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科幻靈異>群星詛咒> 第七部 異域星空的守望者 1 我來,我見,我征服

第七部 異域星空的守望者 1 我來,我見,我征服

  群星詛咒 第七部

  異域星空的守望者

  時間會沖淡一切,時間會證明一切,時間自有公斷。

  1  我來,我見,我征服

  守望者號穿過蟲洞后3小時

  好的,我們成功穿過蟲洞了。由我來記錄一下目前的狀況吧,不知道這些記錄能否有其他人能看到。麥克和賽維亞還在沉睡著,好在生命體征一切正常,一會兒就會醒來。

  但首先要做的事情之一,就是解除賽維亞的所有控制許可權,尤其是自毀按鈕——好在它並不是一按下就發動的那種,而是會分辨是誰按下的它,這樣賽維亞就沒有毀掉空間站的能力了,至少這個手段不能。至於為什麼這麼做?很簡單,我並不信任克隆人。

  ……

  這裡的顯示屏顯示著兩個時間:地球時間和我們穿過蟲洞后的計時,之後我的記錄會按照穿過蟲洞后的計時來記述時間。

  AI找到了蟲洞的位置,居然距離我們已經超過30萬公里!這樣能推斷穿過蟲洞的時候速度非常快,好在冬眠艙中有惰性氣體幫助減少衝擊力。AI告訴我所有的儀器都能沒有受損,但在正式開始工作之前,需要等待它對這片星域完成探測,這個過程大概需要一天——嗯,這裡的一天。

  ……

  麥克醒了,他提醒我從旁邊艙室的窗口能夠看到一顆很明亮的天體,我觀察后覺得那顆天體應該就是這片星域的恆星,或者說太陽。不得不說當我觀察這個天體時有一種莫名的熟悉感,就好像從密涅瓦號上觀測太陽的感覺一樣——同樣的大小、同樣的明亮程度……難道我們距這顆太陽的距離接近木日距離?只是個猜測。麥克也有同樣的看法,看來英雄所見略同。接下來就是等待AI的彙報了。

  ……

  賽維亞醒了,他只是獃滯地詢問我們有什麼工作要做。現在還不是忙碌的時候,所以我建議他可以先去讀書或看電影消遣時間——反正這裡有的是。他問我有沒有推薦書目,我就讓他讀《三國演義》了。

  ……

  AI的探測結果出來了,我和麥克都猜對了,那顆明亮的天體就是一顆恆星,也是這片星域唯一的恆星。這顆恆星的質量、體積、表面溫度等數據幾乎就是我們熟知的那顆太陽的翻版,這也理所應當,黃矮星基本都是這個樣子。以這顆恆星組成的太陽系包含了11顆行星,11顆衛星,10萬多顆小行星,600餘顆彗星。

  不知是巧合還是N星人刻意的打造,這11顆行星分別處於4個行星軌道上,麥克對照了這四個軌道的數據,就如同我們所熟悉的太陽系一樣,幾乎是復刻了金星軌道(2顆)、地球軌道(2顆)、火星軌道(3顆)和木星軌道(2顆),而且同軌道的行星不是存在於對位(2顆)就是處於圓周的三等分位(3顆),完美地做到了行星間互不干涉、互不影響。在人類所觀測到的宇宙範圍內,還沒有遇到過如此完美和精確的天體組合。同樣神奇的還包括每顆行星都只有一顆衛星,這大概率是在模擬地球與月球的天體環境,還有每顆行星的自轉時間、公轉時間也基本和地球相吻合,難道這都是N星人的刻意打造?

  ……

  睡了一覺,感覺還算舒服。這是第一次在異域星空正常睡覺,並沒有什麼陌生的感覺,可能和提早適應了這個空間站有關係。

  麥克告訴我,AI對各個行星的進一步分析已經結束,讓我去看看報告。不過這個時候AI提示我們現在正是進入第四層軌道的好機會,這樣我們就可以像之前的密涅瓦號一樣沿著外圍軌道移動了,即使沒有蟲洞的引力作為牽引,守望者號也能夠沿著軌道切線方向進入,然後成為這個軌道中的一員。麥克當然支持這一想法,我也一樣。

  ……

  在AI執行入軌運行的同時,我閱讀了關於11顆行星的分析報告。若不是親眼看到這些分析結果,我或許真的會認為當初高潔對行星環境的擔憂是杞人憂天。這些詳細的數據顯示11顆行星中,沒有任何一顆符合人類直接殖民的條件,而主要的問題都出在一個方面上:自然環境。

  首先不得不承認這些數據當中有讓人難以置信的部分:雖然11顆行星處於四條不同的軌道上,但這些行星的大氣層對應不同程度的光照也有著不一樣的組合搭配,保證了11顆行星的光輻射水平、溫度、濕度儘可能與地球相同或相似。另外,11顆星球都有江河湖海的存在,無外乎是多和少的區別,數據上看和地球相比也大同小異。從這兩點來說,N星人在模擬地球方面考慮得確實周到。

