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武俠仙俠>草原特種兵> 第三十三章 溝通河海

第三十三章 溝通河海

  蒙古需要波羅的海麽?


  在巴根台看來,需要!因為他垂涎愛沙尼亞的磷灰石礦和瑞典的鐵礦。在拔都王爺看來,更加需要!因為他徹底壟斷東西方貿易的欲望和雄心。


  自古以來,地中海航線就是東西方貿易的核心。但是隨著阿拉伯帝國的崛起,穆斯林控製了整個西亞和北非,加上羅馬教廷的日趨保守,地中海貿易遭到了雙方的禁運,這對商業的破壞是巨大的。這成就了金錢第一,上帝第二的威尼斯人,也造成了歐洲物價飛漲。為了維持體麵奢華的生活,大部分貴族領主都欠下了巨額的債務。百姓更是陷入了大規模的貧困,日益愚昧和封閉。


  此時,諾曼人在北歐崛起,這個時候他們是雷神的崇拜者,可不是上帝的子民。他們在寒冷的冰原沼澤中掙紮生存,卻有太多的人口和渴望。在經過無數絕望內鬥之後,他們和東方的蒙古人一樣,走出了冰原,走向了世界。不過他們靠的不是駿馬彎弓,而是他們特殊的裝備-維京長船。


  幾個世紀以來,諾曼人走向大海,一邊劫掠,一邊進行貿易殖民。他們大致分為三個部分,也開辟了3條航線,挪威人向西,走向了冰島甚至北美洲。丹麥人則南下不列顛諸島和法蘭克西海岸,甚至強行越過直布羅陀海峽進入地中海,建立了西西裏王國。瑞典人則走向東方,最終讓他們找到了與東方交易的路線。這是除地中海航線之外的另一條通往東方的道路,這為歐洲打開了另一扇通往東方的大門。


  諾曼人橫越狂暴的波羅的海,走向東方。通往東方的道路有兩條,一條是從芬蘭灣進入涅瓦河,沿著涅瓦河進入拉多加湖,從拉多加胡沿著沃爾霍夫河南下諾夫哥羅德。另一條商路是從裏加灣進入道加瓦河,然後進入斯摩淩斯克。


  這些富有冒險精神的諾曼海盜,或者說諾曼商人拖著他們獨特的獨木舟,帶著他們毛皮、海象牙、湖泊、海魚、蜂蜜和他們特別的堅韌繩索。一些人從別列津納河進入第聶伯河,沿著第聶伯河進入黑海,最終到達君士坦丁堡。另一些人,則進入奧涅加湖,從這裏南下伏爾加河,經裏海進入波斯-阿拉伯地區。


  這些勇敢的野蠻人,用他們劫掠的貨物和特產,換來了東方的絲綢、瓷器、印度的香料、酒、南歐的葡萄酒、波斯的玻璃製品,阿拉伯的白銀。他們給歐洲那些渾渾噩噩的社會帶來了可怕的災難,所有的人提起維京海盜無不色變。但是,他們開辟的商路也給很多地方帶來了繁榮,波羅的海海岸形成了一係列商業城市。


  德意誌北部的呂貝克、漢堡、不萊梅、科隆,波羅的海的哥特蘭島、哥本哈根、阿姆斯特丹和倫敦,當然還有法蘭克的諾曼底,這些無不是波羅的海沿岸,或者通過內河可以進入波羅的海和北海的地區。這一係列商業城市最東麵的,就是諾夫哥羅德。在幾十年後,這些商業城邦組成了漢薩同盟,一度壟斷了整個北部和西部歐洲的貿易。


  如果蒙古要控製整個東西方的貿易,僅僅控製住裏海-黑海-地中海這條戰略水道是不行的,還必須要掌控整個歐洲貿易的北大門——波羅的海!

  問題是盯上波羅的海東岸這塊寶地的,不僅僅是蒙古人,還有天主教的僧侶和十字軍騎士。十二世紀下半葉,相繼有不少日耳曼商人和天主教傳教士來到了波羅的海沿岸東部地區。隨後,十字軍騎士到達這裏,但已不是帶著十字架來傳教,而是拿著利劍來征服這一片新的領土。


  1202年,阿爾伯特主教在諾曼人開拓的重要貿易水道道加瓦河在波羅的海的入海口,建立了裏加這個殖民城市。把波羅的海沿岸的騎士們組織起來,仿照在巴勒斯坦建立的幾個騎士團的形式,組建了具有宗教色彩的軍事組織——聖劍騎士團。從此開始了十字軍們的傳教和武裝搶掠事業,這就與聚居於道加瓦河流域的土著立窩尼亞人發生了劇烈衝突。


  立窩尼亞人自稱為“海岸居民”,他們也的確配得上這個稱呼,他們主要以捕魚為生,也從事農業和畜牧業。自從他們控製了重要商道道加瓦河,他們通過與哥特蘭人,俄羅斯人,芬蘭人、日耳曼人,瑞典人和丹麥人的貿易而高度發展,逐步走向了繁榮。但是聖劍騎士團的到來,最終終結了他們的好日子。


  早期的立窩尼亞人主要是愛沙尼亞人,隨著長期的戰亂,導致道加瓦河流域的愛沙尼亞人人口銳減。居住在庫爾蘭半島的拉脫維亞部落:庫爾蘭人,瑟米利亞人,拉特加利亞人和瑟洛尼亞人等等也紛紛遷到道加瓦河,與愛沙尼亞人混居。


