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九章 晉陽城的寧靜
外麵風雲變幻,無窮的雷霆大勢似有攪亂天地的概況,晉陽城內自然都能清晰的感受到。
不過相較於外麵,晉陽城內,這個作為事發地,卻是比很多人想的要遠遠平靜得多。
百姓安居樂業,世家子該鬥狗的還是鬥狗,溜雞的仍是溜雞,大街上一副繁榮昌盛的盛況。
即使是科考失利的讀書人,也是在刻苦的繼續躬耕於書牘,不過這次讀的,卻不再僅限於儒家的四書五經了。
還有道家的《道德經》,墨家的《墨子》,以及名家,陰陽家和縱橫家的各類鴻篇巨著。
新科舉的考試規則已經出來了,以百家為名,墨家的入工部,縱橫家,名家的入鴻臚寺。
兵家,儒家等的,自然不用說,是入兵部和禮部。
像道家,陰陽家等,帶著部分天地玄奇,人道至理的,又以茶博士之稱,為朝廷效力。
學子可以專門躬耕於自己擅長的一道,然後再參加相應的考試,有通過者,和之前的科舉一樣,都是予以功名加身,享受各項的待遇。
當然,考過了墨家的,按照常理,以後沿著步子,一步步進入工部,若是突然想要去其它六部,或者三公九卿下麵的屬官下任職,也不是不可以的。
但那個時候,又是看任命,看上麵的大佬有沒有發現你這個才能。
可以說,這次新科舉,算是朝廷把天下凡是有才之人,無一例外的都有匡羅進去了。
大唐的科舉盛世,也是在這個時候,正式開啟!
不過即使是科舉盛世,但讀書人科舉失意,按道理該傷心的還是會傷心,該憤怒的還是會憤怒,因此牽連到一力提倡科舉改革的楊軒,也是正常的。
之所以為何會一片風平浪靜呢?自然是有著人在後麵發力。
三天前,王家的喪禮徹底結束,前往長安科考的學子,也陸陸續續的各回各家,各找各媽。
作為最後一次儒家科舉的盛世,又是舉人考進士,是真正的考官身,考題自然不免偏難。
算是為儒家的盛世來上一次圓滿的終結,儒家養士,畢竟也是有一番功勞的。
並且對於這最後一次對得起自己十年寒窗的機會,無數學子自然也都是奮力拚搏,想要搭上最後一趟的末班車。
但很可惜,夢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考題太難,就得刷掉幾乎一半有水分的。
其次,原本或許是能合格的,但不怕人比人,就怕貨比貨,有了雀仙樓的智慧湯圓。
長安城內外,以整個天下來看,尤其是京兆地界吃過智慧湯圓的比例占據主體。
偶有零星吃的,大多也都是從外地來趕考,在路上碰到了武瞾,被好生忽悠了一頓,才遇上這一番機緣的。
以前是十拿九穩,這次麵對一群競爭對手像開了掛般的大腦,又如何能敵得過?
所以在整個晉陽城,包含整個太原郡,由舉人考進士的,共三十五人,有三十四人落榜。
最後一人,也是在隨後的殿試中,排到了最後一名。
做到了真正的孫山。
這樣的結果,如何不讓太原的舉子氣憤,智慧湯圓之事,在長安城稍微一打聽,便能知個一清二楚。
所以在回來的路上,幾十人都是積攢了無窮的怨氣,就想著好好聲討一下楊軒。
好好的侯爺不做去賣菜,賣的還是智慧湯圓,賣智慧湯圓也就算了,還不通知我們一聲?
這不是坑我們嗎?
再加上一路上世家子的鬧騰,讀書人的痛斥,太原的學子心中對於楊軒也漸漸定了型,沒有一個好的印象。
不是那些人口中說的妖人,也是使著一些歪門邪道,給人作弊的小人,害得他們連孫山都沒做到。
但一大批的讀書人剛進了晉陽城後,就有著太原王家的少年英才王勃邀請。
當即讓眾人受寵若驚。
即使是那名掛在最後一名的孫山也是激動不已,心情澎湃,連跟著一起去聲討楊軒的想法也暫時擱置了,一起前去赴宴。
宴會的場所,是晉陽城內最大的酒樓,千秋樓,菜好,人美,活也不差。
那些讀書人哪見過這樣的大場麵?
一進到千秋樓腿就開始打抖,一杯酒下去,連自己姓什麽都忘的差不多了。
心中哪還能藏什麽怨氣?
隨後隻見他們太原的驕傲,在整個天下都排得上名號的少年英才駱賓王聲情並茂的給眾人講演,並且十句話有八句話是安慰,剩下的兩句話。
便是諸君恰逢盛世,當知恥而後勇,奮力耕讀,一舉贏得科榜頭名。
這話,聽的他們是熱血沸騰,激情澎湃啊。
原本想著這次科考失利,回去會挨罵的眾人,也是瞬間提起了勇氣和信心。
大丈夫失敗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再來一次的信心,而他們一個個都是風華正茂,再考一場,一舉奪得頭名那又何妨?
那時自是衣錦還鄉,風光無限。
其次,便隻聽這位少年英才,又是貴公子言:但以前科榜隻有一張,頭名隻有一個,現在有雀仙侯力挺百家科舉,諸君又都是身懷屠龍技,豈甘願窩在儒家這一小片的天地中你爭我搶那一小小的榮譽?
接下來的話,又是適時指點出科舉百家,顯學隱學,按個人才能,天賦喜好,自主選擇,豈不是更好?
而這一切歸功於誰?
自然歸功於雀仙侯,提出百家科舉,歸功於朝廷,大舉支持,為民謀福,也歸功於當今天子,聖明好賢。
說到這,眾人也三杯酒下肚了,前方領頭人熱情演說,旁邊美女輕撫倒酒。
自然是一個個的都大聲應是,明天就歸鄉苦讀,今夜就去感謝雀仙侯。
哪裏還有一絲半點的怨言?
至於太原下麵的其它小世家豪族,王家在上麵鎮壓著不表態,還一副支持的模樣,誰又敢第一個帶頭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