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八章 王通著書
給王通上香?
這個人當得起自己這三下祭拜嗎?
楊軒突然想到了這個問題,所以才遲遲沒有動作。
不是他高傲,連逝者都不願祭拜一下,而是他不說此刻身具侯位,單是自己經過這一路凝聚名望,氣運雄厚,有著係統幫忙鎮壓,在一定意義上就也屬於天生的貴人了。
他這個‘貴人’和李治又有所不同,李治是凡人,不通氣運流轉,也不會控製自己的氣運,所以王通死後,憑著生前諾大的名聲當得起李治祭拜。
但楊軒卻是以凝聚民望大勢的方法,收攬氣運,他此刻,代表的就不是自己一個人。
而是在他身上寄托著信念的千千萬萬的百姓。
在王通生前,還好一些,畢竟他是活人,不受冥冥中的法則拘束,但現在人已經死了。
成為鬼後,其實和修士的差別就不大了。
李治的命,是貴人命,但他代表的卻是個人,再加上現在還沒得勢,所以影響不大。
自己若是這樣直接的祭拜三下,說不定得把王通的鬼魂拜的魂飛魄散。
那到時候自己就像不是來吊唁了,反而有點像是來鏟草除根的。
生前看你不爽,在死後再殺你一次?
楊軒對此也是無奈,在之前他也是沒注意到自己凝聚大勢後對鬼神的威力。
不然,也就不會跟著進到這王府裏麵了。
也不會造成這樣尷尬的局麵。
心中思慮著,楊軒也打開靈眼,朝著前方觀望而去,很可惜,該是怎樣,還是怎樣。
並沒有見到王通的鬼魂。
神識一掃,確定王通真的是已經死了,那想必若應當是魂歸地府了吧?
就在他思索著的同時。
這下不僅是其他人坐不住了,就是這個見過無數大風大浪的王瓊也有些急了,不過他沒有表現出來,而是疑惑的問道:
“侯爺,是認為這靈堂,布置得有什麽不妥嗎?”
別人不知道楊軒的暗中身份,他卻是知道的,通弟在逝世前做的最後一件事,就是沒日沒夜的研究楊軒。
這種人,最擅風水玄談,手上有著奇特本事,是以見他看得怔怔出神,不禁有些驚疑。
聞得這話,眾人也是不免往這個方向想,但左看看,右看看,似乎沒有發現有什麽不對啊。
靈堂的布置,都是按照當地道觀中老道士的說法擺放的,老道士在他們當地名聲不顯。
但在他們這種最上層卻是知道一些事情的,知道對方有著靈異,有著真本事。
是歸隱於此地的。
一般都不屑於出手,也就是看在他們王家有過幾次施恩於百姓,才勉強指點了一番。
而聽著那指點,就是王瓊當時聽著,也是不禁點頭讚同,一些話語說得頭頭是道,有理有據。
怎麽可能會是錯的了
楊軒回過神來,臉色平靜,讓人看不出虛實真假,突然說著:“聽說王通生前,作了書,不知可作出來啦?”
額!
眾人一愣,沒想到楊軒出神了一會兒,到最後卻問出這樣一個問題。
而且,‘王通’
這樣直呼其名,還是在逝者的靈堂裏,這樣不太好吧
這個話一落,就有著數人心中生怒,不過因為是有長輩在前,又是在靈堂,暫時沒有發作出來。
但眼神,卻是從開始的好奇和新奇盡皆變成了不滿和厭惡,雖然你楊軒身份高,學識也大,但好歹也是晚輩。
這樣的不識禮數,卻是不該!
李治聽著,心下也是一驚,嘴唇動了動,不過最後還是沒有說出口,而是目光觀察著王家眾人的表情。
掌櫃的之言雖然直接,但也算不上錯,隻是因為不通世俗,沒有那麽多條條框框的拘謹著。
這時,正好可以看看王家的真顏色。
王家眾人,小一輩中,除了王勃先是驚愕,隨後恢複平常,態度繼續恭敬,其他人,皆是怒色滿麵,讓人生怕看不到他們動怒了般。
而第二代,相對於好上一些,除了幾個看起來似乎是第二代最小的幾個有著怒色,都是眼眸微垂,似當是沒聽到般。
當然,麵上這樣的表情,至於心裏怎樣,就有待考慮了,不過這是常理,能有著這番心性,算是有一定的才能的了。
至於王瓊這老一代,就更是高深莫測了,似乎看起來,和之前的表情沒什麽不同。
這樣的層次,就不是他能看出來的了。
“通弟的書,做出來了,他生前,總共作了七本書,有六本,是為六經作的注,以及提出了一些新的主張,第七本,便是《文中子》,以他的道號為名!”
王瓊欣慰道。
說著,朝身後的一中年人揮了揮手。
還沒片刻時間,就見那中年人去了又回,不過這次,手上捧著了七本書。
最上麵的一本,便印著《文中子》的字樣!
楊軒從上依次翻閱了幾頁,隻是偶有看到新奇之處時,忍不住點頭讚成。
七本書,除了文中子外,剩下的六本分別是:《續書》、《續詩》、《元經》、《禮經》、《樂論》、《讚易》。
這王通,心很大啊。
續六經,又作出《文中子》,此書效仿論語,為王通和其門下弟子對問題的探討和解答。
但在內容上卻有著創新。
他也是想在後世如孔子般在後世留名啊。
不過這七本書,除了《文中子》在後世他隱約聽過外,其餘的六本,卻是沒有聽過。
應當是在後來的曆史戰亂中有著遺失了。
不然王通,憑著這七本書,在後世名聲應當不會弱於莊、荀幾人吧。
楊軒沒有多看,他之所以有這麽一問,不是為了真心想看這幾本書,而是看看,以王通的功績,到底當不當得起自己的祭拜。
在他的眼中,這七本書身上,都有著厚厚的白色氣運沉澱,若是妥善保存,流傳後世,也足以把王通推向神壇了。
楊軒轉身雙手捏著三支是燒了近三分之一的香,朝著前麵,拱手拜了三拜。
旁人見此,雖然不知道楊軒為何臨時想看一下這書,但能把這祭拜圓滿完成。
緊張的心也總算是放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