  但是原住道加瓦河流域的愛沙尼亞人大部分已經加入了天主教,成為了聖劍騎士團的仆從軍和農奴。這些跟隨十字軍試圖征服這些拉脫維亞人的時候,遭到了拉脫維亞部落的頑強抵抗。1236年,聖劍騎士團在南下拉脫維亞,劫掠薩莫吉西亞村落的時候,當地土著頑強抵抗,隨後立陶宛人和斯米加聯人也趕到了戰場。立陶宛輕騎兵用凶猛的標槍投擲擊潰了聖劍騎士團,騎士團大團長陣亡,騎士大半陣亡,聖劍騎士團陷入了一段低穀。


  這些聰明的家夥決定投靠正在波蘭和立陶宛征戰的條頓騎士團,這個時候這些日耳曼騎士還沒有征服普魯士,混跡在波蘭整治那些封建公爵。聖劍騎士團的加入,使條頓騎士團可以東西夾擊波蘭,他們何樂而不為?聖劍騎士團也因此得到了喘息和壯大,1237年,他們改名立窩尼亞騎士團,開始了在波羅的海東岸的征服。


  現任騎士團的大團長迪特裏希·馮·格呂寧根是個能幹的人。他從芬蘭灣的塔林城,一直到道加瓦河畔修建了一係列的城堡,任命一些騎士為分團長,給予他們騎士隨從和侍衛,給他們征募軍隊和收稅的權力。


  很快,整個愛沙尼亞中部形成了一係列的堡壘群。雖然這些堡壘在蒙古人看來是可笑的,簡易的土木結構寨牆,裏麵幾個騎士,幾個弓箭手,幾十個征召的當地愛沙尼亞民兵就算是一個城堡了。但是畢竟這些城邑是當地的統治中心,以此為中心形成了穩固的網絡。切斯,西古德,埃茲卡烏克,庫爾迪,阿魯克斯尼,塔林等等,這些城堡指揮官和派德的法院執行官為大團長的隨從。整個愛沙尼亞的統治中心,在維爾揚迪城堡。


  西蒙古內河艦隊司令長官烏恩,在窩闊台汗12年(1240年)春天率領內河艦隊和特戰二旅來到諾夫哥羅德的時候,麵對的就是這個局麵。不過讓他更為煩惱的,是陰冷的天氣,和無盡的森林和沼澤,因為這讓他的工程進度大為遲緩。


  烏恩對諾夫哥羅德的征服是很輕易的事情,他內河艦隊2千餘水兵,加上一個特戰旅2千餘人,總兵力5千人。其中艦隊火炮2百餘門,陸戰火炮也上百門,步槍2千餘隻,而且蒙古控製著伏爾加河,從奇斯托波爾來的物資和增援源源不斷,征服諾夫哥羅德還用費多大力氣麽?

  但是烏恩明白,諾夫哥羅德不是終點,而是起點。他沒有像蒙古對南北俄羅斯、波蘭、匈牙利等地的征服一樣,摧毀一切,搶掠一切。而是與諾夫哥羅德人簽訂了對雙方都有利的政治經濟條約,用蒙古高質量和廉價的工業品經銷權為誘餌,順利的把諾夫哥羅德綁在了蒙古人的戰車上,使之成為擁有共同利益的盟友。蒙古人順利的租借了伊爾門湖西岸的希姆斯克為商業和軍事基地,開始了對整個波羅的海東岸的征服。


  很顯然,他的敵人就是立窩尼亞騎士團、裏加主教和他的兄弟會。不消滅,或者趕走這些人,蒙古就不可能徹底掌控波羅的海。以烏恩現在掌握的軍事實力,擊敗騎士團很容易,但是要實現有效的掌控太難了,因為他人手太少,土著卻太多,無法控製如此廣大的地區。弄不好,他也會陷入立窩尼亞騎士團的困境,反抗層出不窮,根本無法有效統治。


  在巴根台大伯的嚴厲指點下,在學校的熏陶中,在戰火的考驗中,當年的小小草原少年烏恩已經蛻變成了一個真正的戰略家,他懂得如何利用手中有限的軍事實力。在穩定了諾夫哥羅德,成為了他堅定的大後方和盟友之後,他開始動拉脫維亞人的腦筋。


  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立窩尼亞騎士團對愛沙尼亞的掌控並不牢固。在道加瓦河畔,在那些森林和沼澤中,拉脫維亞人一直在頑強抵抗著天主教勢力的侵襲。在騎士團的愛沙尼亞仆從軍中,也並非都是騎士團的死忠。隻要給這些騎士團的反對者堅強的物資支持,這些人能把騎士團折騰的坐臥不寧。


  在烏恩的戰略中,他要充分發揮他內河艦隊強大的火力和機動性,不僅要把立窩尼亞騎士團徹底打垮,還要穩固的掌控整個波羅的海東岸。


  為此,他製定了一個利用這一地區廣闊水路的自然條件,三道防線的整體戰略。這個戰略的核心,就是溝通伏爾加河和波羅的海,使蒙古的力量沿著這條血管源源不斷的投送到波羅的海沿岸,最終像三條鐵鏈一樣把立窩尼亞騎士團牢牢的捆綁住,最終窒息。


  這條鐵鏈的結,就是伏爾加河-波羅的海航道。他疏浚和開掘了從伏爾加河上的雷賓斯基,一直到奧涅加湖的一係列水係,包括舍克斯納河、貝諾伊湖、科夫查河、維蒂格拉河等等,再從司維爾河進入拉多加湖,從拉多加湖進入涅瓦河,涅瓦河口就是波羅的海的芬蘭灣!


  隻要蒙古的工業力量發揮出來,那麽立窩尼亞騎士團算什麽?整個波羅的海遲早要落入蒙古之手。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