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武俠仙俠>草原特種兵> 第七章 艱難開拓

第七章 艱難開拓

  此時,巴根台已經掌握了未來運河的所有關鍵數據,對運河的修建已經成竹在胸。將來,這將是一條寬30米,水深5米的人工運河。由這條運河引水,不僅要修建密集的水網灌溉農田。還要修建南北兩個大型水庫,準備為百萬人口提供生活用水。


  巴根台以專業軍人的眼光早就看出了這一地區的防禦弱點,南麵由馬山到土泉山、雙山子一線,東麵黑山、火龍山、王子山、鳳凰山一線山勢低平,且山峰稀疏,防守不易。巴根台計劃引運河水,在東側和南側修建兩條寬闊的城防濠,加強這兩側的防禦。楊妙真完全讚同。


  這些天相處下來,巴根台給了楊妙真強烈的震撼,她簡直不敢想象人間還有這樣無所不知又無所不能的人,這還是當初那個餓的要死的小叫花嗎?她的心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由原來的同情,到信任,到敬佩,到對他無所不能的依賴。他看起來冷漠鋒利,可是內心卻有一團火,支撐著自己,照亮著別人。他始終恪守著人類的準則和尊嚴,誠實、堅定、自信、熱情、忍耐痛苦,不畏艱難。他不言不語默默的工作,偶爾抬起頭來,眼睛裏寒光閃閃,深不可測。


  她經常想,這個人絕不是撫州山裏普通的獵人,他到底是什麽人?來自何方?他的過去有過什麽?她多次用言語試探他,巴根台總是沉默不語,目光中滿是落寞。他一定有過傷心的往事,不願意提起過去,楊妙真以女人的敏感覺察到了這些,他拚命的工作是為了忘掉過去麽。


  楊妙真不知道巴根台的一切,但是她執拗的堅信巴根台的品德,她絕對信賴這個人。不管他來自何方,他絕不會出賣朋友,出賣信任他的人,更不會出賣她自己。


  巴根台和楊妙真商定,先組織村裏留守的老弱婦孺燒荒,為未來的開墾做準備。巴根台沿著盆地邊緣劃出一片防火帶,然後燒光了盆地的灌木,熊熊大火足足燒了十餘日,這些灰燼都會成為來年莊稼的肥料。


  巴根台和楊妙真率領百姓沿著設計的運河沿線打樁,每隔1百米打下一個半米高木樁。這個工程量並不小,在這個時代,用簡陋工具定位隻有巴根台一個人能夠完成。


  正當巴根台和楊妙真沒日沒夜的為修建運河奔波的時候,楊安兒的軍事行動也取得了巨大進展。貞祐四年(1216年)夏,楊安兒率紅襖軍一路東進,沿途饑民紛紛前來投奔,等到萊陽城下的時候,已是數萬之眾。


  金國萊陽守將徐汝賢見紅襖軍勢大,幹脆開城投降。徐汝賢後來成為了楊安兒的得力助手,紅襖軍的著名戰將。


  楊安兒大軍繼續向東,直達登州,登州刺史耿格也開城郊迎紅襖軍。此時,楊安兒的勢力已經到達了渤海海岸,南宋的大海船把糧餉武器源源不斷的運往登州的港口,紅襖軍聲勢大振。


  楊安兒趁勢沿著海岸繼續向東進軍,占領了寧海州,又回師西向攻占了密州、莒州。這樣,整個山東東路都落入了楊安部紅襖軍掌握,益都到海岸的水陸交通暢行無阻。大宋支援的物資潮水一樣湧入益都,大量人口也向這一地區集中。楊安兒誌得意滿,在登州稱王,置官署,改元天順。


  楊安兒封巴根台為撫國將軍、大司馬。使者來到益都盆地,傳達楊安兒的旨意,巴根台臉上一點表情都沒有,太多的事情要做,他根本就沒工夫想這是個什麽。


  現在,運河工程已經動工,每天都有扶老攜幼的人民湧到益都盆地。這裏是希望,是未來。巴根台和楊妙真夜以繼日的安排這些來投奔的人員,青壯年都投入到興修運河、平整土地和建造住房的工程中,老弱婦女則負責運輸後勤,生火做飯。還有大量的病人要醫治,很多兒童要撫養。


  楊妙真體現了非凡的管理才能,把一切都安排的井井有條,各項事務有條不紊的展開。巴根台用不著操心別的,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工程建設中。整個益都山區已經變成了一個巨大的工地,數萬百姓都參與到了這項偉大的工作之中,每個人也許不知道自己做的是什麽,但每個人都知道他們在幹一件大事情。


