵。
楊軒看了一眼後,便沒有再去看其他人,雙眸微垂,隱隱透著亮光,使著一行二用之法。
一邊修煉,一邊控製著自身劍意,慢慢向誅仙種子靠近。
現在的劍意,相比於以前,多了一股戾氣,也多了一份肅殺,單是看著,就給人一種森寒恐怖的心悸。
離得誅仙種子,也隻差半米的距離了。
但就這半米,楊軒卻遲遲沒有再前進一步,不是不能,實是不敢也。
現在誅仙種子的吸力,比開始時強大了何止千倍萬倍?
即使是平時,楊軒都得用大部分的心神放在劍意之上,唯有在靜寂的環境下專心修煉時,才會試探的往前挪一毫米。
感覺力有不逮,就迅速的撤出,若是能勉強的堅持住,便先苦苦的支撐著。
等得慢慢適應,能在平常趕路時還控製得住,便算是堅守住了,過個三五天,劍意便會在這股強大玄奧的吸力下漸漸洗禮。
向某一方向的極致去進化!
隨後劍意,在變強的同時,也會慢慢的變得細小。
在此刻,劍意從最開始的碗口般粗細大小已經變成大拇指大小了。
這讓楊軒看著,不禁有些苦笑。
不過還好,在變細的同時沒有變小,不然又細又小,即使攻擊力再強,也就隻能當個繡花針使用。
王樹友見楊軒不搭話,臉色一頓,心中有了些不滿,不過沒有表現出來,沉重的說著:
“殿下,侯爺,時日不早了,咱們先回去吧!”
看了看天色,此時已經是下午申時了,到了王家後,又得是一番祭拜說話等,確實是不好再耽誤。
“嗯,那就先過去吧!”
李治望了一眼楊軒,見他沒意見,從容的說著。
王樹友在前麵沉默的帶路,蘇嘉在旁邊作陪。
王樹友因為王通身死,可以不說話,但蘇嘉這個在編製內的官員卻是不行,在一旁向著李治介紹晉陽城內的風光。
李治也是聽得饒有興趣,不斷點頭,太原雖然是李唐的發家之地,但他是立國後出生的。
所以來此的次數卻是不多。
而進了晉陽城後,除了秦懷玉帶著兩個騎兵在後麵跟著,剩下的玄甲精騎卻是在校尉的帶領下往著晉陽行宮而去。
畢竟是去吊唁,帶著眾多兵將去不太合適!
這一幕看得王樹友暗中點頭,心中對於李治的感官當即大好,但對於楊軒心中卻還是有著膈應。
認為其恃才傲物,不知禮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