  但AI在分析的時候還是發現了一個巨大的漏洞——那就是自然環境的承載能力,但我認為這有可能是N星人缺少地球動植物基因信息造成的:在這11顆星球上,只存在非常低等級的植物,例如地衣,沒有任何藻類。而更重要的,是這些星球上完全沒有昆蟲和動物的活動痕迹!這樣的生態環境也就意味著它難以在外力影響下長時間維持,倘若人類貿然登陸殖民,那麼迅速消耗的氧氣和有機物會很難得到及時的補充,甚至在人類還未重新開始新的文明前,就已經因為大氣、水土、食物等問題而舉步維艱了。雖然我們有先進的科技可以解決這些問題,也可以通過限制人口增長來規避風險,但徹底解決需要時間,很長很長的時間。

  幸運的是,我們提前來到了這裡,發現了這個問題,手裡還有解決這個問題的「膠囊系統」。

  ……

  AI的計算顯示,「膠囊系統」完成一次造訪11顆行星的時間,會根據行星運行和自身運行軌道的不同而或長或短,最短約4年即可完成一次,最長則需要7年。為了保證每次都要造訪11顆行星,並給出足夠的時間進行軌道調整,我們就將「膠囊系統」造訪這些行星的周期設定為8年,「膠囊系統」從守望者號上出發,每過8年便完成一次旅程,然後回來補給維護,接著再開始下一次旅程……循環往複。在AI的協助下,這些原本十分複雜的工作竟然如此簡單,我居然有一種「即使不需要我們過來,AI也會解決一切」的想法。

  唉,回不去了。永遠回不去了。

  ……

  穿過蟲洞后的第55天,根據AI計算,守望者號還有3天就將切入(第4層)軌道,會處在一個距離同軌道兩顆行星相對等距的位置上,這樣就能保證互不干擾。這段時間裡我把11顆行星的資料又看了一遍,我按照大小給他們編了號,1號行星的大小差不多是地球的三分之二,11號行星大小也只達到了地球的四分之三,可以說在大小上控制得恰到好處。

  真是不敢相信,N粒子真的無所不能嗎?我才想起來,我們身邊應該已經充滿N粒子了……是不是麥克可以用控制指令操控它們了?

  ……

  我猜對了!麥克用他知道的唯一控制指令成功讓一張紙漂浮了一段時間!我們的空間站中也存在著N粒子!不過,這些N粒子應該不會影響我們的正常工作和生活。我還特別關注了那片「五維空間入口」的狀況,它並沒有因為N粒子散布周圍而產生的什麼變化,莫非需要特定的控制指令?哼,這不正是我們來這裡要尋找的嗎。

  ……

  賽維亞還在看書,他學得很快,和他的交談中我得知他已經將中國古典和現代名著讀完了,現在在讀《魯濱遜漂流記》等冒險類書籍,而且他還有在圖書上畫批的習慣,反觀我真是把這個好習慣還給小學老師了。而麥克每天用電影打發時間,他這麼安靜刻板的人,不應該更適合去讀書嗎?

  我悄悄和麥克商量清除賽維亞記憶的事情,依照AI給出的信息,賽維亞必須每12年左右就要進入生存艙恢復身體,一旦超過了這個時間,他的身體就會加速衰老,致死都有可能。所以我和麥克商量,賽維亞每第10次進入生存艙的時候,就自動給他消除記憶,這也符合人類壽命極限。每當賽維亞的記憶重置時,培訓工作的事情可以交由AI完成,因為我和麥克多半時間會在冬眠艙裡面。

  ……

  好消息,剛剛AI顯示我們已經進入軌道了,不出意外,「膠囊系統」可以出發了。不過它的第一步工作可不是「播種新生人類」,而是將11顆行星「地球化」,「膠囊」裡面那些動物、植物、昆蟲等生物的基因是完全必要的。天哪,不知道哪個魔鬼……不,哪個天才完善的「群星計劃4.0」,為人類的未來想得真周到!

  AI計算出所有行星完成「地球化」的時間是1200年至1800年左右,那我們就從2000年之後正式開啟「播種生命」的工作。唉,這算是浪費了2000年嗎?對於地球那邊,僅僅是不到9天而已。

  我告訴AI準備讓「膠囊系統」啟程去開始「地球化」的工作,還要去叫一下麥克。

  ……

  「膠囊系統」成功起航了!AI只利用不到5分鐘的時間就規劃出了未來十次的軌道航線,更讓人驚奇的是每次旅程造訪11顆行星的順序都是一樣的!AI當過快遞員嗎?這確保了每顆行星都會在相隔8年左右的時間裡觀測到「膠囊系統」,說不定它會成為新生人類口中的彗星——當然,這是至少5000年以後的事情了。

  ……

  在正式進入冬眠艙抵達未來之前,我還想囑咐賽維亞多去讀書,少關心工作的事情,當然AI也可以幫我完成這些,算了,交給AI吧,因為下次見面賽維亞已經不認識我了,2000年中他的記憶會被重置16次,雖說殘忍,好在他自己沒有感覺。

  那麼這次冬眠的時間就定在2000年後,一覺睡上這麼長時間,真是想也沒想過。

  對了,這是穿過蟲洞后的第65天,對於地球那邊過了多久呢?

  ——可能只有1分鐘吧。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