  他們能吃飽飯有衣穿,有重要的工作做,有對未來美好的渴望,比起過去饑餓等死的日子,這裏就是人間的樂土啊。更重要的是這裏有公平,有正義,沒有搶掠和殺戮,沒有欺淩弱小,沒有高高在上的主子,也沒有天生卑賤的奴才,每個人都是平等的,什麽樣的困難會得到別人的親切關照。


  不論你是漢人、契丹人、女真人、回鶻人、唐兀惕人、吐蕃人,都要用汗水換來食物。沒有不勞而獲的壓榨,更沒有天生的首領,大家服從的都是有才能和品德的人。所有的人都是這個大團隊的一份子,所有的首領也沒有特權,他們和其他人一樣住的是茅草屋,吃的是一樣的食物,隻不過他們對團體承擔著更大的責任。同樣,偷奸耍滑和作奸犯科也一定會受到大家的懲處。


  巴根台也一樣。他把全部的熱情都投入到了益都盆地的建設之中。他為理想拚命的工作,烏爾罕的美麗靈魂正在看著他,他不能閑著,他要實現他們共同的夢想。


  他沒有浪費興修運河挖掘的大量土方,他把挖出的土都脫成坯,建立磚窯,燒成青磚用來建造房屋,建造關隘。巴根台和楊妙真早就商議出了建設計劃,他們把房屋都建在四周的山上,形成居住區。


  把中央盆地地區都建造成農業區和工商業區。這些從山腰綿延到山腳的住宅都是青磚建造,建築群本身就是象城牆一樣的堅固堡壘,山上根本就用不著修建城防工事。在山下各個險要隘口,也用青磚修建關卡。


  潮水一樣湧入益都老營的流民越來越多,現在隻能開挖地窩子,但是絕對無法度過寒冷的冬天,老弱婦孺會凍死。大量的青磚解決了建築基本材料,山區木材也並不缺乏,但是沒有合適的粘接材料。中國傳統上是夯土建築居多,包磚的都是高檔建築,而這些粘接材料是用糯米湯調和而成。在人都要餓死的年代,用糧食做建築材料那簡直就是犯罪。


  巴根台走遍了益都的山山水水,在峱山,杏山地區發現了豐富的石灰石礦,在過船嶺、轉子山和廟山地區發現了豐富的煤礦和鐵礦,這不由得讓巴根台欣喜若狂。有了這些寶藏,有了人工運河強大的水利資源,他能創造多少奇跡啊。


  但是他知道他最需要的,是人才資源。他和楊妙真走遍了修河的流民大軍,從選出各種工匠,鐵匠、木匠、石匠、洗染匠、補鍋匠、瓷器匠、漆匠、織匠、篾匠、裱糊匠、瓦匠、造紙匠等等,編成各個班組,選出有經驗的老匠人做班組長。


  巴根台和楊妙真組織了數千青壯,由石匠和鐵匠組成開礦隊,開采石灰石礦,煤礦,鐵礦和堿石灰礦。就在杏山腳下,巴根台開始試製水泥材料,有了石灰石和粘土,就有了矽酸鹽水泥的基本材料,鐵礦可以作為校正料。因為我國粘土含氧化鋁較高,但是氧化鐵含量較少,這就需要加鐵礦粉校正。


  將石灰石、粘土和鐵礦粉研磨後按比例配好,就是水泥生料,經過1400度的煆燒,就成為了熟料。熟料按比例和石膏粉配好,就是矽酸鹽水泥。石膏是生產水泥必須的緩凝劑,但是益都並無天然石膏礦。但是這難不住巴根台,因為他懂得現代煙氣石膏脫硫技術。


  現代去除煤炭燃燒的二氧化硫廢氣,一般是用石灰石和廢氣中的二氧化硫反應,就會產生石膏。最簡單的就是濕法脫硫技術,用石灰溶液和和煙氣直接反應,就會形成石膏沉澱,經過煆燒研磨之後,完全可以作為水泥中的緩凝劑。


  益都地區有豐富的石灰和煤炭資源,原料方麵不成問題。雖然這樣生產石膏成本過高,但是現在也隻能先做出來再說。


  在杏山,巴根台建造了第一個立窯和回旋窯,試製出了第一批水泥,經過不斷改進,水泥的質量已經接近了現代水泥的質量水平。隨後,他任命頗有天賦的泥水匠莒州人王七專門負責水泥的生產,他心裏一塊大石頭落了地。


  水泥在現代社會不算什麽,但是在這個時代卻是劃時代的東西。這不僅僅是蓋房子,修城堡的問題,這還牽涉到水壩的建設。要想修建堅固的運河水壩,並且充分使用運河的水利資源,就必須要有水泥。


  這條運河,將成為益都工業和農業的母親河。水泥的生產隻是一個開始,巴根台要在益都創立一個超越時代的水利工業體係。這,就是他理想之國的開始,他堅信這才是結束戰亂和苦難的唯一出路。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