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章 銀杏林
伏惜心中大喜,早已忘記了自己修煉了塵心法的要義。
隻見伏惜從軟墊上站起來,緊緊握住楚軒的雙手,眼中閃爍著璀璨的光芒。
“楚小兄弟能夠幫助我楚家,當真是讓伏惜倍感榮幸!這樣吧,就有在下來教授楚小兄弟儒家心法與劍法,如何?”
伏惜作為儒家的當代領導者,他的實力遠超李大仁,有這樣的強者教導自己儒家心法和劍法,楚軒自然不會不同意。
“我沒有意見。”
楚軒同樣笑著看向伏惜,對於楚軒來說,這是一個極好的機會。
儒家心法劍法走的都是光明磊落的路子。練劍者,劍如其人,君子坦蕩,劍路中正。
儒家修煉劍術的目的不是為了逞凶鬥狠,關鍵在於,練劍如練身、修劍如修心,如果能夠從儒家的心法劍法之中領悟到一些東西,對於楚軒壓製自己內心的魔氣,也是非常有幫助的。
“大仁,對外宣布我從今日開始閉關,若是有事你可一言而決!”
“我儒家,不能再等了!”
伏惜揮動衣袖,手中突然多出了一柄閃耀著金光的長劍。
這正是儒家掌門人的佩劍,每一代儒家掌門人才有資格佩戴這柄流傳千古,名為正闕的長劍。
正闕劍上閃耀的金光,便是那顯化的儒聖之氣,對於楚軒來說隱隱有一些壓製。
“是,大師兄!”
李大仁心中對於儒家的忠誠不必伏惜少,見伏惜如此,他立刻答應下來,整個儒家由他一言而決也沒有半分驚慌。
“楚小兄弟,你且隨我來。”
伏惜對著李大仁吩咐完了之後,便看向楚軒,要帶著他去修習儒家心法和劍法。
原本馮賢自然想要跟上,不過卻被楚軒攔住了。
“馮大哥,李大哥恐怕還有些事情要拜托你,你就幫幫他好了。”
在伏惜和李大仁麵前,楚軒自然不會暴露自己和馮賢的關係,現在還不到那個時候。
“嗯,李大哥,你有什麽事就說吧,我會盡力的。”
馮賢向來是不喜歡說話的性子,但楚軒吩咐下來,他也不會拒絕,而是直接站到了李大仁身邊,對著他說道。
李大仁臉上閃過一絲感謝之色,他明白馮賢其實和自己關係並沒有那麽好,卻對於楚軒近乎言聽計從。
所以楚軒這也算是為他解了圍,否則他還得和馮賢商量讓他幫忙的事情。
“也沒有什麽大事,隻是希望馮賢小兄弟能夠幫忙守住儒家的地盤,讓那些想要侵入儒家地盤的其他諸子百家弟子全都無功而返就行了。”
李大仁也不敢給馮賢安排太難的事,隻是讓他稍微幫忙看著點儒家的地盤。
馮賢聽了,當下便一個閃身消失在了眾人的目光之中,隱於暗處了。
而李大仁自然也跟著退下,去辦他自己的事情去了。
於是整個大廳之中就剩下楚軒和伏惜二人。
伏惜雖然能夠感受到楚軒身上有一絲絲魔氣,但對於他來說,這並不妨礙楚軒是願意幫助他們的修士,是他們應該親近的存在。
儒家講究有教無類,不管是正道還是魔門,在儒家修士看來都是相同的存在,都有生存在這個世界上的權力。
這也是楚軒願意親近儒家的原因之一。
當然,儒家也有一些思想腐朽老化的存在,在他們的眼裏,像楚軒這種魔門修士根本就不應該存在於世界上,隻要是魔門修士,就是壞人。
如此簡單粗暴的評判,對於一個儒家修士來說簡直就是侮辱,但卻在儒家之中大行其道,不得不說儒家的確是沒落了。
伏惜帶著楚軒離開大廳,朝著莊園的更深處走去,在前麵一路不語,似乎在組織語言。
而楚軒卻是將自己的注意力發散到了整個莊園之中,武神境的神念散發開來,即便是伏惜也發現不了楚軒的探查。
伏惜的莊園,或者說整個儒家所在的地域之中,楚軒感受到了有兩個地方自己的神念無法探查,應該就是有武神境強者守護的地方了。
至於其他諸子百家之中,自然也有武神境的強者存在,隻是多少而已。
比如緊鄰儒家地域的法家,楚軒就探查到了三個神念無法進入的地方,恐怕就代表著法家比儒家多出了一個武神境修士。
這樣的判別方法雖然可能會產生些許便頗,但起碼能讓楚軒在極短的時間之內大致的了解一下諸子百家各家的實力。
而當楚軒的神念漸漸收回的時候,伏惜也帶著楚軒來到了他此行的目的地。
這是一個巨大的雕像,在鬱鬱蔥蔥的銀杏林中有些突兀卻又能很好的統合在其中,讓楚軒看的有些詫異。
“楚小兄弟,這邊是我們儒家的創始人,曾經突破到了封號武尊級別的超級強者,儒聖孔秋。”
“我們儒家修行的力量之所以稱之為儒聖之氣,皆是因為儒聖大人的存在。”
“楚小兄弟今日我教你儒家心法與劍法之後,你也算是儒家弟子了,還請給儒聖大人行一禮吧。”
伏惜指著楚軒麵前的雕像,對著楚軒介紹到。
但其實楚軒是認識孔秋這個人的,雖然沒有與他見過麵,但卻也了解過一些他的生平,能夠憑借一人之力創造儒家這麽強大的教派的人,楚軒對他還是保持著應有的尊重。
對著雕像行了弟子禮,伏惜便帶著楚軒朝著銀杏林的更深處走去。
在這銀杏林的深處,有一個寬闊的操場,在這裏擺著各種修習儒家六藝需要用到的東西。
所謂儒家六藝,便是禮樂射禦書數這六者,既禮儀、音樂、射擊、駕車、書法、算術六項能力。
但其實這隻是儒家弟子所需要學習的一部分東西,更多的東西,比如辯論、劍法、治國等等……
這些東西都是儒家教義要求儒家弟子非常熟練的掌握的。
每一個出色的儒家弟子都能夠在玄元大陸上掀起波瀾,這是儒聖孔秋的原話。
楚軒看著眼前的種種,心中不由得對即將學習的東西也有了一些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